


運用文獻研究、現場調研、歷史地籍圖比較等方法,以“祠址”歷史研究為視角,對位于蘇州古城的申文定公祠進行研究,并創新性運用建筑考古學遺址復原手法對已滅失的申文定公祠歷史格局進行復原設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對曾經承載古城重要“歷史記憶”的物質空間的重塑,助力蘇州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探源工作深入實踐。
申文定公祠,位于蘇州古城中心25號街坊馬醫科巷中段,始建于明代,是為紀念明代中極殿大學士申時行而建,其不僅規模較大、建筑精美,同時還是古代傳承與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另外,祠址在唐宋時期為吳縣治,元代時為“醫學”。由此可見,厘清申文定公祠的歷史沿革與歷史格局,對于研究蘇州古城歷史公共空間的格局與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元代中期:吳縣治。唐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以增設縣治來達到有效管理地方并加強對地方控制和監督的目的。蘇州地區的行政區劃也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動,將原吳縣分為東西兩部分,從吳縣析出置長洲縣,原吳縣治在分縣之后已位于長洲縣界內,于是吳縣治便從子城東北原址遷移至府治之西北二里的褚家巷(即今馬醫科巷)原雍熙寺菜圃舊址上。宋建炎兵燹,吳縣治毀,紹興二年至淳祐年間重建,元大德七年,遷離。根據清代儒官習寯纂修的《蘇州府治》記載,梳理出重建之后吳縣治的格局(如圖1所示)。吳縣治由縣衙區和縣廨區組成,前朝后寢格局,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分布。縣衙區:西路軸線上依次為縣門和縣廳,縣廳西為平理堂、東為勤清堂。平理堂后來更名為無倦堂,宋淳祐初年又更名為近民堂,堂南北有小山,北有高蔭亭,南有松桂亭;東路有丞廳、主簿廳,縣丞主管糧司、征稅,主簿掌管戶籍和巡捕;東南原縣倉址建南園,園內有明恕堂,后來南宋廉臣饒虎臣改其名美錦堂,有小山,山上立亭,名瑯然,園東南還雜植桃樹和李樹,除此之外園內還有拙軒和莞爾、清心二亭。縣廨區:西園東宅布局,其中西部為官員休憩娛樂的地方,名西園,占地約五畝,園內有延射亭,為天圣年間縣令梁允成所建,另外還有太湖甲族、不染塵、移云三亭。時任蘇州知州章珉在《延射亭記》中描述過相關情景:“蔭以佳木之清,畦以雜花之英,穿沼以類滄溟,筑山以擬蓬瀛。五畝之地,百步之徑,而嘉致足矣……召貴介公子,同僚諸英,注弦筈以引滿,絲管以度曲……”,說明這里還是縣令宴集賓客,絲竹管弦,對弈品茗的地方。不難看出,除了按規制設立的建筑之外,吳縣治更似一處充滿宋代美學的山水園林,這也是吳縣治最有特色的地方。
元代—明代初期:醫學。據民國《吳縣志》記載:“醫學,舊稱三皇廟,在流化坊。祀伏羲、神農和黃帝……大德壬寅七月之,朔風烈雨驟,吳中之郡衙、縣治、寺觀、亭宇悉為摧毀。即命工鼎創郡治就移長洲吳縣附庸一邑翼其傍。適有吳縣舊址之寬,于是岳烈公乃欣然相地亟圖改作乃謀之,總管董侯章及貳佐僚屬皆是其議而贊其成……爰建大殿揭虔妥靈,前為凌霄門,次為大門,翼以兩廡殿。后為講堂,東西各立四齋,又為教授廳于講堂之東,南繚以周垣,前達于凌霄外。臨衢道對峙兩井亭以濟道暍經始,于壬寅之秋明年冬新廟成,規模宏杰輪奐,華耀甲于諸郡。屋凡五十三間……新郡侯馬速忽嘉功之有成,于廟之東南累土成阜,構亭其上,額曰聚遠,以快登覽廳事之前。甃亭為臺,袢暑熱露坐以,便講習辟治花圃,進修之睱以寓游息……”。根據上文所述,元大德七年七月,蘇州遭遇了一場破壞力很大且極為罕見的狂風驟雨,包括縣治在內的許多衙署建筑均遭受嚴重損壞,因此吳縣治、長洲治暫移至別處辦公。恰逢當時正值醫學選址之際,吳縣治舊址因寬廣規模和地理位置正適合新醫學選址要求,于是在通過官府現場測量之后便繪制圖紙為建醫學做準備。元大德八年冬天醫學建成,其規模壯觀、屋宇富麗堂皇。醫學的格局由東、西兩部分組成,主要建筑均依軸線順次排布。西為主路,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凌霄門、大殿、講堂,大殿之前兩側連有長廊,有東西配殿,講堂東西兩側各設立四齋。教授廳位于講堂東側,臨街入口兩旁對稱設有井亭,為路人提供飲水和片刻休憩之所。新郡侯馬速忽為嘉獎置辦醫學之舉,在東南積土成丘,并建亭于其上,名曰聚遠亭,這樣可以快速登亭并從高處巡視整個府學,亭子下部還有磚砌矮臺,夏天炎熱時可坐著乘涼,為方便講習還建了花圃,為學習和工作之余提供閑暇休息之地(如圖2所示)。
所謂“醫學”,是自魏晉南北朝起由封建王朝官辦的培養醫學人才的教育機構。唐宋時期,中央及府州縣均設有醫學,但并不普遍。到了元代,官辦醫學興盛,其原因首推軍事戰爭所需,因蒙古在南征北戰過程中對醫者的需求不斷增加。從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至元朝滅亡,醫學教育的制度結構也在不斷完善。忽必烈時期,要求路府州縣都建立醫學。因元代醫生享有較高的地位,醫者愿意為朝廷效力,還有一些醫生成為朝廷醫官。元代還建立重要的醫學制度“三皇廟制度”,該制度的性質類似儒學和孔廟,規定所有醫學必須效仿中央廟學,祭祀伏羲、神農、黃帝“上古三皇”,祭拜儀式也被納入國家祀典,這也是元朝獨有的制度,該制度的建立也標志著地方對醫務人員的管理以及醫學人才的選拔培養制度的形成。元代興辦醫學主要是出于軍事、貴族健康和生產發展以及文化交流等需要,其對后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蘇州而言,元代的醫學制度還奠定了吳門醫學日后發展的重要基礎。
明代末期—民國時期:申文定公祠。申時行(1535—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謚號文定,明代晚期政治家、改革家。他有著“學而優則仕”的政治思想,其政治行為和改革措施對明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民族的繁榮作出了貢獻。申時行憑其功績成為蘇州明代歷史上舉足輕重、家喻戶曉的“重量級”名人。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蘇州市區內就有紀念申氏及后人的名宦祠五處,數量之多極為少見,足見當時社會各階層對申時行的敬仰和懷念。文章中所研究的位于流化坊的申氏宗祠,名申文定公祠。現有資料中并未詳細記載醫學何時遷出,而申祠選址于此處的原因,在明代官員馮時可所題祠記中可窺一二:“(申用懋)甲寅冬有夢,公(申時行)徙宅清嘉坊南者曰‘余將與范文正(范仲淹)卜鄰,至是構祠基址’”。馮時可評價“兩公人品事業有如符契”,正所謂不僅選宅,連祠堂選址也應了“物以類聚”的傳統思想,而當時的范文正公祠位于申文定公祠對面。《申氏世譜》中不僅有申氏后人繪制的祠圖,還詳細記錄了祠堂的位置、營建時間和格局:“祠在吳縣北元二圖流化坊,萬歷四十四年丙辰建造。正廳供奉文定公像……廳后宗祠三間供奉歷世祖位……照墻下岸從屋兩間祠丁居住……祠東租屋門面一間,第一進牌坊內頭門三間,西首家塾三間,東首備街一條,平屋四間,三披內二間祠丁居住。第二進儀門一間,東西兩廳六間,前三問亭一座,東西兩角門沼池一方,中有石橋。第三進正廳三間,前東西兩廊,又西首平屋一間,一披后小屋兩間,屋內空地一塊,現被金姓造屋一間,歲收地租一兩歸莊。第四進宗祠三間,東西閣樓兩間。第五進后門一間,東西輔房六間。”
整組建筑群依軸線依次為:照墻、木柵、牌坊、頭門(兩側有角門)、三間亭、正廳、宗祠、后門,軸線西首為家塾,東首為家丁居住的平屋。正廳為祠堂的中心,是整組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也稱為享堂,楠木結構,木梁及木桁施以彩畫,還有精美雕刻。正廳前有三間亭,因申時行“生前三應存放間”而得名,亭上為宸奎閣,用來藏封誥獎敕御札。亭南有沼池,有石橋架于池上,兩側松柏成林。祠前立了一座牌樓,牌樓字額刻:忠良柱石,這是當時為申時行“九年考滿”賜敕而建。祠前原有棋桿,清乾隆辛亥年被颶風所折。祠堂存世綿延三百余年,雖間有修繕,但格局未發生大的改變,依據歷史文獻、各時期歷史地圖以及20世紀30年代地籍圖和60年代測繪地圖,復原設計了申文定公祠的歷史格局(如圖3所示)。
民國后期—現今。1946年,申文定公祠被征用,設辦私立振維小學。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頒布實施“新學制”,明確了三級教育,這時期大多數傳統公共建筑特別是祠堂等類型建筑被征用,改建為學校。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大力普及基礎教育,為新中國建設發展培養人才。此時傳統公共建筑成為學校的最佳選擇,1956年,私立振維小學由私轉公更名為馬醫科第二小學。20世紀60年代,古城大力發展工業,大多數公共建筑被征用,改建為工廠,1960年代,申公祠又從學校改建為蘇州市醫藥公司,至1980年代,祠堂滅失。
申文定公祠作為古城空間更迭的重要見證,因為滅失許久,已從“物質”蛻變為“文化”遺產,作為蘇州古城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歷史院落的沿革還承載了古城的發展脈絡和文化變遷。本研究不僅有助于古城文化探源、城市更新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對歷史格局的探索,還可以為古代衙署、學校、祠堂肌理與形制研究提供素材。
文章運用考古學、歷史學、建筑學等專業知識,對申文定公祠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此地還曾是唐宋時期的吳縣治和元代的醫學。本研究創新性運用建筑考古學遺址復原手法對已經滅失的物質空間進行“修復”,通過“形象化再造”其歷史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復歷史與文化的斷裂。該研究契合了當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歷史文化探源工作的指導思想,較為完整地闡釋了“申文定公祠遺址”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作者單位: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