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以區域獨特的地質遺跡、動植物和人文景觀為依托,規劃為“一軸、兩園、兩心、三帶”的格局,旨在將公園建設成為集科普教育、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紀念等功能為一體的勝地,推動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由內外部力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地質遺跡反映了地球物理、化學環境的變化,是人類認識地質環境,了解地球演化的重要佐證,是不可再生資源。地質公園為人們提供了游覽休閑、康養度假、自然體驗、自然教育的場所,是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資源的有效載體。如何在保護的同時促進地質遺跡資源的合理開發,是學術界一直以來的討論熱點。本研究以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為例,從如何通過科學規劃實現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一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位于四川省達州市的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于2009年8月獲批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公園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位于大巴山南麓,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公園內的褶皺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堪稱“褶皺天然的博物館”。同時公園內的巖溶地貌代表了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和槽—臺過渡帶構造背景下的喀斯特發育特征,實屬罕見。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2022—2035年)》于2022年編制完成。規劃范圍為218.5平方千米,分為八臺山園區和百里峽園區兩個園區。其中:八臺山園區110.0平方千米,百里峽園區108.5平方千米。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景觀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景觀資源豐富,具有地質剖面、地質構造、古生物、地貌景觀、水體景觀6大類,11類、13亞類。公園將高山、峽谷、奇峰異石、溶洞、河流庫塘等自然景觀與巴人—土家文化及紅軍文化等人文景觀相融合。游客既能領略到優美的自然風光,又能感受到凝重的人文氣息,真正實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思路
遵循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統籌兼顧、綜合部署,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等原則,通過對地質公園科學合理的功能分區,與區內土地、礦產資源、旅游發展、城鄉發展等規劃相銜接。
遵循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以地質遺跡的保護為中心,以景觀資源的開發為指引,統籌布局、合理規劃,科學布設地質游覽線路。
依據區內地質遺跡及景觀的特點、環境條件、歷史背景、現狀特征,科學分析兩個園區的自身特征,合理安排園區內的建設項目,做到重點突出,注重實效,均衡發展。
注重公園與周邊社區的協同發展,協調好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方案
總體布局。在上述規劃思路的指導下,規劃形成“一軸、兩園、兩心、三帶”的空間格局。
“一軸”,即“一條縱貫兩園區的旅游主軸線”:百里峽游客服務中心—黑龍峽—梨樹坪—下崩口—潭子洞—堰塘—天池壩—八臺山游客服務中心主軸線。
“兩園”,即萬源八臺山園區、宣漢百里峽園區。
“兩心”,即百里峽和八臺山兩處游客接待中心。
“三帶”,即八臺山構造—巖溶地質科普觀光帶、龍潭河山水自然生態觀光帶、百里峽峽谷—溶洞—褶皺地質科普觀光帶。
功能分區。根據公園內地質遺跡的分布和資源特點,按照“尊重自然、規模適中”的原則,將公園功能區劃分為綜合服務區、地質遺跡景觀區、自然生態區和居民點保留區。
景觀規劃。按《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原國土資發〔2016〕83號,2019年1月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2019年第1號修改)的劃分原則,將公園內景觀劃分為地質遺跡類、動植物類和人文景觀三類。
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根據地質公園的具體情況,對保護對象采用分級分類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將公園內地質遺跡資源集中分布區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保護區,以達到全面保護的目的。對其中一些地質遺跡資源,因位置特殊,無法面狀保護,而實行點狀保護。
一級保護區6個,面積5.44平方千米,現狀大部分為山峰或山谷的林地與園地??稍O置游客游覽必需的合理規模的游步道和輔助游覽觀光設施,嚴禁建設與保護和景觀游覽無關的設施,控制游客規模,游客量要與環境承載力相匹配。
二級保護區7個,面積21.75平方千米,現狀大部分為山峰或山谷的林地,其中棋盤山土地現狀有較多居民社會用地。允許設立與環境景觀協調的、必需的地質旅游服務設施,不建設影響地質遺跡景觀的建筑??刂朴慰鸵幠?。
三級保護區2個,面積4.42平方千米,現狀潭子洞—雌蝙蝠巖為林地,觀音洞—羊鼓洞除林地外,涉及部分居民社會用地。允許設立與環境景觀協調的、適量的地質旅游服務設施,不得建設樓堂館所、游樂設施等大規模建筑。嚴格控制園內人口數量和生產生活用地規模。
其他區域(含點狀保護8處),不得設立工業開發區,禁止破壞景觀和生態環境的活動;通過科普專線串聯園內重要的地質遺跡點,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可發展為游覽服務的服務業,禁止污染環境、破壞景觀的產業進入園內,控制服務區規模,服務區面積不應超過公園面積的5%。
園內禁止礦產開發和建設樓堂館所、會議中心、康養基地等大型服務設施。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從“生態、保護、共生”的理念出發,通過科學規劃,有效地保護了園內珍貴的地質遺跡資源,向社會公眾普及了地球演化歷程,提升了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公園的規劃實踐,作者認為,地質公園的規劃設計要以獨特的地質遺跡資源、動植物資源和人文景觀為核心,只有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才能實現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劍閣劍門關省級地質公園總體規劃修編、CZSCZ0-4標段項目經理部(四工區)新增臨時用地涉林專題技術服務項目。
(作者單位:1.四川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2.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3.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