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公園是指擁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同時兼具地理學意義與美觀性的自然公園。其不僅能夠作為人們休閑旅游、觀光度假的場所,更是保護珍稀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進行生態研究的自然保護區。因此,對地質公園開發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分析地質公園地貌景觀特征,提出地質公園的開發策略,以期為地質公園的維護和開發提供參考。
由于占地面積廣闊且氣候多樣,我國的地貌類型不僅在數量上具有一定規模,其類型也豐富多樣,如由于風沙侵蝕形成的地貌,由于水流侵蝕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等。在這多種地貌的基礎之上所建立的地質公園數量較多,種類豐富,在地質研究、自然保護與物種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在當前的地質公園開發與建設中,由于開發方式不合理以及對地質類型了解不到位等原因,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由此可知,對地質公園的地貌類型特征進行分析與研究,并提出地質公園的開發策略,是保護生態系統,維護我國地質多樣性的重要舉措。
地質公園地貌景觀特征
地貌類型具有多樣性。地質公園所包含的地貌類型并不一定是單一的,一個地質公園可能包含兩種甚至更多種類的地貌類型。例如我國的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位于河南省信陽市,由于其受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影響,加上多年的火山活動侵蝕,形成了獨特的火山地貌。此外,板塊活動所造成的地殼運動也使山體裸露,加大了風蝕作用與水蝕作用的影響,由此形成了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球狀風化遺跡以及水流沖刷遺跡等多種景觀,加上其特有的火山地貌,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前往參觀。
地貌外觀具有特殊性。受形成原因的影響,每一種地貌類型都有其獨特之處,如喀斯特地貌具有獨特的石林風光和地下溶洞,雅丹地貌受風蝕影響形成的溝壑縱橫的山脊,丹霞地貌具有顏色鮮艷的丘陵山地等。在地質公園中,地貌外觀同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一個地質公園由于其所包含的地貌類型不同,每個地貌類型又具有其獨特的景色,再結合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民俗與文化,由此形成了每個地質公園獨特的風光。
地貌景觀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地質公園的功能復雜多樣,不僅需要維護生態平衡,保證生物多樣性,維持一定地區的生態穩定,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功能,提供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場所,使游客能夠觀賞與休息。由此可見,地質公園的地貌具有觀賞性,地質類型所形成的獨特景觀是地質公園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質公園開發策略
國家完善相關政策法律。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法律是地質公園進行開發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地質公園的開發過程中,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法律起到了引導和維護作用,是地質公園能夠順利開發的保障。受地殼活動以及環境保護的影響,我國的地質公園建設過程并不順利,在建設前受到資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影響,在建設過程中基于對環境的考慮也受到諸多限制。因此,國家需要完善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從制度上給予地質公園建設以保障,有效緩解地質公園在建設過程中的種種壓力,促進地質公園的順利開發。國家在制定相關的政策與法律法規時,要安排專業人員在進行實地考察后對政策與法律加以擬定,否則會出現法規不符合現實的情況。在制定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方面,在進行法律法規制定時要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在地質公園進行實際的建設和開發前,會遇到管理、用材以及資金等方面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當,很可能會造成地質公園開發進度緩慢與質量較低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對公園地質環境的破壞和人員的傷亡。在地質公園開發前的規劃環節,國家所制定的相關政策與法規要有對工作人員、資金以及用材質量等環節的嚴格質量規定,保證地質公園開發的順利進行。
另一方面,地質公園的開發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需要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與政策與法律的擬定。例如在地質公園開發前,需要進行相關計劃的制定。只有工作人員具有一定的地質地理與生物知識儲備,了解地質公園開發計劃的制定流程以及前期的準備工作,地質公園開發中的注意事項以及開發后的日常維護等,才能在各方面對其進行規范和維護,保證政府制定的政策與法規能夠覆蓋地質公園開發的各項環節。
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環境保護是各種大型開發建設工程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地質公園的開發過程中更是如此。地質公園開發本身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使其能夠方便人們進行參觀旅游,同時又保留當地的地貌特色,因此在地質公園的開發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難度相對較大。
首先是開發時的材料運用。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需要使用環保建材對地質公園進行建設。例如在地質公園建設廁所與休息區等必要的房屋時,使用植草路面磚等環保地材、麻制墻紙等環保墻飾以及塑料金屬復合管等管材,這些都是對環境無污染的建材。同時出于對地貌與生態系統的維護,在進行景觀建設時,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改造,當需要進行必要的建設時,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材料進行景點建設,例如在河流中間搭建木橋或石橋,在瀑布旁邊建設木制觀景臺等。
其次是環境保護規則的制定。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則的制定是保護地質公園環境的有效策略,在實際進行擬定時,不僅要考慮游客,更需要考慮針對工作人員安排相關的維護工作,使地質公園的環境能夠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保護。例如制定“禁止吸煙”“禁止攜帶明火”等規定,保障地質公園的安全,防止發生災害。以及規定工作人員在每天地質公園關閉后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清理與打掃,有效保證地質公園的整潔和可持續發展。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公園中垃圾桶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在設置垃圾桶時,保證足夠的數量以及均勻的分布是維護公園環境的重要舉措。
最后,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在地質公園中進行參觀的游客的環保意識是影響地質公園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保證地質公園的良好生態環境,需要工作人員加大對于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在入園處以及園中各地通過廣播與標語的方式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游客的環保意識,保證地質公園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并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地質公園開發過程中的指導思想,通過對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夠降低地質公園開發過程中的成本,并使得地質公園在運行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環境資源的利用需要在不對公園地質地貌環境與生態平衡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進行,通常在實際的運行中,表現為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以及廢物資源的回收利用。
清潔能源的利用是在地質公園的開發和運行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效舉措。在擁有特殊地質地貌的地區,通常具有一定的風能或水能促使該地貌形成,這些能源在維護地質公園日常開發以及運行的同時,也能保證生態平衡,實現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例如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都屬于風蝕地貌,其所在的區域擁有較為豐富的風能資源,在擁有雅丹地貌或丹霞地貌的地質公園旁建設風力發電站,不僅能夠保證公園內部電能的供給,也能減少地質公園對于當地生態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
廢物資源的回收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一,在地質公園的開發中應用此策略,是保證地質公園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并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廢物資源通常指地質公園中游客以及工作人員在其中產生的垃圾等,這些垃圾如果不亂扔在地質公園的環境中是不會對該地區的環境與生態平衡造成影響的,同時,如果能對這些資源進行回收利用,就可以保證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塑料水瓶等廢物的回收,通過加工再利用能夠將新的塑料水瓶投入使用。
開發與科學研究結合。地質公園中的生態環境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在地質公園的開發中,將其與科學研究進行有效結合,不僅能夠提高開發效率,推動開發進程,促進開發與環境保護等進行有效融合,同時也能夠促進科學研究的進展與突破,是實現雙贏的有效策略。地質公園本身需要維持園內的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因此其園內環境對于地理學、環境學以及生物學等多門學科都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將開發與科研進行結合,對于地質公園與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實際進行時,則需要地質公園與當地大學或者研究所進行有效的溝通合作,促進二者共同發展。
在地質公園的開發與科學研究結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由地質公園的管理者與大學教師或研究院的管理者進行溝通,在制定好研究內容后需要由地質公園的管理者進行確認,保證研究項目對于公園環境以及生態平衡無不良影響后才能開始進行科研計劃以及流程的制定。其次,在制定學生或者研究員的考察流程以及行進路線時,也需要地質公園的研究者進行參與和規劃,為學生或者研究員提供安全的路線圖,同時提出特別注意事項,指出較為危險的區域并禁止其進入,以保障學生或研究員的生命安全。最后,在研究和考察結束后,當地大學以及研究院所進行的科研成果對于地質公園的開發具有加速和促進作用,要及時與地質公園進行成果共享,保證地質公園開發的順利進行與發展。例如我國蘭州大學與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曾進行合作研究。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有著特殊的地質地貌景觀,同時兼具人文景觀資源。蘭州大學與張掖國家地質公園進行合作,有效促進了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在環境保護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都給出了有意義的指導建議,同時蘭州大學也通過實地考察與科研活動,在地理學、生物學以及環境學等方面都取得了研究成果,這是地質公園與大學合作共贏的體現。
綜上,地質公園所包含的地形地貌具有多樣性、特殊性與觀賞性等特征,以其壯麗新奇的自然景觀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度假場所,同時也為當地的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是國家對于自然環境進行保護、開發、建設和利用的一部分。在進行地質公園的開發時,需要在國家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將開發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研究進行結合,使地質公園的開發能夠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有序開展和進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雙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