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事業的鑄魂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與鄉風文明建設具有天然的密切聯系。通過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促進文化認同、引領社會風氣改善、促進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風文明建設的具體對策建議,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推動形成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鄉風文明新風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先進文化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基因,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對當前社會各領域均具有深刻指導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價值與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道德基石。自古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提升個人修養與道德自律,這也為人們樹立了道德典范和行為準則。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像“仁愛”“禮義”“誠信”等價值觀念,為人們提供了明確的道德指引。例如,“仁愛”所倡導的對他人施予關愛與同情,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禮義”則強調社會行為的規范與秩序,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定的禮儀和道德規范;“誠信”則是商業和社會交往的保障,對于維護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弘揚這些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塑造了一種以道德自律為核心的社會風氣,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自覺,為鄉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鄉村文化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在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中,其傳統節日、民俗習慣、民間藝術等無一不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和傳承,所彰顯的文化符號和象征不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體現了一個地域獨特的文化發展脈絡,成為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情感紐帶,也進一步增進鄉村文化認同。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人們得以重新審視滋養自己許久的本地文化,更加重視和熱愛本地特色文化,這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參與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進而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風氣改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為鄉村社會樹立了高尚的道德標桿,引領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風貌。其中的“仁愛”思想倡導對他人的關愛與同情,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形成互助友愛的社會氛圍。其中的“禮治”觀念則強調通過禮儀制度來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如婚喪嫁娶禮儀、節日慶典禮儀等,引導人們規范自身的思想觀念、行為舉止,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思想雖然與現代法治概念不同,但其所強調的公正、平等、嚴明等原則對于社會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對于加強鄉村法治建設,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著積極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構建廣泛的文化共識是實現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善”“仁”等核心價值觀念,為鄉村社會治理提供了堅實的認同基礎。如“孝”文化,強調家庭倫理和社會責任,是構建鄉村社會治理共識的基石。“孝”文化可以引導人們重視家庭關系,尊重長輩,關愛晚輩,關心鄰里,營造互助互愛社會氛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恥”等價值觀念,有助于引導人們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社會風尚。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違法行為的發生。
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現狀與問題
鄉風文明建設呈現出多元化推進態勢。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出多元化推進的態勢。鄉村文化表達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戲曲、民俗活動等形式,而是呈現出多元化、創新化的特點。如現代京劇、民族交響樂等,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受到了廣大農村居民的喜愛。同時,農民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日益凸顯。隨著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強,他們越來越注重自身在文化生活中的參與和表達。一些農民自發組織起了文化團隊、文化協會等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知識講座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自我表達能力。
鄉風文明建設注重內生主動性與外來助力的結合。鄉風文明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通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參與鄉村治理、制定和執行村規民約、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素質,還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進一步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組織文化活動等,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一些農民對于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性認識不足,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陳規陋習仍然分散存在。一些地方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存在不徹底、不深入等問題,導致一些陳規陋習仍然得以延續。
鄉風文明建設在資源配置層面存在挑戰。資源配置是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關鍵環節,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一方面是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從地域差異來看,不同地區之間的鄉風文明建設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政府投入大、社會資源豐富,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政府投入有限、社會資源匱乏,鄉風文明建設進展緩慢。城市與農村在資源配置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在一些農村地區,雖然建設了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維護機制,這些設施往往處于閑置狀態,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由于存在宣傳不到位、內容不符合農民需求等原因,人們對一些文化活動的參與度不高。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高文明面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是增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一是挖掘傳統文化精髓,選取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愛、禮義、誠信、孝悌等道德觀念,結合古籍文獻進行現代化的解讀和闡釋。引導教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禮節、尊重他人。二是利用各種媒介和平臺,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廣泛覆蓋。依托圖書室、文化活動中心等,開展傳統文化講座、展覽、演出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走進農村,提供面對面的傳統文化教育服務。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線上傳統文化教育平臺。三是建立長效的教育機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農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在資金保障方面,應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確保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注重培養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人才,從事農村傳統文化教育工作。
深挖特色文化資源塑造鄉村文化品牌。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僅是對歷史文物的搜集整理,而且是對鄉村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梳理。不僅要關注物質文化遺產,如古建遺存、歷史文物、民俗器具等,更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故事、傳統手工藝、民俗活動等。在整合方面,應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對各類文化資源進行分類、編碼和數字化存儲。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管理和共享。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不是簡單的復制和模仿,而是要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轉化。如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出既具有鄉土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可以將民間故事、歷史傳說等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旅游項目中,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激發鄉村文化活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推動鄉村社會全面進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強化基礎設施與平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要充分考慮鄉村的人口分布、地理特征和文化需求,確保文化設施既便于群眾集中活動,又能覆蓋偏遠地區,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和吸引力。二是豐富文化內容與活動,鼓勵文化創作者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現代審美和價值取向,創作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如地方戲曲的新編、民間故事的現代演繹等,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三是強化政策支持與社會參與,包括資金投入、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方面,為文化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與評估,確保政策落地見效,不斷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綜合考慮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以及市場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一是通過文化資源的整合實現產業機構多元發展。發展農旅融合、林旅融合、漁旅融合等新型業態,在保持傳統文化產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文化產業領域,如數字文化產業、創意設計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等,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做好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與品牌塑造。對文化資源進行創意轉化,轉化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結合現代審美與市場需求,進行創意設計,開發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趨勢的文化產品等。三是深度挖掘和培育市場需求。深入了解消費者的文化需求與偏好,通過文化節慶、文化展覽、文化體驗等活動,引導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激發文化市場的潛在需求,拓展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作者單位:中共周口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