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學是指通過搭建一系列支架,將復雜的學習任務簡單化,以此優化學習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搭建豐富的情境支架、任務支架、問題支架、展示支架,循序漸進地開展導讀、自讀、精讀、共讀活動,降低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難度,保障其整本書閱讀質量。下面以《十萬個為什么》為例,探索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的運用,以供借鑒。
一、研讀整本書,確定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應堅持目標導向,使學生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為使學生明確“為什么讀”“怎么讀”,教師應精心備課,研讀整本書,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進而,發揮目標的統領作用,系統開展導讀、自讀、精讀、共讀活動,保障閱讀活動的循序漸進。
比如統編版四年級下冊《十萬個為什么》,其在“科普發明”的單元人文主題下,鼓勵學生閱讀更多優秀的科普作品,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奧秘。教師可以深入研讀《十萬個為什么》,明確其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日常生活等領域,通過有趣的問題和解答形式,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進而對于四年級學生,確定整本書教學目標為:了解書籍中的科學知識,提高快速閱讀能力、信息篩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能根據給出的問題,在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培養熱愛科學的精神,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搭建情境支架,開啟導讀活動
細致劃分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過程,其包括導讀、自讀、精讀、共讀四個環節。基于支架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每個過程中搭建不同的學習支架。
導讀活動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奠基性活動,應深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激活學生的主動閱讀行為。為此,教師可搭建情境支架,直觀展現書籍特色。以《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可基于其“科普”特色,搭建富有科學氣息的閱讀情境。
小學生觀察能力強,想象力旺盛,能夠被情境快速吸引。通過觀察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猜想“鐵為什么會生銹”“面包放久了為什么會發硬”“煙為什么會順著煙囪飄出去”等,提高閱讀興趣。緊接著,教師及時推薦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順利完成導讀活動,使整體教學向自主閱讀環節過渡。
三、設置任務支架,推進自讀活動
不同于傳統的課文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旨在以此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在順利導讀的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為此設置任務支架,使學生充分把握自讀活動的基本要求,錨定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詳細說明自主閱讀要求,學生通過任務提示批注重點、記錄疑問等。
比如《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從簡單到復雜,設置下面的任務支架:
1.了解書籍背景,制訂個人閱讀計劃。
2.每日閱讀,完成計劃中的閱讀章節,標注你認為重要的科學概念或原理,以及感到困惑的地方。
3.撰寫閱讀報告,選擇幾個感興趣的主題,整理自己的收獲和想法。
任務契合學生的自主閱讀順序,提示學生先制訂完整計劃,再按計劃展開自主閱讀,做好閱讀筆記和讀后整理。進而,通過任務的驅動作用,幫助更多學生建立計劃意識,使學生有序完成自主閱讀,保障閱讀質量。
四、豐富問題支架,深化精讀活動
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尚不成熟。因而部分學生在自主閱讀環節,容易忽略一些細節信息,閱讀收獲減少。為此設計精讀活動,可以豐富問題支架,使學生探索答案的過程中,深化閱讀思考。教師可以根據書籍內容,科學規劃多個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另外,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發散思維,大膽聯想,提高創造性。
《十萬個為什么》以問題引出科普說明,有助于學生快速把握細節信息,了解科學知識。但是對于科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系,許多學生缺乏深入思考。為此,教師可重點設計開放性問題,豐富下面的問題支架:
1.如果書中提到的事物都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鐵不再生銹,水不會帶走臟東西,煙也不會從煙囪飄出去,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2.科學永無止境,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科學家,你想研究什么?
3.你是否不同意書中的某個觀點?為什么?
問題由書籍內容向生活發散,引導學生在不同假設下,進一步思考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科學探究精神。特別是通過問題3,引導學生以批判的態度分析書中觀點,使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盲目接受他人的觀點。最后,通過問題的層層發散,使學生不再局限于書籍表面的閱讀,而是能在更深層次領悟科學精神,豐富精神世界。
五、提供展示支架,完善共讀活動
在使學生完成精讀、充實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可組織班級共讀活動,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感受,交流疑難問題,深化學習收獲。同時,根據學生的整體反饋,適當補充教學。教師可組織特色活動,如“讀書匯報會”“書籍推薦官”等,為學生提供展示支架,促進學生的深度分享和交流。
比如《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教學,教師可組織“書籍推薦官”活動,引導學生回顧閱讀收獲,為《十萬個為什么》設計一段推薦語。推薦語不僅需要將書籍的主要內容介紹清楚,而且需要說明自己的感悟,鼓勵其他學生提問和互動。
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推薦書籍,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邀請其他學生提出問題和建議。整個班級形成積極的互動氛圍,促進學生的相互學習,完善共讀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六、多主體評價,鞏固教學成果
共讀活動是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過程的最后一環,但不是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終點。為客觀反饋閱讀、鞏固教學成果,教師還需要落實多主體評價。
教師、家長、學生,都是多主體評價的重要參與者。教師可以通過檢查計劃、課堂觀察、抽查筆記等,客觀評價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習慣、自主閱讀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等,對學生提出個性化的成長建議,同時肯定學生進步。家長可以觀察學生的在家閱讀情況,及時溝通教師,評價學生的閱讀興趣、專注力、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為教師評價提供重要依據。學生可以自主評價或相互評價,反思閱讀計劃、閱讀方法等不足之處,為后續整本書閱讀積累經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洪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