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員的發展是建黨的基礎,是黨組織誕生的前提。張家口作為京張、京綏鐵路的重要樞紐,孕育了相當數量的鐵路工人,從而為黨組織的建立創造了階級基礎。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討民國時期中共張家口黨組織如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變強的創建過程,為豐富張家口地區黨的建設史料添磚加瓦。
【關鍵詞】民國時期|張家口地區|黨組織|建立|發展
張家口是一方“紅色熱土”,是一座貨真價實的“紅色城市”。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在京張、京綏鐵路線上開展了多次工人罷工斗爭,并建立了最早的工會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曾先后6次到張家口指導黨的創建與發展工作,1922年5月張家口誕生了第一個黨小組,全國最早建立的黨的地方組織的城市之一,可見,張家口黨組織的建立在全國黨組織發展乃至黨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國內很多學者把張家口稱作“第二延安”,認為張家口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之一。[1]本文正是基于此,以民國時期張家口地區黨組織為研究對象,探究中共的影響力如何深入到一個塞外小城,通過描繪中共張家口早期黨組織創建過程,把凌亂的歷史資料,還原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畫面和一個連續的歷史過程,進而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地方黨組織創建史的研究獻上一份微薄之力。
一、民國時期張家口地區黨組織的建立
張家口屬京畿重地,是西北革命的樞紐和關鍵,是京張鐵路、京綏鐵路的中心,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在近代中國革命中的重要意義。二十世紀初,京張鐵路、京綏鐵路陸續建成,工業文明也隨著轟隆隆的列車進入了張垣大地,工業文明的到來,與現代鐵路交通密切聯系的鐵路產業工人也就誕生了,隨后,其他電話局、造幣廠、電燈公司等領域的產業工人也日益得到壯大,產業工人的快速增長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據史料記載,截至1919年,張家口的產業工人已達兩萬余人,并成為長城以北工人階級人數最多且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一方面,隨著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廣泛傳播,民主與科學的意識開始在工人階級心中播下種子,向封建傳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的思想得到萌芽。更為重要的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啟發了中國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思考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以思想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目標。另一方面,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創辦了《新青年》雜志,并以此作為思想斗爭的陣地,通過《新青年》雜志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新理論,反對舊思想、舊文化,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迷信,使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在華夏大地得以廣泛傳播,不僅啟發了廣大知識青年,同時也為全社會的思想解放注入了強大的活力。[2]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1919年,巴黎和會的失敗,讓億萬中國人深感“強權即是公理”對中國的不公,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正式登上革命舞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同年,以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比較系統地介紹和分析馬克思學說的開山之作,讓世人深刻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檄告舉世的勞工階級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代表工人階級利益并帶領人民群眾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政黨成為當務之急。1920年,在共產國際的推動和幫助下,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共產黨員相繼在北京、上海、武漢、長沙、廣州等地建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共產主義小組”,“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革命撒下了“火種”,在“共產主義小組”的領導下,全國各地開展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思想論戰、發動工人運動、發動青年學生加入青年團等活動,一批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1年7月,全國50多名中共黨員中的13名代表齊聚上海召開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愿望得以實現,這是中華民族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
建黨初期,發動工人運動成為黨組織的中心工作。張家口作為長城以北工人階級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必然成為黨組織早期的工作的關鍵地區。事實上,早在1920年,張家口因其工人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就已經成為李大釗、鄧中夏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地區。1920年秋,在李大釗同志的派遣下,何孟雄、鄧中夏、羅章龍、王仲一等共產黨員相繼到張家口工人階級中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發動工人運動等工作,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以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意志深入到鐵路工人中,與他們聊理想、談心事、論時事、話家常、交朋友,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同時,他們還通過舉辦“工人夜?!薄拔幕a習學校”“思想研究會”“工人報告會”“讀報組”等學習組織,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提高了工人的思想覺悟,喚醒了階級意識,使工人階級日益向中國革命靠攏。[3]1921年,張家口機務工人先后舉行“反對站長不親自交換路簽罷工”“要求增薪”等罷工運動,并取得勝利,這正是早期共產黨員在張家口發動工人運動取得的成果,為更好地鞏固階級斗爭的成果,在共產黨員的幫助下,張家口鐵路工人成立了第一個工會組織——“機務工人精業研究所”。其中,何孟雄對張家口早期黨組織的建立發揮了突出作用,當然,在此過程中,從李大釗也曾六次到達張家口調研和宣傳馬克思主義,而當時橋東區寶善街南頭的“八間房”就是讓紅色思想遍布張垣的重要之地。1922年5月,李大釗又一次將何孟雄派往張家口,并囑咐他工作中,第一不要“賠本”,第二把革命種子撒播在鐵路工人中,使之開花結果。在何孟雄的細致工作下,張家口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京綏鐵路工人共產黨小組得以成立,成為領導張家口紅色革命的最早組織,為紅色革命在張家口快速傳播注入了強大動力。
二、民國時期張家口地區黨組織的發展
張家口第一共產黨主義小組成立后,發動工人運動、發展黨員、成立支部成為重要的工作。1922年,李澤、李連升、周振聲等三名鐵路工人因在工人運動中表現突出,且理想信念堅定,被光榮的發展為張家口第一批共產黨員,其中,李澤還被選為京綏鐵路工人共產黨小組組長,張家口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動工人運動等活動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有利地推動了革命斗爭的開展。同年8月、10月,在共產主義小組的領導下,京綏鐵路車務段工人相繼展開護路斗爭、要求增加工資改善生活的大罷工,并取得勝利,在此過程中,傅國忠、張小珊、張樹珊、魏華池等鐵路工人因表現出色,相繼被吸收入黨,張家口黨組織的力量不斷得到壯大。1923年,張家口鐵路工人中已有20多人被發展為中共黨員,并相繼成立了車務、機務、機廠等3個黨小組,工會組織也不斷得到壯大,各級工會的會員人數已達2000多人,紅色火種呈星火燎原之勢,為發動工人運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23年2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領導的工人運動—京漢鐵路大罷工,把工人運動推向的頂點,但因遭到軍閥的破壞,最終導致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全國各地的工人運動開展走向低潮,然而,張家口的黨和工會組織并未因此受到損失,相反,還不斷壯大了,究其原因,在于張家口共產黨組織采取了“秘密聯絡,隱蔽斗爭”的策略,為中國共產黨在其他地區積蓄革命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鑒。[4]1924年,考慮到張家口地區黨員人數的不斷壯大,成立黨支部已箭在弦上,6月,京綏鐵路黨的支部委員會得以成立,是中國共產黨在察哈爾省建立的最早的基層組織。
三、結語
總之,張家口是中國共產黨最早開展革命斗爭的地區之一,以李大釗為首的一批革命先驅就十分重視對張家口工農革命運動的指導與推動,并在該地區最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支部。張家口之所以適合紅色革命的蓬勃興起,既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關,又有其特殊的的文化因素,風云際會,盡管張家口始終籠罩著濃重的戰爭陰云,但革命的力量始終沒有消散,并成為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張志宏.紅色火種燎原張家口——馬克思主義在張家口的傳播與早期中共黨組織的建立[J].檔案天地,2021(05):9-10.
[2]周總印.京張鐵路與張家口建黨[J].檔案天地,2016(07):24-26.
[3]丁萬明.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紅都——試論張家口在中國共產黨文化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3):62-66.
[4]王君,周總印.《中國共產黨簡史》中的張家口記憶[J].檔案天地,2021(06):12-14,8.
【課題項目:張家口市社科聯2023年課題“中共張家口早期黨組織創建研究”(課題編號:2023052)】
(作者簡介:楊志強,張家口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地方史,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