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建帶團建是基層黨團關系建構的制度性安排,是加強和推進黨的后備軍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基層團組織建設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團員青年的思想更為豐富,表達也更加多元化,需要黨組織帶領團組織拓展活動陣地,豐富工作手段。本文以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街道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調查,總結出基層單位黨建帶團建工作模式與實踐成果,并從多維度出發研究探索黨團工作優化經驗,以期為新時代黨建帶團建工作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工作效能
“黨建帶團建”是基層黨團關系的制度性安排,是黨的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加強黨對共青團領導的重要方式。實踐證明,正確把握黨建和團建的關系,有利于促進黨團建設的發展。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廣大黨員以及群眾積極總結投身實踐、因地制宜、集思廣益,將理論進一步融入實際工作,做到了在實踐中落實理念、檢驗理念、升華理念,不少地區都結合自身實踐過程提出了全新的工作機制以及優化路徑。
一、勁松街道黨團建工作情況概述
(一)勁松街道黨建帶團建工作模式
首先,勁松街道團工委根據朝陽團區委重點任務開展同系列工作;其次,團支部接受黨支部的直接領導,黨支部接受街鄉一級社工委領導,黨工委主題活動也會通知到團支部。除必選動作外,非公經濟黨團組織結合企業自身性質和業務范圍,設計開展主題活動。
勁松街道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勁松模式”,建設以黨建引領為前提的居民自治,多方參與、社會資本注入,形成共治、共享、共商的社區基層治理模式。街道黨工委進行思想引領和綜合協調;社區居民參與黨團建設與社區治理;企業提供資金與實習崗位,同時又由社區居民協助進行商業活動,在發展的同時也創造經濟效益;高校學生作為紐帶,上可接受街道黨工委的領導,完成各類團組織建設,下可深入基層,協助居民進行社區治理,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街道與企業的各類實習,為街鄉各級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二)勁松街道黨建帶團建成效反饋
本文通過線上發放問卷,以勁松街道240名工作者、居民為對象,調研其參與街道黨建和團建活動情況及滿意度。參與意愿方面,約55.8%受訪者認為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具有很大意義,近20%受訪者認為是否開展黨建帶團建活動無所謂、意義不大甚至完全沒有意義。參與頻率方面,大部分受訪者每年參加1-2次黨建帶團建活動,其原因涉及活動開展頻率低、居民參與意愿低等。
總體而言,受訪者對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平均滿意度為72.6%,整體滿意度較高,不足之處主要在于活動內容過于“紅專”,缺乏趣味性;展現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這表明,黨建帶團建工作在內容生動性、形式多樣性、溝通便捷性、工作務實性等方面都仍需進一步加強。
(三)勁松街道黨建帶團建工作現存問題分析
第一,人口流動大,基層團組織建設困難。勁松街道團員體量較大,現有的統一團員信息管理系統無法解決較大數量的流動團員,街道團工委在工作中尚未摸索到更高效的管理辦法。
第二,青年中堅力量缺失,活動開展難度大。勁松街道活動開展時間與青年的非工作時間沖突;青年參與活動意愿較低;多數青年人將跨省市出行與返鄉作為休息時間的第一選擇;相關活動缺乏良好的宣傳途經。以上四種現象導致了基層團支部及上級組織主題黨團活動內容非常豐富,但青年參與率低、觸及率低等難題。
第三,團建工作經費較少,大型活動開展困難。勁松街道團建工作經費較少,場地、資金、人才、政策保障皆處于匱乏狀態,舉辦大型活動困難重重。例如,街道每年定期舉辦“鵲橋會”七夕主題活動,活動規模約為1000人,各項費用共計近20萬元。
在此條件下,勁松街道團組織建設發展工作后力不足。主題活動雖具特色,但開展頻率受限,日常學習、培訓及其他工作開展也較為局限。
二、“勁松模式”下城市核心街鄉工作機制實踐探析
勁松街道經過多年不斷探索與發展,實踐出了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主的特色范式,總結出了一套“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民意導向、有機更新”的發展宗旨。這種以黨建引領為前提的居民自治、多方參與、社會資本注入相互協同的共治、共享、共商的社區基層治理模式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勁松模式”,并被寫入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北京市乃至全國城市核心街鄉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機制優化方法提供了良好范本。
(一)強化黨建引領為發展內核
“勁松模式”下,街道嚴格秉持規范化、系統化組織模式,由街道黨工委直接引領街道社工委、街道社區黨委與街道團委工作,街道社工委與黨工委協同共商,互通有無,直接指導基層黨支部工作活動。此外,勁松街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街道黨工委推出系列創新創業與就業發展扶持政策規劃,積極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從政策上實現屬地群眾精準幫扶規范計劃,讓黨建成為引領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繡花針”。
(二)堅持促進團建為內生動力
“勁松模式”下,街道團委受朝陽區團委與街道黨工委領導,下設街道團工委與基層團支部若干,開展團組織建設相關工作,形成“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良性發展模式。同時,勁松街道團委專設“青年匯”組織,深入基層走訪調研,與街道黨委定期聯合舉辦青年活動,為黨組織貢獻青年力量。街道黨委在推進“應建必建”工作中,大力支持已建黨組織的企業單位與社區同步建設團組織,擴大基層覆蓋率,為形成“雙網共建”的治理模式提供政策支持。
(三)構建黨團良性溝通交流機制
城市核心街鄉黨建帶團建工作實施難度較高的原因在于黨組織與團組織分屬不同組織,成員構成不同,欠缺溝通平臺[1]。勁松街道基層團支部同時受街道團委、街鄉一級社工委直接指導,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開展工作。街道黨工委、社工委通常互通有無,協商開展工作,在信息溝通交流上始終保持良性互動機制。
(四)提高團員青年活動參與度
“勁松模式”下,街道依據重要時間節點舉辦重點活動,團結青年團員,保障青年就業;狠抓社會治理與黨建工作的痛點問題,依靠“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模式,將團員青年調動起來。采用社區與高校聯動項目,依托屬地關系近的高校大學生的優勢,為其提供社區服務平臺,發揮團員先鋒模范作用,解決居民訴求,實現共贏。
三、城市核心街鄉黨建帶團建工作優化路徑
(一)深化思想、組織、隊伍建設
思想建設方面,促進團員青年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這將有利于黨務、團務工作者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幫助廣大青年凝聚首都發展共識,豐富其思想建設載體。
組織建設方面,促進基層團組織工作全方位覆蓋,創新區域化團建格局,形成覆蓋廣、影響大的共青團工作體系;增強組織活力,發揮好共青團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能,加強團組織職能化建設[2];推動陣地建設,完善青少年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媒體傳播矩陣,不斷拓展共青團工作和活動空間。
隊伍建設方面,促進青年儲備力量素質顯著提升,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團員隊伍建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保障團員青年各項基本權益,指導和幫助團組織加強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和大局貢獻度,發揮團員模范作用,助力青年人才發展,建立專業人才梯隊,推動國家優勢學科卓越發展。此外,深入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在社會營造出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完善其服務、考核、保障機制,推動為廣大青年辦實事工作進程進一步推進。
(二)探索區域文化,制定宣傳方案
第一,深耕街鄉特色文化。街鄉黨建帶團建工作具有品牌宣傳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區域文化基因影響,同時也傳承和影響著區域文化。深耕街鄉特色文化,要求街鄉黨組織和團組織首先明確街鄉的優秀文化基因和定位,形成具有街鄉特色的、具有引導力和正能量的特色文化品牌,帶動群眾認識、了解、熟知街鄉文化的同時,連接黨員與群眾,深化溝通和合作,使黨建與團建工作具有街鄉文化上的一致性和共通性。
第二,完善“黨建帶團建”宣傳體系,打造社區、學校、企業宣傳矩陣,結合新媒體社交平臺、音視頻技術,宣傳具有特色街鄉文化的“黨建帶團建”活動,將其文化內核傳播到基層,形成信息交流互通,促進黨團組織間經驗互通互享,同時圍繞各級黨組織和團組織形成街鄉文化的同心圓,使街鄉優秀文化深入人心、黨建和團建服務深入人心。
第三,增強青年引領力,構建黨員-團員互助互惠體系。調動黨員和團員的工作積極性,例如,社區黨組織為高校團組織提供實踐服務機會和實踐指導,高校團組織為社區黨組織提供青年專業技能支持和實踐服務支持。通過創新活動內容模式,增加黨員青年和團員青年的受益度,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城市核心街鄉的黨建與團建活動,推動基層黨團組織在青年的引領和參與下煥發活力。
四、結語
“黨建帶團建”作為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是我黨未來發展和長遠建設不容或缺的內容,其黨建工作和團建團建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兩部分。當下,城市核心街鄉黨建帶團建工作已有一定的理論支持、政策支持,但人口因素、資金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黨建帶團建進一步深入發展。如今黨建帶團建工作滿意度上有提升空間,且在內容生動性、形式多樣性、溝通便捷性、工作務實性等方面都仍有待進一步加強,仍需更為普適的、科學的、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工作模式,為黨團組織發展出謀劃策,推動黨建帶團建工作深入開展,助力青年參與社會治理,在黨的領導下共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暢曉潔.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報,2021,34(04):165-166,168.
[2]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全市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意見[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1,000(B05):22-24.
(作者單位:齊雨菡,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霍逸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朱羽佳,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