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天精神做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對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育人的方向、目標、方法具有重要價值。在教學內容方面,可以利用航天精神助力教學內容的講述;在教學方法方面,可以結合諸多生動性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感染力;在實踐和網絡陣地中,可以建構航天主題任務資源,深化課堂教學成效。
【關鍵詞】航天精神|《思想道德與法治》|時代新人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的關鍵課程。2024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這為《思想道德與法治》培養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航天精神產生于黨全面領導的中國航天事業,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而賡續傳承、發揚光大”[2],是新時代偉大變革的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運用這一資源將進一步賦能《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
一、價值維度:航天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價值
從歷史邏輯看,航天精神一脈相承,包括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從內容體系看,航天精神內容豐富,外延雖不斷拓展,但愛國主義、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等精神內核不變。這些精神,對深化《思想道德與法治》培養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彰顯社會主義育人方向,豐富育人方式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進一步彰顯《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育人方向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事關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立場。[3]”《思想道德與法治》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必須發揮思政引領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因此,必須幫助學生把握中國國情,“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4]。航天工程是我國科技前沿領域,更是社會主義大型工程。從落后到跟跑,從并跑到部分領域領跑,我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奠定了我國航天大國的地位。“這不僅捍衛了國家安全,服務了國計民生,也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5]究其背后的原因,靠的是黨的科學理論的指導,靠的是社會主義這一道路,靠的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靠的是民族精神凝聚力量。中國航天的成就是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精神科學性的有力證明。因此,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航天領域取得成就的原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黨的領導信心,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決心,建設中國夢的責任心,從而為《思想道德與法治》筑牢育人方向。
(二)進一步落實《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育人目標
《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時代新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版《思想道德與法治》將時代新人的培養在教學體系上具化為七大部分,除了最后的法律模塊,前六個部分與航天精神存在高度契合。緒論部分主要幫助學生認識新時代的背景和中國夢的擔當。航天夢的成就是無數航天工作者將個人命運融入祖國命運,與祖國同行同向所取得的,因此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當前的歷史方位,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承擔民族復興的責任感。第一章主要內容為幫助學生把握人生方向。航天領域,眾多的科學家樹立了高尚的人生追求,他們的故事將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發揮榜樣作用。第二章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這與航天取得成就的原因再次不謀而合。第三章的內容是弘揚中國精神。航天精神與中國精神在邏輯上一脈相承、內核上高度一致,能夠使中國精神的講述更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四章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航天精神中蘊含的富強、愛國、敬業、友善等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寫照。第五章內容為錘煉道德品格。航天精神中蘊含諸多道德資源,同時彰顯了社會主義道德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和集體主義的原則,將進一步賦能本章教學。因此,航天精神將從教學六大內容形成合力,助力時代新人育人目標的落實。
(三)進一步拓展《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育人方式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變革。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便利的信息,生動的教學方式,但也使思政課的教學面臨挑戰。思政課能否抓住學生,吸引學生,感化學生成為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么打,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6]為此,必須要創新《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式,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育人元素,包括逐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奉獻精神等,同時資源具有較強的生動性、感染力、吸引力,無疑為提高《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選擇。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融入教學內容、構建案例、創設情境等方式開展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開展航天主題性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化時代新人素養,做知行合一人才;在網絡教學中,可以使用航天豐富的視頻、材料、故事搭建課后學習平臺。同時,還可以通過營造校園航天主題氛圍,借助社團平臺進一步助力顯性課堂教學。
二、原則維度:航天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要求
航天精神與《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耦合性,是助力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而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并非任意使用便能促進教學成效的最大化。在此基礎上,必須明確融入的原則。
(一)服務課程教學
融入的目標是貫穿融入過程的一條主線。載人航天精神在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時,全程要明確融入的目標,即通過航天精神的紅色資源,通過新時代偉大變革的航天成功案例,賦能課程教學,提升教學的感染力和成效。因此融入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航天精神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服務性功能,以深入落實課程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成效為價值導向。不可將航天精神的教育與課程教學目標等同,亦不可喧賓奪主將航天精神取代課程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其次,航天精神的融入應始終圍繞教學成效的提升,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提升課程的生動性和感染力,不能為了融而融,也不可不能融而硬融。
(二)注重精神引領
航天精神蘊含的資源是豐富的,包括精神體系、故事案例等,形式也是多樣的,包括視頻、圖片、新聞等。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教師獲取航天精神的資源在數量上具有豐富性,在方式上具有便捷性,在時間上具有高效性。因此,這對于教師如何選擇資源和使用源提出了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7]而航天精神作為精神成果的代表,在使用過程中,能夠為教學發揮精神引領、目標導向等作用。因此,航天資源的使用需要充分抓住和利用精神的引領性功能。在使用的過程中,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必須注重資源的辨別,選取能夠體現航天精神的典型案例來服務教學。與此同時,航天資源尤其是案例資源的講解,不能只局限于案例本身,需要對資源進行精神性的升華和總結,方能發揮精神的引領性作用。
(三)強化時代特征
中華民族航天史,是一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生動縮影。從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到今日月球探測、太陽探測、火星探測、空間站工程取得輝煌成就,航天事業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通過中國航天的發展,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奮斗的軌跡,更看到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任務之一便是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夢的奮斗軌跡、當前的歷史方位以及未來的奮斗方向。而航天精神資源極具時代性、感染性、科技性,為講好中國夢的進程和時代方位提供了具體而又鮮活的資源。因此,需要充分發揮航天精神的時代特征,講好時代話題。在使用資源時,一方面需要講好中國夢的發展,引領學生認識今日成就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通過今日的航天成就引領學生認識“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并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接力奮斗。
三、方法維度:航天精神如何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
提升針對性和感染力是當前思政課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思考航天精神如何融入教學對解決這一問題至關重要。從領域看,主要包括融入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方式、融入實踐和網絡陣地。
(一)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感染力
航天精神的內核與《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前六個模塊內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講授課程內容時,可將航天精神融入授課中。緒論“擔當復興大任,成就時代新人”,可以注重講解航天事業與航天精神的發展,引導學生認識時代的歷史方位,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在民族復興中的責任;第一章“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可以著重結合載人航天精神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精神進行講述,重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可以著重結合探月精神中“追逐夢想”精神進行講述,著重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第三章“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可以著重結合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中“熱愛祖國、艱苦奮斗、自主創新、萬眾一心”精神進行講述,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創新精神;第四章“明確價值要求,踐行價值準則”可以著重結合“兩彈一星”精神的“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科學求實”進行講述,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可以著重結合兩彈一星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科學求實”精神進行講解,強化學生的道德素養尤其是職業精神。(詳細見表1)
(二)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吸引力
在教學形式方面,多種形式的航天精神資源為提升教學感染力提供了重要支撐。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不同形式的資源,通過播放航天相關視頻、音頻,再現人物故事場景,增強課堂的沖擊力、吸引力、感染力,從而幫助學生感悟航天精神、內化教學內容。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發展和應用極大豐富了思政課教學手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例如開展創新意識教育時,可以通過VR技術實現人機互動,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提升學生創新的興趣和責任。在教學方法方面,航天精神資源可以激活眾多教學方法,充分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例如,講解“高尚的人生追求”時,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法,再現錢學森為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的場景,引發學生思考錢學森為何選擇這樣的人生道路,從而幫助學生認識“確立高尚的人生追求”的原因。再如,在講解“增強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時,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較為抽象,因此可以設置任務驅動法,引發學生思考航天成就取得的原因。學生縱向維度回顧中國航天歷程,橫向維度對比不同國家的航天發展,從而明確航天成就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結果,進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此外,還可以使用案例教學法、主題討論法、翻轉課堂等生動性方法講述航天精神,助力教學成效的提升。
(三)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實踐和網絡,提升教學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航天精神亦可以為《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實踐和網絡平臺發力。其一,開展航天主題實踐。平臺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科技館、航天館、航天企業等開展實踐。對象方面,可以邀請從事航天工作的人員與學生面對面開展交流分享。通過航天主題實踐,將能深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提升教學成效。其二,構建航天主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網絡資源。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教育資源受益面。構建課程網絡資源是助力課堂教學、促進資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在構建課程網絡資源時,可以在特定章節建構航天主題的網絡資源,以此輔助課堂教學,提升課程的時代性和實效性。與此同時,《思想道德與法治》的網絡平臺應發揮群策群力,注重資源的共建、共享。因此,也可以建立大中小學思政共同體,共同參與航天主題網絡資源的建設,共同分享網絡資源的成果。
四、結語
“航天精神不僅反映了時代本身的發展和演進邏輯,更具有面向未來的價值意義。”[8]將航天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不僅是彰顯課程時代性的要求,更是提升課程教學針對性、感染力的需要。將航天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將進一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創新精神和職業精神,從而助力時代新人的培養。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0.
[2]吳燕生.賡續傳承航天精神 加快建設航天強國[J].紅旗文稿,2023(15):4.
[3]本報評論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0(1).
[4]馮剛,金國峰.論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J].中國高等教育,2019(01):7.
[5]張建航,崔孝彬.新時代航天精神:生成邏輯、核心內涵與弘揚路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2):83-88.
[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8]陳雄.航天精神的新時代價值[J].紅旗文稿,2020(10):33-35.
【課題項目:2024年江蘇省社科應用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內容一體化研究——以航天精神為例”(項目編號:24SZB-025);2023年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教育性教學”理論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3SZC-075)】
(作者簡介:張悅,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