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是解放人類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歷史使命和近代中國艱苦奮斗實現民族獨立、解放人民和建設經濟強國、科技強國、軍事強國、為人民謀幸福的任務契合。而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化方可落地生根、只有本土化方能深入人心,只有時代化方可指導實踐、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追求真理、篤行真理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結合中國實際國情解決問題,創造新東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持續推進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持續創新,是國家不斷發展的精神密碼。在新時代、新征程階段,實現馬克思思想完美契合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是每一位共產黨人的歷史重任與時代課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國家發展的艱苦歷程中,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興黨、立國興國指導思想,作為我黨靈魂與旗幟。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相輔相成。在新時代、新征程階段,不斷譜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全新篇章,是每一位共產黨人的歷史重任與時代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歷史、現實契合
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大量具有研究價值的文化瑰寶,為世界文明增添濃郁色彩,做出巨大貢獻。但是自鴉片戰爭爆發后,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面對西方列強種種不平等條約做出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國逐漸淪落為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國家。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軟弱無能以及軍閥肆意魚肉百姓,踴躍出大量如康有為、梁啟超等新時代人才,放眼望去,山河破碎,百姓疾苦,其認識到此時的中國任人宰割,任人驅使[1]。此時的中國國力以及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民族與帝國主義,群眾與帝國主義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成為我國近代社會最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為確保中華民族人民得到解放,實現人民生活幸福,首要任務便是解決兩大矛盾,繼而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1847年共產黨誕生,共產主義活動興起。在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撰寫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創立馬克思主義。其歷史使命為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與恩格斯致力于分析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和資本主義將何去何從。其充分揭示了人類發展規律,將空想的社會主義具體化、形象化,重新認識世界,以此為基礎改造世界。
自19至20世紀,列寧便著手研究俄國未來發展、人類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將何去何從。其透過馬克思主義對當時的俄國未來發展道路和目標進行全面且細致的研究,意在有效解決俄國發展問題,隨后發動十月革命,從實踐上構建社會主義,自此社會主義在國際上有了具體制度,人類社會進入新紀元。俄國在構建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逐漸融合,逐步形成列寧主義,形成為馬列主義。馬列主義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引入俄國,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2]。毛澤東提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成功喚醒中國人,我們從中學的新東西便是馬列主義。習近平總書記訪俄時講到: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向中國傳遞了馬列主義的成功經驗,自此我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所以,我國的發展與馬列主義存在密切的關系,在中國馬列主義占據核心地位。
馬克思提到:國家建設中理論實現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該國家需求程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談到:國家選擇何種主義,主要是由國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所決定的,取決于能否有效解決國家存在的歷史課題。就中國而言,歷史課題便是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歷史問題與責任使命。中國引入馬克思主義后,迅速根治于中國,并在實踐中展現無窮力量,主要原因便是其基本思想、歷史使命和中國崛起階段面臨問題、任務契合,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與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極為相似。另外,革命結束后,俄國針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平等互利、平等對待。
中國嘗試實行過不同主義、思潮,但并未解決中國命運問題。同時,我國先進分子、共產黨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具備高度的主動性、自覺性。自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中國在漫漫長夜中迎來了新曙光[3]。
二、解決中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旨歸
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了實現國家復興,無數具備先進思想的人們,艱苦奮斗,從時代潮流中尋求革命真理,我國先進分子以及共產黨人引入實施馬克思主義極其不易,但把握、堅持、運用該思想武器更加不易,應當保持基本思想的運用和中國問題完美契合,將基本原理、中國實際緊密結合體,有效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新思想、新理念。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是理論命題,更是實踐命題。實現該進程并非自發實現,需將其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中國實際結合,并加以理論創新、思想創造。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便提出中國化命題。在此之前,黨領導人便應用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問題加以解決,并進行理論探索[4]。毛澤東提到:學習馬克思主義需要同我國實際情況結合,表明我黨思想理論逐步自覺、成熟。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指出遵義會議、六中全會是我黨歷史上兩個關鍵會議。《論新階段》中毛澤東指出馬列主義力量體現在其與不同國家革命實踐聯系,若脫離中國特點討論馬克思主義,必然是空洞的、抽象的。所以,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具體化,在其各種表現上具備中國特性,應當根據中國特點加以運用,這也成為我黨所需要了解、解決的難題。毛澤東在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寫到共產黨發展的20年便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20年。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互相結合,將實現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另外,毛澤東還指出:需要帶有目的性地研究馬列主義理論,將馬列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運動相結合,為解決中國革命理論問題、策略問題從馬列主義中找立場、觀點和方法[5]。毛澤東強調革命的勝利需要同志們深刻了解我國國情,將馬列主義革命科學同中國實踐、歷史、文化深度結合,每一任國家領導人都對這一理論不斷重申。鄧小平提到:中國發展事情應當根據中國基本國情來辦,應當依靠每一位中國人的力量來辦。黨的二十大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經歷了歷代國家領導人、先進分子、群眾一步一個腳印實踐總結出來的新內容,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需要結合中國發展實際問題、基本國情,由自己人貼合實際進行解答。另外,中國化的推進需要將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實際,結合中華傳統文化。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便是對中國問題的解決。問題便是任務。1939年毛澤東指出:在徹底完成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前,除共產黨外,沒有任一政黨能夠擔負此重任。我黨自建黨起,便肩負起兩重任務。
在建黨100周年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便將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初心使命。歷經100年的艱苦發展歷程,我黨帶領人民做出了大量的犧牲,勇于創新,意在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同時期面對不同任務,黨從不言棄,解決了一個個問題。在革命時期,我黨面對重重困難,極力追求人民解放、民族獨立,為實現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條件[6]。歷經28年的奮斗,在黨的領導下以及無數熱血、具有先進思想的人民極力支持下,最終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實現了我國從5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向民主主義的飛躍,自此中華民族重新站了起來,飽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時代結束了。革命時期與建設時期,我黨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便是由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推進社會建設,為實現偉大復興打下制度基礎、政治前提。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黨根據基本國情帶領群眾參與革命實踐,經過不懈努力,我國一步步從人口眾多、貧窮潦倒的國家快速發展。因此可以說中國善于打破舊社會的枷鎖,更善于創造全新的世界。
改革開放初期,黨和國家所面臨的挑戰便是尋求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解放生產力,實現社會持續發展,幫助群眾脫離貧窮,過上富裕生活,實現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我國便取得了讓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例如:國家生產力從頹廢落后的窘況一躍躋身至世界第二,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人民逐漸從吃不飽、穿不暖邁入小康生活。改革開放為新中國迅速發展指明了道路,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時期是實現中國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驗證了社會主義是國家實現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國迅速崛起,趕上甚至超越了世界發展水平。黨的十八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任務便是實現百年奮斗目標,開辟第二個百年征程。經過10年的變革,我黨積累了大量、新鮮的經驗,從其中總結出規律性認識。十年變革,啟迪黨和人民,在發展的道路上必須緊握、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持續深化改革[7]。實現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在于創造新東西,所說的新東西便是我黨結合基本國情所提出的適用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新東西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同時也是與時俱進,對馬克思主義不斷豐富、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的飛躍是發展典范
歷史證明,西方道路并不是長久發展的道路。十月革命的成功,為中國的崛起發展提供了改革實踐經驗,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新抉擇。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我國并不能生搬硬套俄國十月革命,以占領城市取得勝利。我國應當結合基本國情,選擇適用于中國實際情況的道路。所選路徑不同,但目標相同。另外,我國對于馬列主義的實踐,需要杜絕本本主義、資本主義、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采取相應的舉措予以解決,充分體現馬列主義精髓所在。毛澤東對于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實行做出巨大貢獻。艱苦奮斗時期,黨和國家結合實際國情有機融合馬列主義,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中共七大上,黨和國家將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馬列主義原理與中國國情二次結合。黨的領導人,結合新實際不斷豐富毛澤東思想,并提出建設新思想。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列主義創新應用與發展,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理論原則、經驗總結。鄧小平帶領黨和人民總結歷史經驗,借鑒成功的歷史經驗,堅持思想解放,實事求是,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科學命題,開創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領導人,堅持基本理論和路線,加深了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建設認識,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我國針對群眾物質文化快速發展與社會生產落后存在落差的矛盾,為確保國家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加快該矛盾的解決,推動社會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的建成[8]。結合新實踐與時代特征,我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解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根本任務、發展戰略、祖國統一、領導力量、依靠力量一系列問題。實現馬列主義中國化新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時代,新時代是發展新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結合,深刻總結、充分運用歷史經驗,從實際出發,結合新時代如何發展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走下去,建成怎樣的社會主義強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建成怎樣的長期執政政黨,如何建設長期執政政黨等時代課題,根據時代任務提出原創性理政治國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戰略方針對該思想重要內容進行概括。新時代以全新視野深化了共產黨的執政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是中國精神、中華文化時代精華。
四、結語
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新篇章,是當代每一位共產黨人歷史責任。新征程上,共產黨人應當持續將馬克思主義精髓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匯貫通,與全體人民群眾共同觀念有效融通,既從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汲取理政治國理念與思維,同時借助馬克思主義帶領中華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持續傳承,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更具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另外,馬列主義中國化并非一朝一夕的,需要共產黨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列主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孟祥娟.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三重邏輯[J/OL].新疆財經,1-7[2024-06-14].
[2]鄧情文,卓高生.深刻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內在邏輯[J].經濟與社會發展,2023,21(06):70-75.
[3]姜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的歷史邏輯與實踐路徑[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課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濟寧醫學院,2023:3.
[4]韋順國.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貢獻[C]//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年思想政治教育論壇論文集.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2.
[5]王新剛,張佰儒.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啟示——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為例[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4,44(02):1-7.
[6]吳凡.以“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探析[J].國家安全研究,2024(02):113-133,152-153.
[7]莊曉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推進[J].黑河學院學報,2024,15(04):1-3,8.
[8]季水河,季念.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范疇的中國化與時代化[J].社會科學輯刊,2024(03):103-109.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高校思政課中黨的革命精神圖像解讀法研究”(項目編號:21JDSZK040)】
(作者簡介:韓平,三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