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闡釋了其重大意義與豐富內涵,并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龍江的實踐。針對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及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應用價值的見解,旨在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龍江實踐;朝鮮族小學
新時代,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民族工作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道路,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了民族工作的目標和任務,為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研究背景
深入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理解,更有助于增強各民族對祖國、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同時,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能夠為解決當前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供理論支持[1]。
(二)研究內涵與意義
1.深入解讀民族共同體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刻的內涵和重大意義。其核心要點在于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這一思想就是注重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2]。在現代社會中,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也是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其作為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是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石。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創造美好生活,讓各民族在發展道路上攜手共進,通過互助合作,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讓各民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各民族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
2.分析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引領作用。這一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工作理念和戰略部署,為凝聚全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方向[3]。
首先,強調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性。這一理念激勵著各民族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攜手合作,共享發展成果,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保護和傳承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各民族之間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形成多元化的中華文化格局,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夯實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再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了法治保障。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營造了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使各民族在法律的框架內和諧共處、共同發展。
最后,倡導民族之間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民族之間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面嵌入,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氛圍,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遠的視野,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引領,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龍江的實踐狀況。具體而言,我們期望通過此次研究達成以下幾個主要目的:
其一,深刻理解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準確把握其核心要義,為后續的實踐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二,全面剖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龍江實踐中的成果與挑戰,挖掘成功經驗,找準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優化其實踐路徑提供依據。
其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建議,助力提升教育效果,培養民眾的共同體意識。
(二)研究方法
首先,我們充分運用文獻研究法,展開了廣泛且深入的資料收集與梳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全面搜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指導方向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廣泛涉獵國內外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各類權威期刊論文、學術專著等,以確保能夠獲取豐富多元的理論資源,為后續的研究奠定深厚的知識根基。
其次,為了獲取最真實、最直接的實踐資料,采用實地調查法。研究團隊深入龍江地區的社區、學校、企業等關鍵場所,與各族群眾進行親切、坦誠的面對面交流。
此外,我們還采用案例分析法。針對龍江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實踐案例,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剖析。
最后,運用綜合分析法,對通過上述多種方法收集到的豐富資料和大量數據進行系統整合。運用科學的分析工具和嚴謹的邏輯思維,對這些資料和數據進行深入挖掘與剖析。通過反復的比較、歸納和推理,最終得出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研究結論。
(三)現狀調查
1.實地調查法
在社區里,我們選取了多個具有不同民族居民構成的社區,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每個社區抽取了一定數量的居民進行訪談。在訪談中,傾聽居民講述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交往故事。在隨機走訪中,我們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蒙古族大爺,他講述了在社區組織的節日活動中,各民族居民一起制作傳統美食、表演特色節目,其樂融融的場景。在定點訪談時,一位維吾爾族大姐分享了她在社區鄰里的幫助下,克服生活困難,融入當地生活的溫馨故事。通過與超過200#位居民的深入交流,我們了解到社區內民族交往的頻繁和融洽,以及存在的一些潛在問題,如文化差異可能導致的小誤會等。
在學校中,我們通過參與課堂活動、課后社團以及組織學生座談會來觀察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融合情況。我們看到在一堂美術課上,漢族、朝鮮族、回族的學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展現民族大團結的壁畫,他們相互交流各自民族的藝術特色。在座談會上,學生們紛紛講述了一起參加運動會、文藝匯演等活動時建立的深厚友誼。同時,我們選取了多所小學、中學和高中,采用問卷調查和小組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不同年級、不同民族的學生進行了調研。向500#名學生發放了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50#份,并組織了20#場小組訪談,每場訪談有8#-#10#名學生參與。通過調查發現,不同民族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課余時間,他們也會一起參加興趣小組和體育活動。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示,在交流中偶爾會因為語言習慣和習俗的不同產生小摩擦。
在企業內,我們與人力資源部門合作,獲取員工民族構成數據,并深入車間和辦公室,觀察多民族員工共同工作時的協作模式與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了解到在一個項目攻堅階段,滿族、壯族和彝族的員工發揮各自優勢,互相支持,最終提前完成任務的成功案例。同時,也發現了因語言和文化習慣差異導致的一些小摩擦,但通過企業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得到了有效解決。我們選擇了不同規模和行業的企業進行調研。采用了深度訪談和觀察法相結合的方式,與企業管理人員和多民族員工進行交流。我們對30#位管理人員和150#名員工進行了訪談,并觀察了他們的工作場景。了解到多民族員工在共同工作時,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協作完成項目。但在團隊溝通和職業發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部分少數民族員工可能因為語言障礙,在晉升機會上相對較少。
2.案例分析法
在社區,我們選取了一個多民族聚居且民族融合工作較為出色的社區作為案例。首先,深入探究其背景,包括社區的地理位置、人口構成、民族分布比例以及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狀況。其次,詳細分析實施過程,比如社區為促進民族融合所組織的各類活動,如定期的民族文化交流節、鄰里互助項目等的策劃與執行情況。然后,評估取得的成效,觀察社區內不同民族居民之間的友好互動頻率、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程度,以及社區的整體和諧氛圍。同時,也關注面臨的挑戰,例如因風俗習慣差異引發的小沖突,以及公共資源分配方面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
在學校方面,選擇了一所成功推動民族融合教育的學校作為典型案例。研究其背景時,考慮學校所處的教育環境、師資配備以及學生的來源和民族構成。在實施過程的分析中,著重研究學校開設的特色民族課程、跨民族的教學小組設置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舉措。對成效的評估,通過學生的學業成績提升、民族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友誼建立等方面進行。面臨的挑戰可能包括部分教師在民族融合教育中的專業發展不足,以及學校資源在滿足不同民族學生需求上的分配問題。
針對企業,選取了一家在促進多民族員工協作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在背景研究中,了解企業所屬行業特點、市場競爭環境以及企業的文化理念。實施過程的分析涵蓋企業的招聘政策、培訓體系中關于民族文化和協作的內容,以及團隊項目的組織方式。成效評估觀察多民族員工共同完成項目的效率和質量、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面臨的挑戰可能在于如何進一步打破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的職業發展瓶頸,以及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更好地融入多民族元素。
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全方位、深層次研究,總結成功經驗,如社區活動的創新形式、學校教育的特色模式、企業管理的有效策略等,同時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和優化的建議,為推動龍江地區民族融合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始終緊密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時代需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這一理論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它強調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性,突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理念[4]#。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注重民族團結、平等、和諧和互助,尊重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同時,積極推動各民族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融合,促進共同發展。這一理論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二)構建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史料體系、理論體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完善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在史料體系方面,應深入挖掘和整理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交流融合的豐富史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以真實、全面的歷史事實展現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歷程。話語體系的構建要注重話語表達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運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進的故事,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理論體系的建設則要立足中國國情,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基礎,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共生觀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
(一)基于理論研究的前瞻性策略
前瞻性策略乃是在深刻理解與把握當下形勢、政策及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憑借具有預見性與先導性的思維,來制定能夠引領未來發展方向、應對潛在挑戰并抓住潛在機遇的策略規劃。對于民族工作而言,前瞻性策略意味著提前洞悉其未來走向及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化交流的深化,怎樣促進各民族融合與共同發展,又如何預先防范可能產生的民族矛盾與誤解。
前瞻性策略要求我們不只關注當下已顯現的問題與需求,更要敏銳察覺那些尚未完全展露,但未來可能帶來重大影響的因素。通過深入鉆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剖析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提前布局,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擬定出具備長遠眼光和戰略意義的行動方案,以達成各民族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繁榮與進步。
總之,前瞻性策略是一種主動規劃未來、積極塑造發展態勢的戰略方式,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意義重大。基于此,為更有力地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我們制定了前瞻性策略:一是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民族工作重要論述的學習,強化理論武裝,為實踐鑄牢思想根基;二是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的深度探究,構建系統的理論體系,更好地指引實踐;三是開展跨學科研究,融合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豐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四是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民族工作的新態勢、新變化,適時調整策略,保持前瞻性;五是建立理論研究的長效機制,鼓勵學術交流與合作,持續推動理論創新,為解決實際問題持續提供智慧支撐。
(二)結合實踐需求的應用性措施
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進程中,結合實踐需求采取應用性措施至關重要。主要采取了如下應用性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通過專題講座、研討班等形式,確保全面準確理解其內涵。
2.設立專項研究課題。鼓勵學者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入研究,為相關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在教育教學方面,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體系當中去,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讓學生深刻領悟其內涵。增強各民族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強化實踐活動。開展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主題展覽等。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深入了解龍江地區的民族工作實踐,增強共同體意識。在各個社區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各民族居民的團結意識。
4.構建交流與合作平臺。參加學術研討會,傾聽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問題;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
5.加強宣傳推廣。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良好的氛圍;樹立典型榜樣,表彰在民族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集體。
在本研究中,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探究了民族工作相關重要思想在龍江的實踐,明確了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與豐富內涵。研究成果表明,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將其作為行動指南。在教育實踐中,應注重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與普及。
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和實踐能力。一方面,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各級各類教育的全過程,培養具有深厚民族情懷和廣闊視野的新一代。另一方面,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在龍江實踐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特色資源,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同時,持續關注和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政策和措施。通過科技手段,拓寬宣傳渠道,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6.
[2] 郝時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J].民族研究,2009(11).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
[4] 朱碧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6.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