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本文圍繞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狀況,從運動參與頻率與類型、運動時長與強度以及影響運動習慣的因素等方面分析其現狀及特點。結果表明,大學生運動行為普遍缺乏科學性與持續性,體質健康水平整體偏低,存在性別顯著差異,據此提出政策優化、學校管理改進、家庭與社會支持以及大學生自我運動習慣培養等綜合建議,以提升大學生的運動參與度與體質健康水平。
關鍵詞:寧夏" 普通高校" 運動習慣" 體質健康" 體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23-082-3-TBB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備受關注。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逐漸上升,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持續向好,學生肺活量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學生柔韌、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質出現好轉,體育教學質量不斷優化和提升。然而,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仍存在下滑趨勢。大學生體質健康意識和行為存在性別差異,男生比女生更喜歡運動,并且更有可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健康理念教育,增強政府責任意識,建立體質健康管理平臺和預警機制,積極促進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勢在必行。寧夏地區地理環境特殊,大學生的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研究以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為樣本,系統分析其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的現狀,探討兩者的關聯性及影響機制,以期為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進提供科學依據。
1、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運動習慣的現狀
1.1、運動參與頻率與類型的多樣性分析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運動參與頻率與類型上表現出一定的多樣化特征,大部分學生對體育運動有一定的興趣和參與度,但整體缺乏長期的持續性和穩定的規律性。部分學生每周的運動次數偏少,難以形成系統的運動習慣,尤其是在學業壓力較大期間,運動頻率明顯下降。學生參與的運動類型主要集中在籃球、跑步、力量訓練等運動項目上,少數學生會選擇羽毛球、瑜伽等有氧和柔韌性訓練的項目。這種運動類型的選擇在性別上表現出顯著的差異:男生傾向于力量型和對抗性較強的運動,如籃球和足球,而女生則偏好有氧運動,如瑜伽和跑步。部分學生利用校園健身房等設施進行鍛煉,但總體利用率不高,許多運動設施閑置未用。多數學生對運動的認知仍停留在娛樂和放松的層面,缺乏對運動對于體質改善和心理健康促進的深層次理解,導致其運動行為碎片化,難以形成科學、系統的運動習慣。
1.2、運動時長與強度的差異性分析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運動時長和強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一部分學生每次運動時間較短,通常在30min以內,這難以達到有效運動的最低時長要求,主要由于時間管理不當或學業負擔過重所致。另有部分學生盡管運動時間相對較長,但運動強度偏低,以散步或輕度跑步為主,無法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增強體質。相對而言,男生在運動時長和強度方面表現優越,尤其是在籃球、足球等高強度對抗性運動中的參與較為積極,而女生則傾向于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如瑜伽和普拉提,這使得女生在體能提升上的效果受到限制。運動時長和強度還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如運動場地的開放時間、天氣條件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運動堅持度。整體來看,多數大學生缺乏對適宜運動時長與強度的科學規劃,往往依照個人興趣或情緒進行運動,導致運動效果不顯著。
1.3、影響運動習慣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響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運動習慣的因素多種多樣,既包括內在動機,也涉及外在環境的制約。在內在因素方面,學生的運動興趣與身體自信是決定其運動習慣能否持續的重要因素。缺乏運動興趣或者對自身運動能力缺乏自信,往往導致許多學生即便嘗試參與運動也難以長期堅持。學業壓力同樣是主要的阻礙因素之一,特別是在考試期間或作業密集的階段,學生往往傾向于減少運動時間以集中精力應對學業。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學生更多選擇宅在宿舍進行娛樂,而不是參與戶外活動。在外部環境方面,校園運動場地的可達性和設施的完善程度對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運動場地不足或者設施老舊會降低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同時,周圍同學和朋友的運動習慣也會產生連鎖效應,一個運動氛圍濃厚的群體更容易激勵其成員參與運動,而運動氛圍薄弱的群體則難以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2、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評估與性別差異分析
2.1、體質健康的總體狀況評估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近年來呈現波動趨勢,部分學生表現出較高的體能水平,但整體體質健康水平亟待提升。體質測試結果表明,體重超標和身體素質偏低的學生比例較高,尤其是在心肺功能和柔韌性方面表現較為明顯的不足。運動參與不足是導致體質健康水平不佳的主要原因,許多學生在平時缺乏規律的身體鍛煉,僅在學期初和體質測試前短期集中運動,導致體測成績波動性大。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也對體質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整體來看,寧夏普通高校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運動干預與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并鼓勵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2、體質健康的性別差異分析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在性別差異方面表現明顯。男生在力量、速度和爆發力等體能指標上顯著優于女生,尤其是在引體向上和50m跑等測試項目中,男生表現突出,這與他們更多參與力量型和對抗型運動有關。相比之下,女生在柔韌性和協調性方面表現更為優越,如在坐位體前屈項目中,女生表現普遍優于男生,這主要得益于女生更多參與瑜伽和舞蹈等提高柔韌性的運動。性別差異還體現在體重指數(BMI)和心肺功能測試上,男生體重超標的比例較高,而女生則更容易出現體重過輕的情況,這反映出兩性在健康管理上的不同關注點。女生相比男生更注重體型的保持,但在運動強度和頻率上存在不足,導致其心肺功能提升效果不明顯。因此,體育教育中應根據性別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2.3、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的相關性分析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存在顯著正相關,運動頻率高、時長長且強度適宜的學生通常在體質健康測試中表現優越。研究發現,規律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在心肺功能、力量和柔韌性等體能指標上表現更好,這表明科學、系統的運動習慣對于提升體質健康水平至關重要。運動不僅能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心血管健康,提高抗疲勞能力和免疫力。長期堅持運動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表現出顯著優勢。規律運動還能有效解決久坐帶來的健康問題,如腰背疼痛和視力下降等。而缺乏運動習慣的學生則容易出現體能偏低、體重超標或身體素質不佳的現象,尤其是在學業壓力較大的學生中更為普遍。
3、運動習慣對體質健康的影響機制
3.1、不同運動類型對健康指標的具體影響
不同類型的運動對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指標產生不同的影響。力量型運動,如舉重和器械健身,主要增強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力量素質和抗壓能力。耐力型運動,如長跑和游泳,對心肺功能的改善效果尤為顯著,規律的耐力訓練有助于提升心肺耐受性,并保持血壓和心率的穩定。有氧運動如瑜伽和普拉提則對柔韌性和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通過拉伸和呼吸調節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壓力與焦慮情緒。多樣化的運動類型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但目前部分學生在運動選擇上存在偏好單一的問題,缺乏對多種運動形式的嘗試,導致體質發展不均衡。因此,鼓勵學生參與多種運動對全面提升健康指標具有重要意義。
3.2、運動參與程度對體質健康的深層影響
高頻率的運動參與、較長的運動時間及合適的運動強度,都有助于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頻繁參與運動的學生在體能測試中表現出色,并且在心理健康和生活習慣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高頻運動能夠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使身體更能抵御各種疾病的侵襲。相較而言,運動頻率較低、參與程度不足的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體能儲備,在面對學業壓力或外界環境變化時更容易出現健康問題。運動參與的頻率和時間還影響著學生體重管理和身體機能的穩定性,尤其在體重控制和體脂率降低方面,規律運動的效果尤為顯著。提升大學生的運動參與程度,合理安排運動頻率和時長,是改善體質健康狀況的關鍵。
3.3、體質健康差異的歸因分析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差異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這些因素既包括個體的內在動機,也涉及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個人因素方面,運動興趣、身體素質基礎以及運動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體質健康有顯著影響。那些缺乏運動興趣和科學鍛煉知識的學生往往運動參與度較低,進而影響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在外部環境方面,學校體育資源配置的完善程度、運動場地的便利性以及運動氛圍的營造等,都會對學生的運動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學業壓力同樣是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學業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學生常常會減少運動時間,導致體能水平下降。家庭背景和社會支持也是影響差異的重要因素,運動氛圍較好的家庭背景有助于學生在運動習慣的養成上更加順利,社會宣傳和鼓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運動態度與行為。
4、促進大學生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的政策建議
4.1、政策與學校管理的優化路徑
為了有效提升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政策與學校管理的優化顯得尤為關鍵。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制定并實施鼓勵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政策,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教育質量評估,推動高校更加重視體育教育。在學校管理方面,應通過優化體育課程設計、增加運動場地和器材投入等措施,提升學生的運動參與度。體育課程應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以增強學生的運動興趣,并培養他們終身運動的意識。學校還可以設立多樣化的體育社團和組織定期的運動競賽,通過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學校還應建立完善的體質監測與反饋機制,定期評估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根據評估結果提供個性化的運動建議與干預措施,科學指導學生的運動實踐。為了進一步優化管理,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體育教育管理部門,負責協調各類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確保每位學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體育教育服務。高校應與其他教育機構和社區建立合作關系,共享運動資源,并聯合舉辦運動活動,以拓展學生的運動選擇空間。政策層面還應鼓勵學校對體質健康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彰,并在升學和獎學金評定中考慮學生的體育表現,從而激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4.2、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作用
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在大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和體質健康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運動習慣和健康意識,會對大學生的運動行為產生直接影響。鼓勵家庭共同參與體育活動,營造健康的家庭運動氛圍,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在社會層面,應加強對運動益處的宣傳,通過各種媒體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幫助大學生認識到運動對于身體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會還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公共運動場所和設施,降低運動的經濟門檻,確保學生方便地進行體育鍛煉。企業和社區可以通過組織體育賽事和健康講座,為大學生提供參與運動的機會和激勵,形成良好的社會運動氛圍,共同推動大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社會支持還應體現在政策和公共設施的完善上。政府應加大對高校運動設施的資金投入,確保大學生能夠獲得充足的運動資源。鼓勵社會企業贊助大學生體育活動,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提高全民對運動的關注度,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應主動開放公共運動設施,為學生提供便利的運動場所,活躍社會整體的運動氛圍,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運動支持網絡。
4.3、大學生自我運動習慣的培養策略
大學生應樹立科學的運動觀念,認識到規律運動對于體質健康和心理調節的雙重作用。合理規劃個人時間,確保每周有足夠的運動時間,可以通過制訂詳細的運動計劃并嚴格執行,將運動逐漸內化為生活習慣。大學生應學會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根據個人體質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以確保運動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對于缺乏運動經驗的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校的體育社團或尋找運動伙伴共同鍛煉,以增加運動的樂趣與動力。學習基本的運動知識與技能,避免在運動過程中因操作不當造成的傷害,提高運動的安全性和效果。結合科學運動習慣,大學生能夠有效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為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身體基礎。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運動習慣,學校應提供個性化的運動指導,通過定期體能評估與分析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運動需求和不足。學生可以借助智能運動設備進行運動監測,實時跟蹤運動進展,從而增強運動的投入感和成就感。同時,學校還應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科學運動技巧和健康知識,提高自我鍛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使運動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結語
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運動習慣與體質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科學合理的運動習慣是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研究表明,現階段大學生在運動參與頻率、時長與強度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整體體質健康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性別差異顯著,影響因素多樣,包括內在動機、外部環境及社會支持等。為此,應從政策優化、校園體育資源配置、家庭與社會支持以及學生自我管理四個方面著手,推動大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與體質健康的改善。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支持體系,高校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為社會培養健康向上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姜蘇航,趙偉科,朱從麗.全國第八次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現狀及對策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6).
[2]徐瑩,黃麗霞.我國大學生健康信息行為研究進展[J].情報探索,2024(10).
[3]程紀香,張化良.全民健身背景下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7).
[4]馬學學,徐志紅.寧夏高校學生體育消費行為與特征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9).
[5]張波.基于寧夏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9(48).
基金項目:2022年北方民族大學校級一般科研項目“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項目編號:2022XYSTY02)。
作者簡介:王雷(1994-),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學生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