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教學中,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能發現學生的“走神”現象。學生在上課、看書、背誦或者考試過程中,前一秒還專心致志,下一秒就突然想到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或者被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吸引,等回過神來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走神了好久,再次努力集中精力于眼前的學習任務,但不一會兒又開始走神了。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學生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可學習效率卻很低。
所以,如何應對“走神”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想辦法應對自己的走神之前,同學們先要了解,我們為什么會走神?心理研究和教育實踐發現,造成走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注意力維持的時間長短有著明顯的差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在20分鐘左右,高年級學生可以達到30分鐘。
一般來說,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延長,但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也有各自的發展差異,有些學生的注意力穩定性發展較晚,仍需要不斷地練習和訓練,才能達到當前學習階段需要的能力程度。
每個學生的自制力水平不同,自控力較強的個體,抗干擾能力強,可以很好地抑制那些與學習無關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快速地感知自身的狀態,從而及時地進行調整。
而自制力不足的學生,難以控制自己腦海中碎片化的想法,可能眨眼之間就自然地“開小差”了。
動機是一種“想要”的感覺,比如說你想要一件東西,你就有動機要得到它。
研究表明,具有高學習動機的學生更能夠專注于當前的任務,會有更好的學習表現,更傾向于進行有意義的學習,而不是停留在機械學習的水平上。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學生會有意識地“追逐”學習。
相反,動機不足的學生則會經常被周圍的干擾因素所吸引,而且是一種主動性的、主觀性的走神,即使覺察到自己走神,也不會采取任何措施來嘗試拉回注意力。
在走神時反復拉扯,用苛責自我或嚴防死守的方式去挑戰走神,往往成效甚微,因為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資源,個體在學習任務上的時間投入越長,消耗的精力越多,走神程度也會增加,有些學生甚至會進入到昏昏欲睡的狀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此時你需要的是適當休息和放松。
有的學生對于走神這件事的思想負擔較重,總是過于苛責自己的走神,這無疑是給自己增加了心理壓力。因此要調整自己的認知,不要把走神這件事看得過于嚴重。進一步說,就是要對自己的注意力發展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告訴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力的維持時間是會逐漸增加的,但它可能并非像自己期望的一般長。
回憶一下,在什么時候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與當前學習任務無關的想法?在什么時候你會瞬間對學習這件事心生排斥?你的回答可能會是:“在我感覺學習任務太難,壓力很大的時候。”
因為不想面對困難,所以想點別的、干點別的,走神有時候就是這么來的。這種情況要怎么改善呢?答案很簡單,堅持。這就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樣,你需要讓自己保持一種堅持的狀態,比如在解答一道難題時,你感覺到了內心的排斥,但你要堅持思考5分鐘之后再去想別的、干別的。不要小看這5分鐘的堅持,5分鐘雖短,但當你逐漸養成習慣,你會堅持得越來越久,走神的頻率也會降低。
你也可以試著將讓你感到困難和讓你感到快樂的事結合在一起。比如先寫完作業再去看電視節目,電視節目相當于一種獎勵,預期獎勵的存在會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它會讓你更有動力去完成目標,并展現出更多自控力。
自制力水平會受到學習動機的影響。學習動機是從個體內部產生的原始推力,表現為其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以及更強的自制力。
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情緒穩定性等多重因素有關,這些因素經常會交織在一起。以筆者的一位學生C為例,C的成績一直穩定在班級的第5到第8名之間,按理說應該不存在學習動機不足的問題,但偏偏在一次考試之后,這個問題就出現了。C希望自己能沖進前三名,所以除了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之外,還自行安排了許多練習和測試,考前一段時間都在熬夜,沒能休息好,考試的結果是發揮失常,名次下滑到了十名之外,C的心情一下子就跌進了谷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沒心氣兒了,提不起勁兒學習了”。
那C的學習動機是怎么消失的呢?不適合他的學習策略和體力的透支,使成績不升反降,而成績的下滑又影響了他情緒上的穩定和自信心,從而導致了心理上的失衡與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其實,多數學生起初都是有學習動機的,而且動機都不弱,只是因為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情緒穩定性等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出現了問題,才令學習動機難以維持在較高水平。
想要維持學習動機,學生自己要學會對自身情緒進行把控,要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作為老師的我們則要從旁加以指導,關注學生的情緒起伏和學習策略的制定,并幫助學生構建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導學生正確的歸因方式,找到正確的分析方法,準確評價失敗并給予積極反饋;用語言的力量表達對學生的鼓勵、支持與期待,給學生積極的肯定和欣賞等。
環境對于注意力的維持也是關鍵。有的學生在走神之后很難再拉回注意力,是因為手邊碰巧有可以把玩的物品,一旦感到累了或者聽不懂了,就抓過來擺弄,不知不覺一堂課就過去了。所以學生要有主動塑造學習環境的意識,比如課桌上不留任何與本節課無關的東西,僅僅留必備的和老師要求的學習工具,這就是通過對環境的塑造來幫助自己實現自控。
你也可以在時間上下功夫,比如你早上早起時感到精力充沛,并且早晨較為安靜、舒適,會讓你精神集中,那你可以選擇每天早起一個小時用來學習。良好的時間管理,其實也是環境塑造的一部分,在適合的時間、適合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相信你會擁有專注又高效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