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探討了“中文+職業技能”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企業海外拓展需求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現行《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與《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存在的局限性。為適應這一模式的發展,應從教師、職業院校、標準制定者三個層面進行適應性調整策略。教師應明確語言與職業需求,以教學設計為橋梁平衡標準與實際教學;職業院校需重視國際中文教育,打造專業師資團隊;標準制定者則應深入調研,與行業合作,建立動態更新機制。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推動“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 “中文+職業技能”;國際中文教育;職業中文能力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國家正積極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勇敢開拓海外市場。在此過程中,教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即以“一帶一路”為支點,開創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旨在全面提升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水平,并進一步增強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親和力。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國企業對兼具職業技能與中文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屬地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職業院校紛紛選擇“隨企出海”,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在此背景下,“中文+職業技能”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這一模式極大地加速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其核心理念在于培育既具備卓越中文語言能力,又熟練掌握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從而幫助中國企業突破人才短缺的發展瓶頸,切實滿足企業在海外拓展過程中的屬地化需求。
然而,盡管“中文+職業技能”的培養模式前景廣闊,但目前相關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盡管《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已得到廣泛應用,但該標準主要面向的是普通中文學習者,對職業技能學習者的特殊需求考慮相對有限。例如,在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上,該標準的權重分配較為均衡,而實際上,根據職業類型和崗位要求,學習者對聽說或讀寫的需求往往大不相同。
此外,該標準雖然涵蓋的話題范圍廣泛,但缺乏與具體行業相關的內容,這使得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常常陷入困境。盡管2023年發布的《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試圖彌補這一空缺,但由于其自身尚不成熟且缺乏充分的實踐驗證,在應用中仍暴露出諸多問題,如行業針對性不強、地區差異考慮不足等。因此,未來仍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標準,以更好地滿足“中文+職業技能”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中文+職業技能”模式概述
“中文+職業技能”是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將中文學習與職業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模式不僅要求學習者掌握一定的中文交流能力,還強調他們需具備特定領域內的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以便在工作環境中能夠熟練運用中文解決實際問題。
回顧歷史,職業院校在推行“中文+職業技能”的理念和模式上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從最初的“技術+中文”“中文+專業”到如今的“中文+職業技能”,這三種類型見證了從“分離”到“融合”的演變過程,與“一帶一路”發展的契合度也日益提高。發展至今,該模式的教學已形成中文教學與職業技能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狀態,其內容構成更是呈現出多層次、多維度的特點。
在這一模式中,企業作為培養目標的重要參與方,對“中文+職業技能”的課程內容和設計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通常會提出具體且明確的語言需求,這些需求往往聚焦于某些特定領域或情境,與傳統中文教學內容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必須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巧妙地將企業提出的大量專有名詞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確保不偏離中文教學的基本規律。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將所學知識真正應用于實踐。
此外,由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與優化。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和學生雙方的利益,實現“中文+職業技能”模式的真正價值。
二、中文教育現行相關標準分析
(一)《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適應性挑戰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作為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權威性指導文件,其影響力不容小覷。然而,該標準主要聚焦于普通高校及社會學習者的需求,對職業院校的特定需求卻考慮不足。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與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建)在烏干達合作開展的“楚天技能工坊”為例,該項目旨在通過“中文+職業技能”的綜合性培訓模式,培養一批既精通專業技能又深諳中國文化的中端人才,以適應中交集團在烏干達的項目運營需求。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一級標準在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上的權重分配較為均衡,而項目教學對象在初級階段更側重于建筑工地或辦公室場景中的面對面溝通,對聽說的需求遠高于讀寫。同時,一級標準中的話題任務內容主要圍繞生活類話題,如個人信息、日常起居等,而實際需求中,教學對象所需話題多與工作場景相關。此外,該標準的一級詞匯中,對特定行業或崗位所需的專業語言技能涉及較少,而針對留學生等人群的生活話題和詞匯又過多,無法為職業院校提供切實有用的參考。
(二)《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的適應性探討
2023年12月8日發布的《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為“中文+職業技能”模式帶來了新的思路,但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首先,該標準將職業能力細分為入門、初級、中級、高級和精通五個等級,并設立a、b兩類。對“中文+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它增加了對行業特定語言技能的考量。然而,該標準的覆蓋面仍有限,一些新興行業或跨領域行業仍然缺乏明確的指導。以非洲國家烏干達為例,該國近年來對農、林、牧、漁業以及跨境電商、無人機、新能源、文創等新行業的學習需求不斷上升,但有些職業無法被準確劃分進a類或b類。此外,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行業標準和語言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如何確保《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能夠及時更新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與《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相比,《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作為一個新發布的標準,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等多重挑戰。盡管它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理念,但要真正落地生根,還需要大量具有國際中文教學經驗且熟悉各行業特點的教師。然而,目前國內外許多職業院校尚未建立起專業且完備的“中文+職業技能”師資培訓體系,這使得標準在推廣初期遭遇了不少困難。
三、標準適應性調整策略探討
(一)教師層面的策略
教師在“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模式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模式,教師應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教師應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不斷提升自身行業素養。在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多種途徑持續學習相關行業的最新知識和動態。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將職業元素融入中文教學,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需求。
其次,教師需要明確語言需求和職業需求,并據此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選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剖析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對中文語言能力的具體要求,根據不同職業的特點進行合理取舍。在確定課程內容及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與技能教師、項目經理、行業專家充分溝通,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和方式。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在烏干達的“楚天技能工坊”為例,中文教師與建工教師、中國交建烏干達分公司的項目經理以及建工行業專家在初期進行了多次溝通,最終確立了開設的課程科目、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并且,針對中烏兩國行業標準不一致的問題,教師在項目經理的指導下進行了修改優化,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再次,教師應以教學設計為切入點,在嚴格遵循國際中文教育相關標準的同時,結合實際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樣既能確保教學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又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中文+”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從姓名、國籍、公司、部門、職位進行自我介紹,以滿足職場需求。
(二)職業院校層面的策略
一方面,職業院校應高度重視國際中文在該模式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國際中文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是學生學習職業技能和融入國際職場的重要基礎。因此,院校應加大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投入力度,優化課程設置,豐富教學資源,并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另一方面,打造專業的“中文+職業技能”師資團隊至關重要。職業院校可通過引進優秀人才、提供專業培訓、鼓勵教師參與實踐等方式,培養一支既具備扎實的中文教學能力又熟悉相關職業技能的師資隊伍。這將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職業院校還應與境外當地教育機構、企業建立廣泛的聯系,共同搭建人才培養和交流的政產教融合平臺。這將有助于職業院校更好地了解國際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進而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和方式。
(三)標準制定者層面的策略
標準制定者在推動“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發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模式的發展需求,標準制定者應采取以下策略:
其一,應從政、校、院、企的縱向合力和橫向分工中進行深入調研。通過四方達成的發展共識,完成前端需求分析、發展規劃制定、教學標準研發等工作。這將有助于確保標準的制定更加符合實際需求和發展方向。
其二,標準制定者應充分聽取一線教學人員的建議,深入了解實際需求和痛點。一線教學人員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能夠為標準的制定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因此,標準制定者應積極與一線教學人員溝通交流,汲取他們的智慧和經驗。
其三,標準制定者要與行業合作,繼續細分和優化標準。他們應加強與不同行業的合作,根據行業特點和需求對中文教育標準進行進一步細分和優化。這將使標準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
其四,標準制定者應加強中文與職業技能的融合,并建立動態更新機制。他們應注重將中文語言能力與職業技能緊密結合,在標準中明確體現兩者的融合要求。同時,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行業發展變化以及教學實踐反饋對標準進行調整和完善。這將有助于保持標準的先進性和有效性,推動“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的持續發展。
四、結語
“中文+職業技能”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企業海外拓展需求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現行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與《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在實際應用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契合這一模式的發展需求,有必要從教師、職業院校以及標準制定者三個維度出發,進行適應性調整。
在運用上述標準開展“中文+職業技能”模式的國際中文課程時,教師應首先明確語言需求與職業需求的雙重導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內容取舍。同時,以教學設計為橋梁,在嚴格遵循標準與靈活應對實際教學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針對現行標準的局限性,研究建議應充分融入行業特色與地區差異,強化中文與職業技能的深度融合,并建立一套動態更新機制。具體而言,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明確教學需求,并在教學實踐中尋求最佳平衡點;職業院校則應高度重視國際中文教育的地位,致力于打造一支專業的師資團隊;標準制定者則需深入調研,與各行業緊密合作,共同推動標準的動態更新與完善。
上述多方共同努力,能夠推動“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企業的海外拓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程濤,王正青. “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教出海”的跨越式發展與未來展望[J]. 職業技術教育,2023,44(33):21-27.
[2] 何茜,王爽. 新時代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價值、表征與指向[J]. 職業技術教育,2023,44(33):8-14.
[3] 宋繼華,馬箭飛,朱志平,等. 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的構建[J]. 語言文字應用,202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