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醫學人文的背景下,文章深入探索了敘事教育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具體方法是,選取190名護生并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教學,而干預組則在此基礎上融入了敘事教育。課程結束后,通過滿意度調查、訪談以及反思日記等多種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全面評價。結果顯示,實施敘事教育后,干預組在理論與實操考核中的表現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lt;0.05),這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九成干預組學生反饋表示,該教學模式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顯著增強了他們的人文關懷素養。因此,敘事教育作為一種前瞻性的教育模式,在婦產科護理課程中已成功融入,并有效提升了護理學生的綜合素養與人文關懷能力。
【關鍵詞】 敘事教育;婦產科護理;人文關懷能力;醫學人文
一、研究背景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指出,護理實踐應深刻體現人文關懷,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作為護理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婦產科護理始終秉持“以人的健康為本”的整體護理理念,著重強調婦產科護士在保障女性生殖健康與母嬰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疾病知識與護理技能外,更需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然而,當前的教學實踐中,知識技能的傳授與人文實踐的融入存在失衡現象,理論與實踐之間也往往脫節。因此,如何有效地將人文教育與婦產科護理課程相結合,已成為當前亟待研究的重要教育課題。
二、相關概念闡述
敘事教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通過講述、解析和重構教育者與學員的敘事與經歷,來實現教育和研究的目標。學者Diekelmann率先將敘事教育引入護理教育,包括反思性寫作、創造性敘述、故事講述、日記記錄、文學作品賞析以及電影與美學作品的體會等。這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不僅促進了護理教育的深入發展,還展現出敘事教育在提升護理教育質量方面的獨特魅力。
三、敘事教育在婦產科護理課程中的實踐應用
(一)研究對象與分組
本研究便利整群抽取了紹興護士學校2022級中高職一體化護理專業的4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配,選定了兩個班級作為對照組(共計96名學生),這些班級將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婦產科護理課程的學習。與此同時,另外兩個班級則被確定為干預組(共計94名學生),在其婦產科護理課程中融入敘事教育。在干預組中,教師會采用故事講述、分享護理工作者日記、觀看紀錄片與影視作品以及記錄反思日記等多種教學手段,以期增強學生的護理人文關懷能力。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關鍵特征上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pgt;0.05),具有高度的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與實施
在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學校為所有學生開設了婦產科護理學課程。該課程選用了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閆瑞霞和林珊主編的《婦產科護理學》作為教材,整個課程共計72學時,其中理論教學占49學時,實驗教學占23學時。為了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兩組學生均使用相同的教材,并接受由同一位教師授課的相同教學內容。
考慮到敘事教學對教學時長的較高要求以及學期授課時數的限制,本次研究做出了一個創新性的調整:將原實驗教學計劃中的技能綜合復習部分,包括4學時的實驗課和8學時的理論課,共計12學時,整合到敘事教育中。這樣,不僅能夠在不影響整體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充分融合常規教學與敘事教育,還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和深度。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涵蓋了正常孕產婦護理、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護理、產后出血等婦產科護理的關鍵領域。
(三)教學準備與實施
1. 教師準備:深化敘事教學理念
為了全面把握敘事教育方法并推動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教研組長采取了集體備課、頭腦風暴等多元化策略,向團隊成員深入解讀敘事教學的精髓。這一過程中,特別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核心理念,旨在將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探索的引導者,從而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為了直觀展示這一轉變,教研組精心挑選了一個敘事案例,通過集體備課與模擬授課,使每位教師都能深刻理解并實踐新的教學角色與任務。
2. 素材準備:精選敘事資源
教研組通過網絡廣泛搜集孕產日記、圖文資料,并從《人間世》《生命緣》等熱門紀錄片中精選敘事素材。同時,還利用了敘事教育公眾號收錄的全國各地臨床一線真實案例,篩選出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素材。經過深度研討和專家論證,確保了所選素材及教學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3. 學生準備:預習與理念轉變
在課程開始前兩周,教研組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任務單,明確敘事教育的核心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前準備要求。通過數據反饋,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及時收到信息并按要求做好預習準備。
4. 敘事教育的實施
本研究的教學實施遵循高晨晨、姜安麗等人設計的敘事教育程序,分為以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豐富素材,設計教學。教師提前兩周在學習通平臺上發布教學視頻和精選敘事素材,要求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并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學生需深入了解素材,針對引導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鼓勵圍繞素材主題搜集更多相關故事,以拓展敘事視角和知識儲備。
第二階段:呈現素材,創設情境。在課程中,教師巧妙導入課題,利用微視頻、紀錄片、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展示素材。針對實踐性強的素材,如孕產日記,引導學生通過編排情景劇進行呈現,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情感共鳴。學生分組負責情景劇,通過訪談收集真實素材,豐富劇情,并深入挖掘人文關懷元素。
第三階段:分析素材,分享感悟。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引導他們深入剖析素材,挖掘深層次內涵。教師遵循PBL教學理念,通過精準設問促進學生自評與互評,激發思考與解讀能力。點評時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同時強調心理、社會、人文等多維度綜合素養的培養。
第四階段:反思素材,躬行實踐。課后,學生針對課堂問題利用網絡資源、教師指導和醫護人員建議進行改進,撰寫總結報告并上傳至教學平臺接受點評。隨后,安排學生到教學醫院見習,實踐人文關懷行為,并記錄反思日記上傳至學習平臺。見習期間,學生需運用護理程序搜集孕產婦信息,展現人文關懷,并撰寫反思日記分享見解,促進同伴間相互學習與知識深入理解。教師將認真閱讀日記,并與學生保持溝通交流。
(四)效果評價方法
1. 教學滿意度調查表:為全面評估教學效果,課程結束后,干預組采用了由教學團隊精心設計的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該問卷涵蓋了7項內容,每項均設有“非常同意”“同意”和“不同意”三個選項,以供學生根據自身感受進行選擇。
2. 成績比較:在評估兩組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時,確保了評估條件的嚴格一致性,包括使用相同的試卷內容、考試時間、評分標準以及閱卷老師。這樣的設置旨在保證比較的公正性和準確性。對比分析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實踐技能成績,能夠全面揭示他們在知識掌握和技能運用上的差異。
3. 干預組訪談: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數據收集手段。正如柯費爾等學者所指出的,訪談是個體間在“知識建構場”內圍繞共同興趣進行的交流。為了深入了解敘事教學法的效果,并為敘事教育的優化與發展提供實證支持,本研究采用了半結構化訪談方式,針對干預組護生收集其對敘事教學法的反饋。教研組預先設計了訪談提綱,并隨機抽取了干預組護生進行訪談,訪談時長約為40分鐘,全程進行了詳細記錄。訪談結束后24小時內,整理好訪談記錄,并提煉出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核心議題。
4. 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工作依托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組間差異則通過t檢驗進行評估。當p值小于0.05時,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四、結果
(一)干預組護生的教學滿意調查表
如表1所示,該教學方式在護生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特別是在提升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熱情以及活躍課堂氣氛等方面。這些積極評價不僅反映了該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方面的有效性,還顯示了其對護生理解患者疾苦和形成人文關懷行為的積極影響。
(二)兩組的理論考試及實際操作技能評估成績對比
如表2所示,干預組的理論成績(78.26±13.44)和實踐成績(81.39±4.99)均高于對照組的理論成績(72.35±12.37)和實踐成績(75.31±8.21),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lt;0.05)。
(三)半結構化訪談結果
教學結束后,研究組根據預先制訂的訪談提綱,與干預組的10位護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訪談結果揭示,學生普遍對敘事教育教學模式持積極態度,其中兩名學生更是極力推崇,并建議廣泛推廣這一教學方法。學生紛紛回憶起課堂上那些觸動心靈的故事與場景,有7名學生特別強調,這些經歷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婦產科護理工作的價值與重要性。學生不僅認識到婦產科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性地位,還深刻體會到,一顆充滿關愛的心才是護理工作的靈魂所在。對這一教學模式,8名學生表示了滿意與信心,而另外2名學生則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完善建議,例如適當縮減教學時間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四)反思日記分析
遵循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步驟,研究組仔細閱讀并深入分析了兩組護生的反思日記,從中提煉出三個核心主題:護理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專業知識和技能在護理實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責任心在護理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干預組的護生在日記中不僅展現了對人文關懷要素的深刻理解,還透露出他們在實踐中對人文關懷行為的真實感悟,這引發了他們對護理工作的深入思考與自我反省。此外,他們的日記還凸顯了對人文關懷的深層次理解、同理心的顯著增強以及職業認同感的顯著提升,這些都是對照組護生所未能展現出來的。
五、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實施敘事教育,顯著提升了教學滿意度,并有效助推了護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護理實踐技能的顯著提升。通過融入豐富多樣的敘事素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圍繞素材展開深入思考與熱烈的小組討論,從而真正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積極投身課堂互動。
在此基礎上,研究組靈活運用了臨床真實案例、實踐情景模擬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使護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婦產科相關疾病的護理工作緊密結合,進而培養他們的換位思考能力與人文關懷意識。半結構化訪談的結果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干預組的護生對敘事教育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種方法極大地提升了自己對人文關懷的領悟能力。課堂上那些生動的故事和場景讓他們對人文關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護理人員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尊重與真誠的溝通,促進了患者真實情感的流露與問題的有效解決。這些真實的故事讓護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深遠影響,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同理心,促使他們在面對患者時更加耐心細致。反思日記的分析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干預組的護生不僅深刻認識到護理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還通過文字記錄與反思,深化了對同理心及職業認同感的理解,進而提升了護理技能與人文素養,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邱萍萍,胡蓉芳,林曉云,等. 敘事教學在本科婦產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教育,2019,16(02):114-118.
[2] 張索飛,冉麗娟,馬會娟,等. 思政背景下的敘事教育在護理課程人文建設中的運用[J]. 廣西醫學,2021,43(16):2022-2026.
[3] 蔣渝,黃薇. 敘事教育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