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西漢《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唐代,中秋賞月尤為盛行。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中記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故曰中秋。”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倏然是玉京。”劉禹錫感嘆老天用中秋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暑氣已退,天空明凈;秋色澄明,萬物清麗。滿天繁星的光彩都成了月色的配角,連金風玉露都透發出耀眼的光芒。
中秋之夜很靜,油蛉在苦蕎叢中悠悠低唱,蟋蟀在石縫激情地表白,還有果子貍在樹林中發出咕——咕——咕的聲音。一陣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水面上蕩起了一層層漣漪。微風,仿佛給我帶來了一輪光華萬丈的明月;漣漪,仿佛讓我想起了一件件刻骨銘心的往事。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柳口村上的埡口海拔3300米,一年四季涼爽無比。白天,這里云蒸霞蔚、云霧繚繞;夜晚,這里皓月當空、纖塵不染。杜鵑花,彝語稱為索瑪花,即迎客之花。索瑪花,灌木或小喬木,高1到10米,呈攀援狀,多分枝,枝粗常綠,花朵妖艷,是我國三大天然名花之一。索瑪花肆意綻放的季節,紅色的花瓣如同雍容華貴的雅典娜;粉色的花骨朵兒仿佛嬌羞的少女。索瑪花一簇簇、一叢叢、一朵朵裝扮著一道道山梁,一道道山梁也迫不及待地跟著妖艷起來。
夜幕降臨,遠處的高山慢慢地輪廓分明,月亮羞澀地探出了頭,夜晚便多了幾分靈動。竹林之中,竹枝搖曳,月亮仿佛懸掛在天空這塊巨大的畫板上。涼山的天空很純凈,涼山的月亮無比皎潔。月光如銀輝流瀉,穿過高聳的山巒,透過深邃的峽谷,萬水千山立刻就耀眼起來。
此時此刻,異鄉的游子,空巢的老人,留守的兒童,都滿懷深情地眺望著天空的明月,望穿秋水的眼睛濕成了一汪汪潭水,隨后匯流成滑過臉頰山谷的一道道河流。游子為了親人,奔赴異鄉,風餐露宿,飽嘗了生活的疾苦;空巢老人獨守空房,日夜思念著天各一方的子女;留守兒童煢煢孑立,盼望著天涯海角的父母能早日歸來。孝親敬老這一中華傳統美德滋養著億萬中國人的心靈。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隨著勞動力的遷徙,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空巢老人急需得到孩子的照顧和陪伴。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缺乏父母的監護教育。急需對留守兒童進行“親情關愛”“親情溝通”“心理輔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讓留守兒童如沐春風,讓留守之地陽光普照!
涼風習習,平靜的河面波光粼粼,如同星空中閃爍的繁星。月影隨著涼風波瀾不驚,就如同我在這個中秋之夜的心情,初起于微瀾,經過蓄勢待發,達到驚濤駭浪,最后歸于平靜。品茗一杯,方知苦澀后的醇香;聆聽一曲琴聲,方知高山流水遇知音;品味一朵丁香,方知潤物細無聲的芬芳;眺望一輪皓月,方知團圓的歲月靜好。我與清風共明月,皆是人間一過客。
作者簡介:
呂世建,1976年出生,男,漢族,四川省攀枝花人,高技,自由撰稿人,山東濟南《時代文學》雜志社特約通訊員,目前有《魂牽四姑娘》《尋夢分界洲島》《潛入佛門,我心永恒》《最浪漫的事》《索瑪花開紅艷艷》等多篇文學作品發表,作者單位:四川華電西溪河水電開發公司。呂恒霆,2010年出生,男,漢族,四川省攀枝花人,攀枝花市密地外國語學校,2020年,《生命在于運動》在第十八屆新課標杯作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2021年,《尋夢分界洲島》在第二十屆新課標杯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