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人教版新課程的教科書中增添了大量的科學史內容,這些內容在篇幅上甚至超出了生物學核心概念所占的比例。這引發了一個問題:科學史的內容是否比基本概念和原理更為重要?為何教材要安排如此之多的科學史內容?下面,我將結合人教版《遺傳與進化》模塊中第三章第二節《DNA的結構》的科學史部分教學,分享我的感悟。
一、通過科學史學習,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正確理解科學史與生物學概念原理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科學史展現了生物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它并非與基本概念和原理對立或割裂,而是與之相輔相成。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史的目的之一,在于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教授DNA分子結構這一核心概念時,新教材增加了關于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結構模型的科學史內容。教材以講故事的形式,描述了兩位科學家進行研究的背景與過程,并以黑體字強調了每個研究階段的結論。這樣的敘述方式再現了知識的來源,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每一個科學結論得出的合理性。再如,1951年,沃森和克里克通過分析威爾金斯與富蘭克林的DNA衍射圖譜,推斷出DNA具有規則的螺旋結構;但由于圖片質量不佳,他們無法確定DNA的具體結構。在多種假設被推翻后,1953年,沃森在訪問英國皇家學院實驗室時,偶然看到了弗蘭克林拍攝的高度清晰的DNAX射線衍射照片,從而獲得了關鍵信息,最終與克里克構建出了雙鏈螺旋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查哥夫的堿基分析結果為兩位科學家提供了重要啟示,他們確定了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為A-T、C-G。通過這一科學史的學習,學生不僅理解了DNA的結構特點,也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然而,在科學史的教學中,應及時歸納和梳理基本概念和原理,避免它們被科學史的細節所淹沒。同時,應避免將科學史本身作為知識記憶的對象。畢竟,這不是生物科學史課程,不能“為史而史”。
二、巧妙運用科學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 學習科學史能讓學生親身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嚴密的科學思維品質。例如,在教授《DNA的結構》時,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之前,該領域的研究處于何種狀態?在已有的研究中,DNA由四種脫氧核苷酸組成的長鏈結構,并且含有四種不同的堿基,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已經拍攝出DNA衍射圖譜等。在此基礎上,沃森和克里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他們是如何通過模型建構法解決這些問題的?這種方法有何優點?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及提出問題、建模和驗證假設的能力。
2. 學習科學史能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精神,如沃森和克里克的精誠合作精神,他們的思維流暢性、變通性和創新性,以及他們堅定的科學意志和精神。這些品質對學生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科學史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科學史素材,挖掘其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在深刻理解知識的同時,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為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