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創新教育教育理念和方式,本文結合高中政治關于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這一單元篇章,依據大單元教學要求,積極挖掘和利用本地鄉土文化資源,例談革命文化的傳承,走進學生,讓學生也走進社會,貼近生活,從了解身邊事做起,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走訪身邊人物,學習家鄉歷史,繼承優良傳統,培育家國情懷。
一、聚焦核心素養,巧設學習目標
1、通過走訪調研和實地參觀馬石山紀念館,膠東育兒所等歷史遺址和紀念館,了解英雄過往,通過實地參觀學習,回顧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和弘揚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奉獻和責任意識。
2、通過參加紀念館小解說員體驗活動,講述革命歷史過往,介紹三花紅色文學的創作,介紹乳山地域文化名片,宣傳革命優良傳統,傳承先輩不怕犧牲,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革命奮斗精神。
3、通過課堂授課,介紹乳娘精神緣起,借由學生的調研講述乳娘們的奉獻故事。把學習乳娘精神貫徹到現實生活的點滴中去。
4、通過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打掃衛生,撿拾垃圾,防詐騙宣傳,協助交警指揮交通等活動,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體驗,品嘗勞動人民的辛苦,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樂于助人,愛護環境,遵守交通規則,防范詐騙等觀念意識。把德育工作的培養落到實處,借此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奉獻意識和道德水準。
二、結合調研活動,掌握資源素材
經過前期的政治課學習,孩子們已經打下了良好的知識理論學習的基礎,但如果沒有真實的體驗情景活動為載體,再好的教育也是理論層面多一些,所以響應國家課程改革的素養要求和思政課肩負的立德樹人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我教育孩子們要走出教室,鼓勵學生到實地去走一走看一看,號召孩子們有條件有能力有機會到實地現場,革命遺址,紀念館,文化館都可以,掌握一手資料,獲得豐富素材,感受我們乳山家鄉本土的革命傳奇故事,英雄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孩子們自發利用寒暑假時間在家長的支持下到實地現場走訪旅游了解,學校也高度重視孩子們的社會實踐以及研學活動,所以在家校雙方共同的努力之下,不少孩子們走出了課堂,走出了教室,來到了現場的革命紀念館和歷史遺址,切身體驗和觀摩了大量的實景和實物,觸發了孩子們心靈,孩子們都非常激動,觸景生情,感受了歷史人物的生動事跡,紛紛決心報效祖國,建設家鄉,愛我中國的家國情懷油然而生。
學習精神文化,嘗試實踐奉獻
了解走訪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我們通過課堂還要再加深理論的學習,結合文化生活篇章,讓學生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讓學生懂得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才能更好的繼承與發揚,才能更好的堅定文化自信,真正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過課堂理論的再次深入學習之后,孩子們不但要懂得了解,更要繼承和發揚,有條件就要拿起筆來寫一寫,更要有機會大力宣傳一下,做我們乳山地域文化的代言人,為廣大來乳山的游客生動的講述一番,所以不少學生就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各種愛國主題征文寫作,并多次多人獲獎,更是參加了各種宣傳活動,家長們也積極配合,甚至有的家長給孩子報了解說員培訓班,和宣傳志愿者服務活動,在革命遺址和紀念館主動參與解說,孩子們熱情高漲,覺得參與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宣傳。為我們乳山的紅色文化的傳承盡了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責任,孩子們都興高采烈,熱情投入,這絕不是單從書本理論知識上所能獲得的生動體驗。
著眼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設置情境體驗,社會調查,主題探究活動,人物走訪,實地參觀,志愿服務等綜合型活動,滲透鄉土革命文化,以濃厚的德育教育氛圍,來培育和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效的去感化教育學生,尤其是結合事例和活動巧妙的融合是高中思政課的關鍵點,今后還需我們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