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與背景
(一)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規劃
大河奔涌,九曲連環;萬里黃河,氣象萬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秉S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1]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流域含沙量大,水害嚴重。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搭建黃河流域保護治理體系。本文聚焦流經我區的黃河支流大汶河上游的生態治理,研究政府采取哪些舉措,實現水土保持建設、水環境保護工作。
(二)區域牟汶河水系生態治理
大汶河發源于山東旋崮山北麓,汶水西流是其特有地形。其支流牟汶河是源短流急的山洪河流。牟汶河上游支流主要流經萊蕪區境內,水量季節變化較大,含沙量大。本文將從其上游支流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角度,通過研學旅行課程開發來解讀基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山水林田湖路產業”的生態、經濟建設。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學科素養的培養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學生生活情境設計課堂,鍛煉學生的實踐力。本教學案例從以上背景出發,以黃河二級支流牟汶河、贏汶河上游小流域的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通過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引領學生理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學活動從鄉土資源出發,探究河流治理的具體措施及目的,理解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二、課程描述與解讀
近年來,萊蕪區水務局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統籌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通過修建梯田、補植水保林、修建淤地壩、坡面水系治理等措施,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2]
牟汶河為大汶河上游主流源。本課程將從大汶河二級支流中,選取部分河段的生態治理工程加以開展研學。多角度剖析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生態治理采取的措施,以及生態經濟社會成效。通過考察,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關心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也爭取形成研學課堂的基本教學模式,并對今后的推廣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線路一:汶南河上游蒼龍峽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南)
該流域地處泰沂蒙強度侵蝕區,治理前條件很差。經綜合治理新造水保林、經濟林約1600hm2,改水平梯田700hm2,修建塘壩、截流引灌、谷坊等攔蓄工程900多座,新建環山路,擴大水澆地,糧食產量大幅增加,擴大生姜種植,農民收入明顯提高。
研學地點1、汶南河上游野店水庫
為了改善區域生態,查閱資料了解周邊的自然環境特征;水庫建設的成因;地圖APP軟件上查詢水庫所在的地理位置;實地考察水庫建設的地形條件;專業地圖上解讀等高線與遙感衛星圖,標注水庫建設的大壩位置;討論水庫建設的意義。
研學地點2、汶南河沿岸梯田、揚水站
任務:通過查閱資料、實地研學與討論,觀察梯田分布;理解梯田對水土保持的意義;理解揚水站建設的歷史時期與目的;繪制示意圖展示其工作原理;列舉揚水站的具體功能;分析目前多數揚水站遭廢棄的原因。理解通過揚水站工程為山坡梯田供水灌溉,為山區居民生活供水的意義。
研學地點3、蒼龍峽景區及附近
實地考察,了解蒼龍峽獨特的地質地貌,理解通過攔河壩、谷坊等工程舉措,調節了汶南河的河川徑流,打造了濕地景觀、流水侵蝕峽谷景觀、奇石瀑布景觀等。小流域治理的各項措施影響下,區域生態效益明顯;旅游業的開發也帶來經濟效益。
線路二:贏汶河上游棲龍灣生態保護園(城北)
棲龍灣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地處萊蕪區狂山南坡,屬于瀛汶河上游。海拔205-500m,總面積11.82km2,屬低山丘陵區,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研學地點1、科技示范園道路兩側及象山水庫
園區道路兩側建有《水土保持法》宣傳欄,讓學生體會我國水土流失的嚴峻性、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
溝谷水土治理:建成的水庫與湖長公示牌。示范區在溝谷建設谷坊、水壩,形成小水庫。水壩攔截徑流和泥沙,建設形成以防沖林、谷坊、壩系為主體的溝谷防護體系。
研學地點2、監測觀測場
人工模擬降雨區——觀測任務:降雨機的類型;如何選取降水面積,可模擬什么強度的降雨?設備下方設置幾個坡度,幾種植被類型的監測裝置?這些實驗能展現哪些水土流失的影響因子?
線路三:牟汶河支流嘶馬河橡皮壩濕地、蓮河濕地公園(城中)
嘶馬河為牟汶河支流,源于苗山鎮,于方下鎮流入牟汶河。河道全長22.5km,流域面積82.2km2。河床寬度在50-140米之間。雨源型季節河流,流經萊蕪城區,擔負著接納城區污水,改善城區環境質量的任務,也是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
研學地點1、嘶馬河橡皮水壩及濕地
該橡皮壩位于萊蕪區張家洼。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防洪流量503m3/s。布置學生查閱展示牌,了解工程規模與任務;分析調節過程:通過氣候特征影響的水文季節變化分析橡皮壩的使用原理;如何通過橡皮壩充壩、塌壩來調節季節徑流?
研學地點2、蓮河濕地公園
蓮河公園位于萊城的中心區域,全長4200m,總占地62萬m2。公園建設以河道為視覺軸線,塑造自然生態、文化傳承,休閑健身于一體的濱河生態景觀走廊。
通過城區河流沿岸的公園建設,指導學生理解雨水花園對降水與徑流的調節作用。理解水循環中地表徑流的水量、水位季節性變化及其補給類型;攔河壩干季的攔截與蓄水功能等。學會分析植被對徑流的調節作用等。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河流水清、暗綠、景美的水環境。
三、總結與反思
圍繞黃河三級支流小流域的治理,從流域概況、問題、治理出發,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的研學考察,回歸課堂的分析討論,課后研學報告的書寫;真聽真看真感受生活情境下鄉土地理,過程中加強了知識的應用、視角的鍛煉、思維的形成、實踐力的培養、愛鄉情感的培育。
從黃河小流域生態研學課例的活動開展中,感悟流域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自然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本地政府的林區植被種植保護、溝谷谷坊塘壩建設、沿河橡皮壩濕地建設、河谷兩岸梯田建設、特色農產品與旅游業發展、沿河道路修建等具體對策,不僅保障著汶河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還從區域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山水林湖出發的旅游業發展,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收入;流域沿線沿河道路的完善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這一切都保障著黃河沿線地區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