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豐收的鄉野再度慷慨地敞開了懷抱,召喚人們去采秋,于是趕緊挑了擔,拎起籃,拿著袋,心懷期盼與閑情,奔向自然,采秋去。
青紗帳已然枯黃,玉米稈挺著碩大的玉米棒子,像一排排等待檢閱的士兵,威武霸氣,昭示著它們主糧的地位。咔一聲脆響,單手還握不住,沉甸甸的;一根、兩根、無數根,一籃、兩籃、一滿車。回家,上房,整村的屋頂都金燦燦的,閃著光。心急的,迫不及待用新玉米碾面蒸餅子,碾糝熬粥或爆米花,那叫一個噴香。砍倒的秸稈沒了脾氣,扎成捆兒堆在墻根,做了飼料,肥了牛羊。
高粱同樣高調,火紅的穗子在風中高高搖擺,唱著歌,笑看腳下低它數頭的谷子、黍子、豆子、蕎麥。別看此時似有高下之別,稍后便全被撂倒,捆了,在場院上暴曬到皮開肉綻。這還不算,高粱穗、谷穗、黍穗皆被放在粗糲的石頭上,受那揉搓之苦。干透的豆秸、蕎麥秸、芝麻秸鋪展開來,受那連枷雨點般的鞭打之苦。直至顆顆脫落,粒粒翻滾,吹糠見米,顆粒歸倉。搟面也好,蒸飯也好,煮粥也好,榨油也好,將尋常餐桌裝配得營養豐富、滋味十足。
柿子掛得高,需高舉長竿,瞄準,夾住,一擰,方可摘下。核桃需舉長竿重重敲打,剝了,還要砸硬殼,剝嫩皮,才能吃到白仁兒;花椒不僅麻,還有針刺護體;酸棗不僅有刺,還有刺毛蟲護駕;白果不僅皮臭,還有毒素……
罷園的蔬菜沒了鮮靈勁兒,垂頭耷腦的,靜待主人發落。黃瓜拾掇拾掇,剁巴剁巴,腌成咸菜。西紅柿統統摘了,或冷凍起來慢慢吃,或煮熟、打泥,做成西紅柿醬。韭菜老了,做成腌韭菜、腌韭菜花。豆角蔓只留鼓脹飽滿的豆莢在風中搖擺,采回,剝豆,曬干,用來煮粥或包粽子。它們高風亮節地黯然退場,是為了騰出地方讓白菜、蘿卜閃亮登場。立秋種白菜,處暑種蘿卜,霜降綁白菜、收蘿卜,立冬收白菜,跟著節令走,種收最相宜。白菜蘿卜只要種了,時令一到,都會有收成。鋤了拔了,有兩個去向:入缸,與姜、蒜、鹽、糖、花椒等作料一起,交予時間,腌制發酵成酸爽脆生的泡菜;入窖,儲藏起來,在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嚴冬,涮燉一鍋,撐起無數家庭熱氣騰騰的煙火日子。
地邊,南瓜已難被干枯的藤蔓和葉片掩住,大的小的、圓的長的、黃的青的,爬了滿地,有的甚至上了樹,沉甸甸地幾乎要拽斷瓜藤,被主人掛了木板托住。南瓜是好物,可蒸食,熬粥,燉菜,或做南瓜餅,甜絲絲的,且有股特有的清香,也可切成塊兒或條兒,曬干,能保存很久。
水中,荷花已凋零,高挑的花稈頂端生出一枚碗狀蓮蓬。剪下蓮蓬,掰開,摳出蓮子,曬干。蓮房煮茶,蓮子熬湯,蓮芯泡水,皆為滋補上品。深埋淤泥中的蓮藕,挖出,切開,露出花朵般漂亮的七孔、九孔,煲湯或涼拌,清熱益血,健脾開胃。
秋天的田野是自然萬物的秀場,更是人們愉悅收獲的天堂。采秋,可以是用掰、摘、敲、打、剝、挖、刨等動作去采擷,也可以是拿起相機、畫筆,或帶著發現美的眼睛去采風,采一切可采之物、之景、之聲。感恩大地的饋贈,感恩人民的勞作,讓豐富多彩的秋天裝點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
張金剛: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著有散文隨筆集《多年離家已成客》《水盆盛太陽》。其中,《多年離家已成客》榮獲保定市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