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通覽作者田耘的茶畫藝術展陳,聆聽其作品學術研討,品讀其藝術人生故事,在領略畫作之中的靜氣、和氣以及書卷氣的同時,特別感慨作者的處世之道和泅渡之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以心渡畫,以畫渡人。這是筆者對田耘茶畫綜合藝術和其人的通感,因畫識人,因人結緣,因緣參悟,一見如故。
出世與入世
田耘從事茶畫藝術創作二十余年,緣起齊魯故地,根植南粵鵬城,花開首都北京,香飄巴山蜀水。他將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殘酷的現實摸爬,深刻的生活領悟,美好的初心守望,一一訴諸筆端。出世養心,入世濟身。
在其“任我看”系列作品中,一把老壺、一竿修竹、一簇閑云、一隊游魚、一樹老梅、一盤殘棋、一彎明月、一卷舊書、一只呆鳥、一枝孤蓮……這些既是物也是象,既是實亦是虛,既是入世之察,更是出世之觀。在其“佛說”系列作品中,心開了,開心了;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愛為根本,愛是一切的解答;人生就是舍了得了,得了舍了,如此反復;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這些皆是作者的出世參悟。閑來入山住幾日,不在人間排座次;少聞人言,多聽鳥語;問花笑誰,聽鳥說甚;會心一隅,親書遠人。
周國平在《安靜的位置》中寫道:“不管世界多么熱鬧,熱鬧永遠只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里有著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田耘應該說是深諳其道,方才有了這些通透曠達的出世之心,以茶育靜氣,營造自己內心安靜的位置。在其“八慎”系列作品中,慎欲,慎微,慎思,慎友,慎行,慎獨,慎初,慎言,這是作者入世的道和法、規和律、宗和旨,作者以茶育和氣,育天地之和,育古今之和,育陰陽之和,育輕重之和,育寒暑之和,育寵辱之和,從而建構起獨處與眾聚的和融之美,清醒與糊涂的和善之美,放下與拿起的和合之美。
在其“耘造”系列作品中,作者以畫作“敬、靜、凈、鏡、競、境”六條屏來點題“天人合一乃品茶妙境、誠信不二是立業根基”茶聯。其中,作者由敬生靜,由靜生凈,這是作者的出世之道;這里的敬是敬畏、是敬重、是為人處事的根和本;然后生靜,是安靜,是寧靜,是人、事、物的平靜;再由靜生凈,是干凈,是純粹,是唯美,是身和心的統一。在入世之途中,作者由鏡生競,由競生境,這里的鏡是天地,是眾生,是對象,是古人,是他鄉,是遠方,由此生發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見心見性見內守,見情見義見外化,不虛度此生,不枉然此行,不妄自菲薄,不自以為是,達觀陽光積極主動,然后造境,由心造無人之境,由身造有形之境,造日月星辰格局之境,造滄海桑田維度之境,造否極泰來命運之境。
自渡與渡他
作者從茶齋中的茶走來,向畫作中的茶走去,以身為船,以心為櫓,以茶為媒,以藝為術,與天地相通,與四季相融,與文房四寶為伴,與梅蘭竹菊為友。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知我者謂我何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作者通過手中的畫筆,心中的波瀾,眼中的溫暖,肩頭的擔當,化解孤獨,慰藉身心,尋找同道,召喚知音。
在眾多的禪茶畫中,一幀尺幅不大,以皓月、峭壁、空谷構圖的作品撲面吸睛,直擊心靈,深速共情,谷底的老者駐杖仰望,崖頂的花樹次第開放,作者以《處深谷 莫忘蒼穹》點題,并表明心志——忘掉的是深谷。人生的況味與風度,正好在一個“忘”字。風來了,竹子枝干被風吹彎;風走了,竹子又站得直直的,好像風沒來過一樣;云來了,在潭底留下一道影子;云走了,潭底干干凈凈的,好像云沒來過一樣。風輕云淡,寵辱皆忘。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不會因生活的怠慢而怨天尤人,也不會因生活的傷害而墮落寡歡。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莎士比亞說:若一個人的思想不能比飛鳥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思想。在其“文人論茶”系列作品中,作者以書寫畫,托茶言志,借畫傳道,充分表達茶與文人的生活狀態。如靜坐、閑觀、冥思、發呆、撫琴、著棋、讀書、作畫、策杖、縱馬、垂釣、喚魚、臨風、賞花、踏雪、望月、登高、訪友、把酒、玩壺……作者以茶育書卷之氣,以茶養心,以茶寄情,以茶壯懷,以茶參禪,以茶悟道,以茶修行。作者以自身最樸素的生命體驗為底色,飽含著對生活的愛與真情實感,從個人的情緒、情感、情懷出發,向作品的時代風尚、生命感應、精神旨歸邁步,這既是作者對自身生命與生活的觀照與和解,更是對廣大的觀眾與讀者的觀照與共鳴;這是作者的自渡,也是作品的渡他,對現實社會產生回力,與民族命運產生交互,和歷史時代產生呼應。這也正是文藝作品的意義、價值甚至生命所在——來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演繹生活并反哺生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覽現場有三幅巨制《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lt;登高gt;詩意》以及《商圣范蠡》,看似與茶畫主題無關,卻毫無違和感,實則是點題之作,如同畫龍點睛。在世風喧囂、人心不古的當下,這三件作品無聲而有力地道出作者“出世而后入世、自渡而后渡人”的內心根基——先圣孔子的禮義教化,詩圣杜甫的悲憫感召,商圣范蠡的德操誡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