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籍文獻資源是滋養文明的精神之源,而圖書館機制所構建的文化平臺能夠最大限度地契合當今時代對于文化資源收藏和實踐的要求,增強社會及民族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檔案類文獻見證了歷史悠久的進程以及社會風貌的演變,反映了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類活動的特征及形式,不僅可以為現代領域開展專業歷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還是追溯過去歷史、文化、科技和經濟的主要路徑。文章立足于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的實踐價值,探究現階段檔案類文獻的收藏與應用現狀,旨在尋找一條高效、科學與合理的文獻收藏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完善圖書館征集、整合、收藏和應用機制,從而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文化效益。
關鍵詞: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策略
引言
檔案和文獻涉及相關的歷史信息和事件,前者更加注重信息獲取的真實性、原始性和直接性,通常是以反映特定群體、組織、機構以及個人為主;后者則在覆蓋范圍更加廣泛,是對具有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的材料、書籍、報紙以及各類期刊等出版物的總體囊括。檔案類文獻的形式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具體可以分為文字類、圖表類以及聲像類,其外在表現種類也多種多樣,包括但不限于日記、照片、備忘錄、案例卷和報告書等種類。此外,檔案類文獻不僅數量宏大且歷史價值豐富,還對于研究社會進程以及歷史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印證、推理和依據意義。對于圖書館而言,檔案類文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正式出版物數量以及類型的不足,對專業性的學術研究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內涵綜述
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顧名思義是圍繞檔案類文獻進行的一系列征集、盤活與收藏活動,通過制訂周全、科學的收藏計劃、實施正確有力的收藏戰略與良好高效的監督機制,在實現成本最小化的理想狀態下,使文獻的使用以及服務價值達到最大化。在新時代文化資源流通背景下,讀者對于圖書館藏書種類、容量和年限的要求愈來愈多,而文獻資源又具有有限性。因此,實施行之有效的文獻資源收集戰略尤為關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因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匱乏而給構建智能化圖書館帶來的制約 。
檔案類文獻收藏具有獨樹一幟的特征。一是實用性。檔案類文獻中所涉及的信息內容多以突出的歷史信息為主,其實用性與目的性較強。圖書館可以依據歷史研究人員以及科研人員的需求為依托,實現文化資源的全面布局,從而使文獻收藏更加豐富、完整和實用;二是專業性。檔案類文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讀者對于歷史文化以及知識的儲備量,拓展讀者的知識面,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更加優質的指導和服務,從而彰顯圖書館檔案類文獻的權威以及傳播廣度、影響力度和公信力度,全面提升文獻信息的傳播實效,共筑新時代背景下新型圖書館的轉型建設平臺。
二、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推廣的意義
1.有助于促進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科技類文獻體量劇增,這一現象所引發的后果即圖書館內藏書激增,圖書館書庫處于飽和狀態,由此導致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專業設備應用不當、收藏效率大幅下降等不良后果。與此同時,我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種類貧乏,各類文獻在地區分布、專業領域與數量配比等層面的分配明顯不合理,形成了文獻儲藏量與讀者需求之間的反差。在圖書館書庫中增加檔案類文獻,可以去除一部分繁復、冗余的書籍,保障文獻儲存量能夠基本符合讀者的專業需求,從而建設具有行業特色且可持續發展的圖書館模式。檔案類文獻的有效收藏和實踐應用能夠切實協助圖書館人員控制書庫總量,并提高藏書的總體水平,從而便于管理和排序,最終實現在空間層面的合理布局與優化使用。
2.有助于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我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理念要求,需要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而個體的全面發展則需要濃厚的文化氛圍作為支撐,以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輔助。圖書館作為當今時代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獲取知識的殿堂,對于促進個人綜合發展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收集檔案類文獻資源,能夠有效發揮圖書館的職責及使命,人們通過檔案類文獻資源,可以充分了解歷史變遷、文化傳承與社會變革,從而在回溯往昔時可以完善自身的情感、認知和理解等能力,全方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檔案類文獻所蘊含的歷史價值以及人文底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為人們的“精神食糧”或者是“精神支柱”,讀者在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源時,可以從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于潛移默化中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能夠在社會的發展中實現個人的發展 。
3.有助于為廣大科研人員提供咨詢
檔案類文獻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專業咨詢與輔助指導。眾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往往肩負“科學研究”與“生產開發”的雙重責任,其工作以及科研需要范圍廣、時效快、內容新和質量精的文獻資料作為核心支撐。然而,現階段文化資源市場上各類檔案文獻種類雖然層出不窮,但質量及水平也參差不齊,且資源往往過于分散,難辨真偽,使得許多科研工作者在文獻搜集以及加工等工作時一籌莫展。而圖書館對于檔案類文獻的收藏以及開放可以使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文庫資源展開工作,在浩瀚的知識網絡中能夠快速找到真實、準確和高質量的文獻資源,還可以為科研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咨詢和指導服務,幫助科研工作人員掌握一定的文獻查閱和索引技能,從而在工作中及時更新文獻,以便能夠以最新的理論指導實踐環節 。
三、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與實踐工作的原則分析
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作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其收藏戰略建設原則可以具體劃分為實用性、系統性、發展剔除和分工與協調四項原則,在這四項檔案類文獻收藏原則中,實用性原則占據主導地位。實用性原則是指在收藏檔案類文獻資源的過程中,不僅要契合圖書館自身的經營需要、滿足讀者對于文獻資源的需求、符合區域組織的特殊要求,還要充分考察當地文獻資源分配比例的合理性。譬如,作為區域的公共圖書館,其文獻存儲的重點應當放在地方文獻部分,要依據當地的農業化建設水平以及耕作特點,收藏對于本地區農業發展有所裨益的檔案類文獻資料,并對文獻指導效用做到事前調查、事中監察和事后反饋。在實踐環節中,只有通過努力協調資源、共享資源才能夠達到遠景目標。因此,在檔案類文獻的收藏過程中,必須貫徹落實實用性原則,從而增強文獻的實用性。
四、圖書館檔案類文獻管理現狀分析
1.收藏數量小,實用性不足
現階段,盡管我國許多圖書館加大了對于檔案類文獻的收藏力度,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環境下,檔案類文獻收藏數量小且實用性不足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無法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部分圖書館在創立初期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源,并且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但在時代發展的新視域下,部分陳舊的檔案類文獻與如今的生活環境相隔較遠,雖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但由于社會環境的變遷,其在當代社會的實踐環境中缺乏應用價值。部分讀者更加傾向于尋找具有符合時代特征和發展特點的文獻資源,沒有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時,往往會不再踏足圖書館,直接導致在新時代背景下圖書館藏書功能逐漸削弱。
2.收藏路徑少,前瞻性不足
目前,我國檔案類文獻資源的收藏路徑主要包括目錄選定、購買推薦以及現場購買三大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時間成本,但是在讀者閱讀需求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這類常規性的收藏手段明顯具有單一性,常常會導致檔案類文獻的收藏工作產生滯后性。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檔案類文獻的類型以及專業發展方向也日益增多,傳統的收藏采購手段局限性明顯較大。此外,隨著現階段圖書館規模的不斷擴大,書籍種類越來越細化,讀者群體越來越多元化,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源具有嚴重的滯后性,未能站在全局上實行前瞻性的探索和嘗試,以至于在文獻收藏質量和文獻收藏范圍方面的工作不夠完善。
3.缺乏人才資源支撐,讀者參與度不高
隨著圖書館服務和業務的不斷拓展與豐富,計算機、網絡技術逐漸滲透至圖書館日常的作業環節中,不僅為人們尋找、借閱和歸還書籍提供了便利,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圖書館的經營成本。但是,現階段我國部分圖書館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現實問題。例如,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時間較晚,部分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年齡較大,無法建立對新興技術的正確認知,僅僅通過參與相關培訓,對提高專業能力起到的作用收效甚微。因此,許多年齡較大的工作人員,在使用網絡技術建立檔案文獻的收藏模式以及記錄借閱信息時,常常會產生“畏難”心理。
與此同時,部分圖書館未能充分重視檔案類文獻的收集工作,未能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在館內未設有固定的負責文獻收藏的崗位,而一些設立了專門負責文獻收藏的人員崗位的圖書館又常常因工作流通而造成人員更換頻繁的情況,這種不固定式的流通收藏機制,往往會使得檔案類文獻資源的收藏喪失總體的任務目標,產生有的資源較多、有的資源短缺的現象,不利于圖書館開展優質資源整合和盤活工作,也無法在具體工作中進行有效的數據統計和信息記錄,無法對圖書館下一步的收藏計劃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
五、圖書館檔案類文獻收藏策略與實踐研究路徑分析
1.整合文獻資源,構建共享空間
檔案類文獻資源的使用主體主要是歷史研究學者和科研工作者,因此,圖書館在收藏檔案類文獻資源時,應當對讀者群體區別劃分,并將文獻資源有序整合,以合理的空間布置規劃文獻的布局。例如,一些文獻影印、文獻排印本和文獻點校本等,應當與典籍類文獻資源歸于同一閱讀區域,以方便讀者可以在此共享空間中瀏覽和閱讀。同時,圖書館還可以在檔案文獻資源閱覽室中添置相關的數據信息開放平臺,使讀者能夠通過網絡在海量文獻資源中查閱信息,提高檔案文獻的利用效率。
2.樹立服務理念,加強人才建設
檔案類文獻資源的收藏過程具有明顯的系統性,涉及漢語言、古漢語、目錄學和鑒定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圖書館在相應的人才選拔以及任用時,不僅要關注人才的知識儲備量、責任感和意志力,還應該詳細考察其綜合素質,了解他們在文獻資源領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注重對其理論層面和技術層面的雙重培養,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從而使其能夠在文獻收藏過程中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探究意識和求知意識,建立現代圖書館領導機制下科學的人才建設隊伍。此外,專業人員還要依據讀者的實際需求,不斷搜集檔案類文獻的應用方法和技術,從而構建相關的知識信息體系,以便能夠拓寬服務范圍,解決讀者在文獻搜集與閱讀方面遇到的難題 。
3.建立組織機制,形成系統管理
在圖書館檔案類文獻的收藏過程中,需要建立高效、科學與合理的管理機制以及模式。圖書館在收藏過程中應當圍繞檔案類文獻設定相應的收藏路徑以及策略,調整相應的工作安排,向檔案類文獻資源收藏工作適當傾斜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資源,建立健全新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科學管理模式,在這一工作機制下,圖書館收藏系統應當圍繞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大做文章”,在文檔類文獻資源的收集過程中“做大文章”,從而實現各部門之間的合理分工以及高效運營,增強檔案類文獻資源的主體活性,在團隊內形成一定的合力,使文獻資源能夠有序整合、盤活、升級和調整。
六、結語
目前,我國圖書館對于檔案類文獻的收藏力度還不足,未能涵蓋多個領域,收藏渠道也十分有限。因此,現階段圖書館應當加大檔案類文獻的收集力度,積極拓展多渠道與多路徑的征集機制,以專業化和系統化的培養目標,打造新時代文化視域下高素質與高技能人才隊伍,從而完善檔案類文獻在性質、內容與應用等多個層面的服務機制,探究圖書館多元化的收集路徑,從而切實提高該類文獻的收集和應用效率,為圖書館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1]邵佳雯.探討網絡下的高校圖書館采訪工作[J].科技資訊,2021,19(29):167-169.
[2]宋雪雁,賈灃琦.視頻類檔案文獻編纂研究述評[J].蘭臺世界,2020(10):22-25+35.
[3]崔 瓊,鐘建法.我國高校收藏中國周邊國家文獻資源現狀和保障策略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05):65-72.
[4]冀曉萌.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檔案文獻的數字資源建設與知識服務[J].圖書館學刊,2023,45(06):35-38.
[5]張予宏,婁海婷.2012-2016年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所載綜述類文獻統計分析[J].檔案管理,2017(05):70-71.
[6]閆宏偉.此文獻非彼文獻——檔案學與圖書館學關于文獻的術語定義與應用比較[J].檔案管理,2021(01):34-35.
[7]冀曉萌.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檔案文獻的數字資源建設與知識服務[J]. 圖書館學刊,2023,45(06):35-38.
[8]馮 杰.高校圖書館檔案分類體系及管理模式探究[J]. 科學與信息化,2019(10):155,160.
[9]李 妹.試論近代地方文獻的分類——以云南省圖書館為例[C].//《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圖書情報工作研究會第23次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421-425.
[10]崔 瓊.論高校圖書館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及意義——以哈佛燕京圖書館恒慕義與恒安石檔案資源建設為例[J]. 天祿論叢,2013,3(01):18-28.
作者單位:蒼南縣圖書館
作者簡介:洪振允(1984—),男,漢族,浙江龍港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古籍和地方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