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土流失是黃河流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發展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為給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結合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實際,闡釋了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從水土保持的體制機制建設、基礎研究、監測評價、監管、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五方面,總結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依據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內涵,探討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生產實踐等方面對發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制約因素;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方面提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在勞動者方面要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專業基礎教育,在勞動資料方面要強化智慧黃河水土保持建設、高精尖科學技術融合、水土保持碳匯體系研究和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機理研究等,在勞動對象方面要強化重點領域科技攻關、監測評價深度應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提質增效等。
關鍵詞: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制約因素;發展路徑;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S157;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12.002
引用格式:郜國明.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思考[J].人民黃河,2024,46(12):11-1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并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目前,一些學者圍繞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開展了研究,如:王繼源等[1] 在劃分空間載體的基礎上,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傳統優勢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壯大等手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策略;劉建華等[2] 從生產力三要素建立新質生產力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動態演進和障礙因子診斷模型,揭示了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水平時空變化特征和發展制約因素。在水利新質生產力方面,左其亭等[3] 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理論基礎、主要研究內容和支撐體系5 個方面闡釋了水利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戴濟群[4] 立足生產力三要素,探討了水利新質生產力的總體概念;一些研究從科技創新、數字孿生建設、遙感水利應用、綠色技術應用等新質生產力實現的具體要素出發,討論了水利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途徑[5-8]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莫沫[9] 結合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情況,分析了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目標任務、主要特征及面臨的形勢,提出構建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實現路徑。根據水利部發布的2023 年水土保持公報[10] ,黃河流域仍有32%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是黃河流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之一,發展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本文結合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實際,闡釋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通過梳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分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發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以期為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是以水土保持科技創新為主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穩固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為目標,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體制機制法治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創新為路徑,凸顯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9] 。概括地講,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是勞動者以創新的理念持續不斷發明先進的勞動資料以替代落后的、過時的生產資料,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手段,把未知自然界物質轉變為已知自然界的勞動對象并進入生產過程,最終實現水土保持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生產力[3,11] 。
2 創新和質優的科學技術賦能水土保持工作
2.1 協同高效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走流域協同治理之路。《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能夠綜合調整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務,可為建立權責明晰的黃河流域協同治理體制提供法制保障[12] ,推動建立更加完善的流域治理體制機制,明確不同主體職能定位,形成“重大事項國家統籌+重點事項流域機構統管+相關事項省際協調合作”的流域治理管理新格局。通過完善流域管理機構設置、配套法律制度,加強其管理職權,才能實現流域與區域的協同治理[13] 。近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負責運行的中國水土保持學會黃河專業委員會充分發揮作用,推動各省(區)陸續建立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水土保持協調機制,形成黃河流域(片)水土流失聯防聯控聯治工作新格局。黃委聯合黃河流域九省(區)檢察院共同簽署《黃河流域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實施細則》,加強水土保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充分發揮司法保障監督作用,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為統籌各部門協同推進水土流失系統防治、逐級考核、壓實責任,水土保持率作為評價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的首要宏觀指標應運而生,并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約束性指標。應將實現水土保持率目標作為各級水土保持工作協調機制的重要事項,強化部門協同與行業協作,不斷完善健全行業上下、部門之間協力實現水土保持率目標的工作機制[14] 。
2.2 水土保持基礎研究不斷加強
通過“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等,水土流失規律機理、水土保持與黃河水沙關系、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與評價、水土保持碳匯能力評價等一批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取得豐碩成果,提升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創新水平。水土保持科技平臺建設不斷完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作為水利部第一批認定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小流域水沙資源高效利用、梯田建設、淤地壩建設及安全運用、水土保持優良樹草種的培育與推廣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并進行實踐應用,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15] 。各省(區)大力開展科技示范工程創建,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展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增強全民水土保持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16] 。
2.3 水土保持監測評價不斷深化
水土保持監測能力顯著增強,建成以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各省(區)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水土流失重點區監測分站和水土保持監測站點構成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各級監測機構和整個監測網絡全面承擔全國水土流失普查、年度動態監測等工作,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7] 。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是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重要體現[18] ,通過新建衛星遙感影像接收和處理系統,黃河流域(79.5 萬km2)實現2 m 分辨率衛星源數據及數字正射影像(DOM)成果數據每季度全覆蓋,有效助力解決水土保持領域相關重大問題。2018 年以來,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不斷深化,監測服務目標轉向精細化管理需求,實現了年度動態監測流域范圍全覆蓋,全面掌握了流域各級行政區及入黃泥沙集中來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區等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和動態變化情況,并定期發布年度水土保持公報,為國家決策、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水土保持監管提供了關鍵支撐[19] 。
2.4 水土保持監管不斷強化
以遙感技術、無人機、信息系統、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為支撐的監管新模式,為全面監控、及時發現、精準判別人為水土流失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推動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水土保持監測、監管、治理全鏈條工作格局初步形成[20] ,有力推動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落實。黃河流域在全國率先開展監督執法試點、城市水土保持試點、預防監督規范化試點、生產建設項目信息化動態監管試點等。2016 年黃委率先開展晉陜蒙接壤地區生產建設項目遙感監管,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1] 。截至2023年,黃河流域實現了無死角的“天地一體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監管,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等違法違規行為大幅減少。以“四不兩直”暗訪督查、電話抽查、發布預警信息為手段,加大淤地壩安全運用監管力度[22] 。開發了淤地壩信息管理系統,建成黃土高原1.68 萬座中型以上淤地壩多維時空數據庫,優化暴雨洪水預報預警模型和淤地壩安全風險預警模型,為淤地壩安全度汛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2.5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高效推進
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經歷了從坡面治理、溝坡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到實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幾個階段[23] ,在發展過程中,圖斑精細化識別、土壤侵蝕定量計算與分析、水土流失面積綜合分析、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技術不斷創新和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24] 。近年來,黃河流域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25] ,統籌考慮水土流失治理、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水環境整治、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村容村貌整治等,綜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初步實現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目標,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與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6] 。據統計,截至2022 年,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88 萬km2,入黃泥沙量由20 世紀70 年代中期以前16 億t/ a,減至近期的2 億~3 億t/ a[23] ,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入黃泥沙顯著減少。
3 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學技術創新不斷發展,但對標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現依據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內涵,分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
3.1 勞動者制約因素
勞動者包括在黃河流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支撐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水土保持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機制還不完善,科技領軍人才匱乏,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緊缺,尤其缺少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的專家級人才。水土保持一線工作單位大都分布在相對偏僻、條件艱苦的地方,人才引進困難[27] ,高學歷人才流失嚴重,科研項目申報渠道不暢,高層次人才培養困難,造成新理念、新技術、新手段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應用滯后,水土保持工作由傳統向新質轉型受到制約,形成“梗阻”現象等。
3.2 勞動資料制約因素
勞動資料是指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技術手段、方法和工具。在自然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且各區域稟賦存在差異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措施的關鍵技術和典型模式未能得到提升和整合,缺乏協同高效的生態修復體系。水土保持監測體系仍不健全,監測規范化、自動化程度不高[23] ,人工觀測高含沙水流費力、費時且漏測風險較高,觀測精度不穩,造成數據準確性下降。此外,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種類和形態不夠全面,在智慧水土保持數字孿生建設、水土保持碳匯、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機理、綠色可持續發展、“小流域原真”研究等前沿和難點領域具有很大開拓空間。提高碳匯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模式需要探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水土流失預防措施的實施是否達到理想的碳增匯效應需要關注[28]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構建智慧水利體系,以流域為單元提升水情測報和智能調度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開展智慧水土保持數字孿生建設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水土保持事業發展的必然,以數字化的方式建立實體流域的虛擬模型,再通過實時數據和綠色算法模型完成物理實體和虛擬實體的映射和交互,從而實現對物理實體狀態變化趨勢的科學預測和優化提升等[29] 。
3.3 勞動對象制約因素
勞動對象是水土保持工作者面臨的對象及其問題。目前,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水土保持與黃河保護性開發、治理之間的關系有待更深入研究。水土保持要做到什么程度、土壤侵蝕要減輕到什么程度才能保障黃河的安瀾,是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亟須解決的根本問題。水土保持相關的機理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已開展的機理研究深度不夠、外延不足,無法滿足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需求。在生產實踐方面,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的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人為水土流失監管任務依然艱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模式需要提質創新。
4 發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發展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宏觀上,要始終把握“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微觀上,要立足實情,堅持理論指導、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系統思維、統籌謀劃;工作上,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將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貫穿到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和水土流失防治監管機制體制建設中,不斷開辟新領域、注入新動能、開創新局面。
4.1 勞動者方面
1)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30] 。加速引進和培養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及經營人才,打造科研、管理、執法、經營、技術服務等方面高素質的專業隊伍。還應完善人才激勵、考核等制度,盤活人才資源,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
2)強化專業基礎教育。科研院校基礎教育是培養水土保持后備人才的主要陣地[9] ,2022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已將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列為一級學科[31] 。要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為抓手,圍繞水土保持管理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需要,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多學科融合的特色,為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4.2 勞動資料方面
1)強化智慧黃河水土保持建設。建立滿足多層次、多尺度模型表達的孿生數據分級體系,整合優化黃河流域九省(區)野外站、數據中心、數據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及資源,加強跨行業觀測、監測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充分運用視頻監控、激光雷達系統、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手段,建設一體化、智能化的水土保持業務數據資源管理平臺,健全黃河水土保持“一張圖”,提升水土保持“四預”“感知”和防治決策支撐能力[ 32] 。
2)強化高精尖科學技術融合。不斷探索水土保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形成成熟一批、推廣一批、研發一批的良性循環發展格局。在水土流失監測方面,重點以應用需求為主導,完善監測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方法[33] ,擴展觀測手段,引入科學、智能的先進設備、技術和理念,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處理、分析;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重點探索區域水土流失發生、發展特點,整合長期以來的防治經驗,引入生態、農業、林業、國土等跨行業先進技術,打造質高、價廉、實用的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助推區域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
3)強化水土保持碳匯體系研究。近年來,國外學者采用原型觀測、控制試驗等方法,圍繞森林、草地和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碳循環過程,定量研究了不同植被類型和恢復措施對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影響,揭示了土壤有機碳的影響因素和動態變化過程,為水土保持碳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34-37] 。我國學者初步探索了水土保持碳匯的途徑、機理和核算評價方法[38-39] ,但研究尚未形成體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類型多樣,通過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涵蓋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的相對完善、系統、科學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應在該地區系統性開展水土保持碳匯研究,創新水土保持碳匯理論,健全固碳減排增匯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碳減排增匯計量方法,探索碳增匯集成技術,推動形成水土保持碳匯項目方法學[40] ,出臺固碳、增匯行業標準,明確水土保持碳匯價值,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4)強化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機理研究。黃土高原地區地形破碎、高差大,土層厚度大、形態保持能力弱,重力侵蝕嚴重,是產生入黃泥沙的主要方式之一[41] 。重力侵蝕發生具有隨機性、突發性特點,且影響因素眾多,成因復雜[42] ,但研究起步較晚。國外學者主要圍繞重力侵蝕觀測方法,影響因素等開展了研究[43-45] 。我國學者基本定義了重力侵蝕分類,探索了重力侵蝕觀測方法,初步研究了重力侵蝕過程與時空分布特征、影響因素及力學機制,但多數研究集中在單一因素與侵蝕的關系,在重力侵蝕發生、發展的過程及預報等方面尚需深入研究[41-46] 。通過系統性開展黃土高原重力侵蝕研究,探索更實時、更精細、更準確的侵蝕過程觀測方法,并對其定量表達,進一步明確重力侵蝕的影響因素、力學機制的變化特征及其耦合關系,綜合考慮各影響因素在重力侵蝕誘發—松散—滑動全過程作用機制,建立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模型,健全水、風、重力復合侵蝕研究體系。
4.3 勞動對象方面
1)強化重點領域科技攻關。緊緊圍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點和防治重點,因地制宜地開展高標準淤地壩建設,突出淤地壩“四預”措施的落實,全面提高淤地壩安全運行水平。同時,加強水土保持與黃河水沙變化關系的研究,突出土壤侵蝕模型本地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黃河源區侵蝕溝修復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47] ,把原創性、開創性、實用性成果及時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2)強化監測評價深度應用。加強遙感監測、地面觀測、信息化監管數據的有機融合、系統分析,精準指導水土流失圖斑“落地”、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區域劃分與差別化管控,實現水土保持圖斑化、區域化管理。探索由量變到質變的水土保持率考評指標與方法,達到監測結果不僅能反映宏觀尺度的水土保持率變化規律,而且能反映水土流失從“面廣量大”到“雙降質優”的演變過程,用科學手段指導目標責任考核,有的放矢地提出地方差異化水土流失防治策略[9,33] ,為不同區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做好技術服務。
3)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推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智慧管理[9] ,健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審批、實施,以及水土保持監測、監理、驗收等,全過程、全鏈條智慧化管理機制。全面實施水土保持信用評價[31] ,深入推進“互聯網+ 監管”,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方案智慧受理、審查,地物識別和地表變化的自動監測,研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風險預報模型,提升水土保持行業服務水平和監督管理效能,嚴格控制人為水土流失。
4)強化水土流失治理提質增效。綜合考慮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特征、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保護、城鎮開發的實際需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將水土流失防治與土地利用、產業結構優化相結合,將水土流失防治與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現代綠色農業、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生態文化旅游等建設有機結合,不斷探索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的優化配置模式,總結提煉成套的技術路線和方法,實現“治理一方水土、發展一項產業、帶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生態環境”。
5 結束語
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應不斷提升科技人才隊伍質量,加強水土保持科技創新,加快觀測、監測技術研發,推進水土保持碳匯、黃土高原重力侵蝕機理、水土保持與黃河水沙關系等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和小流域水土保持原真研究示范,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生產第一線,聚焦黃河流域監測評價成果深度應用、人為水土流失高效管控、水土流失治理提質增效等,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 王繼源,竇紅濤,賈若祥.以新質生產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賦能[J].科技中國,2024(4):28-31.
[2] 劉建華,閆靜,王慧揚,等.黃河流域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動態演進及障礙因子診斷[J].人民黃河,2024,46(4):1-7,14.
[3] 左其亭,秦西,馬軍霞.水利新質生產力:內涵解讀、理論框架與實施路徑[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5(3):1-8.
[4] 戴濟群.關于因地制宜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的思考[J].中國水利,2024(6):6-11.
[5] 王忠靜,沈文欣,石羽佳,等.數字孿生催動水利新質生產力與數字水利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水利,2024(15):7-12.
[6] 黃詩峰.加快推進遙感水利業務應用賦能水利新質生產力[J].中國水利,2024(11):3.
[7] 左其亭,田錦濤,秦西,等.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國家水網建設關鍵內容及研究展望[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中英文),2024,22(4):625-631.
[8] 彭靜.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做好科技創新大文章[J].中國水利,2024(6):1-5.
[9] 莫沫.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水利,2024(9):1-4,8.
[10] 水利部.2023 年中國水土保持公報[EB/ OL].(2024-03-31)[2024- 07- 10].http:// www.mwr.gov. cn/ sj/ tjgb/ zgstbcgb/202403/ t20240329_1708287.html.
[11] 余欣.以加速治黃科技創新發展黃河保護治理新質生產力[J].中國水利,2024(6):17-20.
[12] 廖建凱,杜群.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現實要求、實現路徑與立法保障[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10):39-46.
[13] 徐雅婕.黃河流域水資源協同治理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7:47-58.
[14] 曹文洪,秦偉.水土保持率目標實現路徑探討[J].中國水利,2023(10):9-12.
[15] 張霞,賈澤祥,宋靜.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的探索與發展[J].人民黃河,2022,44(增刊2):167-170.
[16] 喬殿新.關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2(2):1-3.
[17] 李智廣.我國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0(4):18-20,43.
[18] 莫沫.水土保持遙感應用成效與展望[J].中國水利,2024(11):21-25.
[19] 沈雪建.強化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監測和信息化基礎支撐[J].中國水利,2023(17):14-18.
[20] 姜德文.落實新型監管機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J].中國水土保持,2024(4):8-11,71.
[21] 馬紅斌,張宇龍,祁永新,等.生產建設項目集中區水土保持動態監管初探:以晉陜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動態監管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9(4):5-8.
[22] 惠波,王答相,張濤.關于新時期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0(2):23-26.
[23] 鄧蕾,王凱博,汪曉珍,等.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高質量發展:成效、問題與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2(1):1-7,181.
[24] 王瑞芳.從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黃河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2,29(6):89-105,159.
[25] 郝慶.以流域為單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35(9):31-36,53.
[26] 魏雯,張文祥,張金銘,等.黃土丘陵溝壑區典型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淺析[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24(2):25-27.
[27] 金宜瑞.基層水土保持工作的難點及相應對策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9):245-247.
[28] 蒲朝勇.深入推進水土保持碳匯工作提升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供給能力[J].水利發展研究,2024,24(3):53-57.
[29] 冶運濤,蔣云鐘,曹引,等.智慧水利理論體系與數字孿生流域虛擬模型研究成果述要[J].中國水利,2024(5):41-51.
[30] 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6):1-11.
[31] 蒲朝勇.以體制機制政策創新為抓手推進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利,2023(10):4-8.
[32] 栗銘.《數字孿生黃河建設規劃(2022—2025)》發布[J].人民黃河,2022,44(6):174.
[33] 姜德文.引領新時代水土保持之科技前瞻[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中英文),2024,22(2):1-8.
[34] BROWN S,LUGO A E.Aboveground Biomass Estimates for"Tropical Moist Forests of Brazilian Amazon[J].Interciencia,1992,17(9):8-18.
[35] SAEED S,ASHRAF M I,AHMAD A,et al.The Bela Forest"Ecosystem of District Jhelum,a Potential Carbon Sink[J].Pakistan Journal of Botany,2016,48(1):121-129.
[36] KHANAL Y,SHARMA R P,UPADHYAYA C P.Soil and"Vegetation Carbon Pools in Two Community Forests of Palpa"District,Nepal[J].Banko Janakari,2010,20(2):34-40.
[37] DASS P,HOULTON B Z,WANG Y P,et al.Grasslands May"Be More Reliable Carbon Sinks than Forests in California[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8,13(7):074027.
[38] 李智廣,王海燕,王雋雄.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水土保持碳匯的機理、途徑及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22,42(3):312-317,380
[39] 李智廣,王雋雄,王海燕.區域水土保持碳匯能力評估的指標體系[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中英文),2023,21(1):64-72.
[40] 鐘小劍,吳娟,盧順發,等.水土保持碳匯研究進展與趨勢[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0(3):40-44,64.
[41] 高晨迪,姚頑強,李朋飛,等.黃土高原重力侵蝕研究進展[J].人民黃河,2020,42(6):99-105.
[42] 馬玉蕾.重力侵蝕驅動的黃土塬邊溝坡產沙機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2:5-11.
[43] BREMER M,SASS O.Combining Airborne and Terrestrial"Laser Scanning for Quantifying Erosion and Deposition by a"Debris Flow Event [ D]. Geomorphology,2011,138 (1):49-60.
[44] DAVIS W M.Rock Floors in Arid and in Humid Climates"[J].The Journal of Geology,1930,38(1):1-27.
[45] MATSUOKA N.Continuous Recording of Frost Heave and"Creep on a Japanese Alpine Slope[J].Arctic and Alpine"Research,1994,26(3):245-254.
[46] 余璐.黃土高原重力侵蝕特征及敏感性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38-49.
[47] 安樹偉,李瑞鵬.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推進方略[J].改革,2020(1):76-86.
【責任編輯 趙宏偉】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河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資助項目(u224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