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東北振興戰略是一項國家戰略。黨和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東北振興現已成為區域經濟學界和政策研究領域廣泛關注的重點議題。本文利用知識圖譜可視化技術對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的學術研究現狀及研究進展進行探索分析。研究表明,從學術研究規模和學科發展角度來看,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領域的研究成果雖逐步增加,但在學科開拓性與學術共同體建設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從知識演進來看,研究呈現出從傳統資源和要素驅動向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轉型,重點圍繞政策協同、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與營商環境改善等方面展開。展望未來,制度創新、市場化改革以及跨區域協作將成為關鍵議題,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和東北亞區域合作戰略調整的機遇,提升東北地區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是未來學術和政策研究的核心課題。
〔關鍵詞〕東北振興;東北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分析;未來展望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正式啟動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回顧東北振興歷程,該戰略至今已實施二十余年,整體可劃分為2003年至2015年的初步振興、2016年至今的全面振興兩個階段。
2003—2015年,黨和國家穩步推進戰略實施,成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東北振興司,為戰略實施提供制度保障。隨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要點》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體制機制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社會保障等重點目標。截至2015年底,國家累計出臺60項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扶持與推動下,東北三省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和現代農業的競爭力顯著增強,進一步促動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復蘇。全面振興階段(2016年至今),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消及中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的背景下,東北地區再度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增長放緩明顯。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明確東北戰略定位,提出到2020年實現產業邁向中高端,2030年實現全面振興的任務。隨后,東北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對口合作政策逐步完善。
近年來,關于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于區域差異、時空演化、區域協調、科技創新驅動、共同富裕及產業集聚等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果。然而,現有研究綜述多為定性分析,較少涉及計量分析,且未充分結合東北不同省域發展階段展開系統研究。本文通過知識圖譜的量化分析方法,系統梳理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脈絡及前沿動態,以期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進一步的學術參考。
一、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與工具
文獻計量分析方法是以文獻作為數據基礎,利用文本挖掘與可視化分析,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全面了解某一研究領域的基本情況與未來趨勢,21世紀以來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學、圖書情報學、公共政策等多個研究領域。CiteSpace和VOSviewer是目前學術界使用最為廣泛的文獻計量分析工具。本文選取VOSviewer分析作者與機構分布與合作情況,利用CiteSpace分析熱點主題與焦點前沿,兩個軟件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共同繪制東北振興和東北高質量發展研究(2003—2023年)知識圖譜。
2.數據來源與處理
為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與權威性,本文以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為檢索平臺,由于研究東北振興和東北高質量發展的文獻基數較小,設定期刊來源為“全部期刊”,采用主題“東北振興”和主題“東北”“高質量發展”進行高級檢索。考慮到“東北振興”戰略提出時間為2003年,因此設置起始日期為2003年1月1日,截止日期為2023年12月31日,收集2003—2023年間發表的相關文獻,共計2867篇。為保證后續分析的可靠性,對樣本文獻進行提取與去重,并逐篇瀏覽文獻標題與摘要,手動剔除會議綜述、書評、訪談、筆談等與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樣本文獻,最終得到共計2502篇樣本文獻。
二、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的基本特征
1.發文趨勢與階段劃分
文獻發表數量側面反映了該研究方向的受關注程度與年度發展趨勢。根據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歷年文獻數量統計(圖1)可見,近20年來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相關文獻發表數量整體上呈現遞增趨勢。隨著2003年東北振興戰略正式啟動實施,該領域年度發文量總體呈現出曲折上升趨勢,先后出現了四個峰值。第一個峰值出現在2004年,得益于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首次提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并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關于“東北振興”的研究拉開序幕。第二個峰值出現在2008年,主要得益于2007年公布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我國將經過10—15年的努力,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的偉大愿景。第三個峰值出現在2016年,該階段發文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年文獻發文量首次超過200篇。究其原因,一方面,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指出國家會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另一方面,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對外正式發布,拉開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大幕,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第四個峰值出現在2019年,該領域發文量突破250篇,迎來了近二十年來的最高峰,主要得益于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并在遼寧沈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強調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新時代東北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綜上,國內對東北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熱度處于上升趨勢,外部政策導向是該領域研究的最主要推動力,預測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強調的“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國內學者的研究熱情會穩步上漲,迎來新一輪高峰值。

2.合作網絡分析
對國內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領域核心文獻的作者進行數量統計分析發現,2003—2023年間,關于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發文作者共有1714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和軍(遼寧大學,9篇),發表5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有15人,發文量前10名如表1所示。

核心作者對某一領域的研究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根據賴普斯公式確定該領域的核心作者需發文量不少于兩篇,由此統計到國內核心作者49位,總共發表文獻232篇,占文獻總量的9.3%,遠低于50%,說明該領域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將文獻數據導入VOSviewer進行合作網絡可視化分析,如圖2所示。該領域最大的合作網絡來自劉海軍團隊:劉海軍(東北大學)、孟繼民(東北大學)、張超(東北大學)、趙球(東北大學)、張文燁(東北大學)、殷于博(東北大學)、閆莉(東北大學);其次是祝福恩團隊:祝福恩(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胡東(黑龍江大學)、韓喜平(吉林大學)、許爽(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張濱(哈爾濱工程大學);第三是劉國斌團隊:劉國斌(吉林大學)、趙儒煜(寧波工程學院)、劉靜(長春稅務學院)、宋瑾澤(吉林大學)、王媛玉(吉林大學)。此外還有多個研究團隊形成了一定范圍的合作網絡,如張曉松團隊、張丹團隊、王偉團隊、和軍團隊、張忠華團隊和孫久文團隊。同時,節點之間連線的粗細還代表核心作者之間的合作強度,連線越粗表明核心作者之間的合作強度越高。圖2中,所有節點之間連線較細,說明團隊內與團隊間核心作者的合作強度較弱。整體來看,關于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領域研究形成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核心作者團隊較少,合作規模有待擴展,合作強度有待增強。

3.主要機構分布與合作
2003—2023年間,關于東北振興,研究的發文機構共有2470個,主要集中分布在黑吉遼三地高校、研究院(所)、研究中心與實驗室,發文量排名前列的機構見表2,前20個機構發文量占該領域總發文量的8.5%。其中,發文量最高的機構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共發文33篇;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以21篇緊隨其后。發表5篇及以上文章的機構有30個,發表10篇及以上文章的機構有9個,發表20篇及以上文章的機構有2個,反映出機構對東北振興研究的高度關切和深入參與。

利用CiteSpace對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進行機構可視化分析,分別得到節點數為145、連線數為37、密度為0.0035的中文文獻機構合作圖譜(見圖3)。通過中文文獻機構合作圖譜發現,近三年內研究成果較多、合作密切的機構有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東北大學文法學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中共遼寧省委黨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等。如圖3顯示,國內機構合作網絡密度較低,研究機構仍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狀態,從學術合作角度分析,節點間連接強度普遍不高,表明作者及機構間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和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是連接其他機構的一個關鍵節點,具有較大的節點半徑和連接線寬度,是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的主體力量,此外,可以看出合作頻次高的機構通常處于同一單位的不同部門。例如,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而不同單位、不同城市、不同學科之間合作交流較少。

4.學科與期刊分布特征
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文獻的主要學科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有近50.31%的文獻來自經濟體制改革學科,排第1位,同時工業經濟(7.06%)、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4.90%)、金融(4.67%)與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4.64%)等學科也是主要分布學科,位列第2—5。這表明,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的廣域性特點,既需要關照體制機制改革層面,又需要顧及具體產業領域和國際政治領域;既需要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類學科的主動,也需要國際政治合作等政治學科的參與。

表4顯示了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的主要載文期刊,可知研究文獻的期刊分布較為零散,載文量較高的期刊主要分布在經濟體制改革、區域經濟以及政治性期刊等。其中,《遼寧經濟》《奮斗》載文量較為突出,分別為104篇和100篇。

被引頻次是分析研究成果品質的重要指標,被引頻次越高越表明該文獻是該領域的經典文獻,越能被學術界廣泛認可。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是王劉瑞與郭濤二人發表在《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的《高質量發展指數的構建及應用——兼評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被引頻次高達169次。同時可以看出,該領域沒有明顯的權威學者,未形成明顯的核心作者群,如表5所示。

三、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的熱點主題分析
1.熱點識別與時序演進
本研究從2502篇樣本文獻中提取了全部關鍵詞,分別借助CiteSpace、VOSviewer軟件繪制了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見圖4、圖5),形成包含202個節點和553條連線的關鍵詞共現圖譜。之后,選擇了Layout的Timezone功能,生成如圖6所示的研究熱點時間軸。隨著時間推進,新的關鍵詞不斷涌現,學科熱點和發展趨勢逐步演變。通過觀察年輪的大小及分布,可以看出早期的研究熱點集中且突出,后期則呈現熱點分布廣泛的趨勢。關鍵詞分布從整體來看呈現出“兩端密集、中間稀疏”的“啞鈴狀”結構,反映了與國家戰略啟承轉折的緊密契合。


進一步按照東北振興戰略演進劃分的發展階段,將兩階段高頻關鍵詞整理至表6。具體分析:2016年之前研究熱潮期主要聚焦“東北振興”“區域經濟”“民營經濟”等關鍵詞較為明顯,研究主要體現在區域間的產業、城市等協調發展方面;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之后,研究主題逐漸多元化,涉及學科門類明顯拓寬,其中“營商環境”“產業結構”“數字經濟”等關鍵詞的關注度較高,研究聚焦于經濟體制改革、數字化轉型與產業升級,以及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熱點多元化不僅展現了對東北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與區域競爭力提升的關注,還反映了國家對數字經濟引領、對外開放拓展等方面系統性探索與實踐的支持,這些探索與實踐為實現全面振興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2.研究主題
在對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熱點的可視化、數據化識別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CiteSpace中聚類分析功能,對部分關鍵詞進行隱藏,繪制出關鍵詞聚類網絡圖(圖7),并統計聚類相關信息(表7)。關鍵詞聚類圖的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Q)為0.8396,大于臨界值0.3,表明共詞網絡的社團結構顯著,且聚類效果較好;聚類平均輪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為0.9624,大于臨界值0.7,表明該聚類合理且可信。所有聚類標簽均由CiteSpace自動生成,通過分析共得12個聚類,分別為#0東北振興、# 1產業結構、#2創新、#3新時代、#4黑龍江、#5俄羅斯、#6東北地區、#7區域經濟、#8振興、# 9數字經濟、#10東北經濟、#11產業集群。按照聚類出現的平均時間,結合聚類包含的關鍵詞和對應文獻,將12個聚類歸納為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中4個重要主題,涉及的范圍覆蓋了從政策制定與跨區域合作的戰略布局,到產業優化、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再到新時代背景下經濟治理模式的創新與共同富裕的實現。其中,#0、#4、#5、#6聚類強調通過政策整合與區域協作推動經濟復蘇與發展,尤其關注跨區域協同政策的實施。#1和#11聚類聚焦產業結構優化及集群化發展的協同路徑,揭示了其在推動區域經濟中的關鍵作用。#2和#9聚類探討了技術升級與數字化轉型的創新驅動路徑,分析了其在推動區域經濟轉型中的重要性。#3、#7、#8、#10聚類則展示了新時代經濟治理與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特別是其對民營經濟發展和社會財富分配的深遠影響。

(1)東北振興戰略與跨區域政策協同
東北振興戰略與跨區域政策協同的研究最初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結構性問題。長期以來,東北以重工業為主導,經濟高度依賴國有企業,而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結構性缺陷制約了區域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背景下,體制機制的僵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導致區域經濟活力不足。學者們普遍認為,體制性障礙與產業結構單一是導致東北經濟長期低迷的根本原因。隨著東北振興戰略的推進,學術界認識到單靠內部調整已無法應對復雜挑戰,跨區域政策協同逐漸成為研究重點。一些學者主張,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等發達地區的合作,利用其資源、技術和市場力量,推動東北融入全國經濟體系,促進產業鏈合作與轉型。同時,東北的地理優勢為其融入全球化提供了獨特基礎。學者們認為,應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建設東北亞跨境合作平臺,推動產業升級,引入國際資本和技術,緩解結構性失衡。盡管跨區域政策協同帶來新機遇,東北振興仍面臨挑戰。政策實施存在“泛化”現象,區域政策缺乏針對性,跨區域合作效果有限。尤其在體制創新方面,東北的改革步伐依舊緩慢,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和市場化進程滯后仍是突出問題。學者建議,東北應借鑒東部沿海成功經驗,放權、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市場活力,為跨區域協同發展創造條件。
(2)產業結構優化與集群化協同發展路徑

近年來,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與集群化協同發展成為研究熱點,核心目標是通過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緩解長期以來資源依賴型和重化工型產業結構帶來的經濟失衡問題。早期研究集中探討了資源依賴型產業的結構性困境,學者們運用“產業鎖定效應”理論分析了路徑依賴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制約,認為單一產業結構和沉沒成本阻礙了轉型升級。因此,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成為研究重點,學者們提出結合“鳳凰涅槃”式產業轉型與“騰籠換鳥”式產業轉移,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推動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同時,研究還指出,東北振興不僅需要新興產業崛起帶動傳統產業改造,還要實現社會結構現代化,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高速鐵路的擴展,也被認為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區域內要素流動效率,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然而,有學者警示,高鐵可能帶來“鮑莫爾成本病”,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合理性,需通過政策調控平衡其影響。從宏觀視角來看,“三循環”模型即區域內、國內和國際循環,成為東北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研究表明,東北在2000年代初通過參與國內外市場循環實現了經濟增長,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外需減少,經濟增長放緩。產業集群化的關鍵在于推動東北制造業“鏈主”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通過跨區域和國際合作提升產業集群效應,實現區域經濟協同增長。因此,未來研究應進一步聚焦產業分工與區域協同機制,完善東北地區在國家經濟布局中的功能。
(3)技術升級與數字化轉型創新驅動路徑
在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的過程中,技術升級與數字化轉型被視為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途徑。東北的傳統產業和技術體系長期受到市場化改革滯后的制約,形成了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特別是作為重工業基地,經濟增長長期依賴重化工業。然而,隨著市場化程度不足,東北面臨產業升級瓶頸,技術化進程受到限制。近年來,數字經濟崛起為產業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與數據要素,推動了新興經濟形態的發展。數字經濟帶來重新配置資源和重塑產業結構的機會,在“東北制造”向“東北智造”轉型過程中,需要高度契合的政策和靈活性,廣泛應用數字技術。
從空間經濟學角度看,東北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呈現“核心—邊緣”結構分異,這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信息化基礎密切相關。在制度創新方面,東北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僅依賴于技術研發和引進,更需要制度環境的支持,以及社會治理結構的改革與優化。因此,技術升級與數字化轉型需依托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核心城市在引領作用及數字基礎設施提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此外,制度適配性和政策精準性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討如何通過數字經濟推動產業集群和城鄉協同發展,實現東北地區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4)新時代經濟治理與共同富裕實現路徑
在新時代背景下,東北地區經濟治理模式和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得益于內部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部政策雙重驅動。作為傳統工業基地,東北長期以來的民營經濟受體制約束,導致區域經濟活力不足。然而,隨著全面振興戰略的推進,政策框架和經濟治理模式逐步優化,成為激發區域經濟活力的重要動力。東北振興戰略的關鍵之一是逐步擺脫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不僅促進了市場主體活力的提升,還推動了體制改革深化和營商環境優化。
近年來,商事制度改革、稅收優惠政策和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等措施逐步改善了外部經濟環境,為民營企業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增強了區域經濟競爭力。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依賴于政策引導,還深受區域文化和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研究表明,東北長期受到計劃經濟影響,民營經濟相對滯后,且文化因素對市場經濟的不完全適應性加劇了這一現象。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經濟治理模式逐漸向市場化轉型,民營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日益凸顯,符合中央政策的整體設計,也回應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
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東北地區的經濟治理模式愈加注重資源合理分配與收入再分配。加強政府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有效縮小了區域間的經濟差距,特別是城鄉差距和收入不均現象的緩解,促進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同時,東北的政府職能逐步由直接經濟干預轉向服務型政府構建,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公平和高效的市場環境,推動了民營企業的成長與競爭力的提升。
3.研究的焦點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科學研究中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和發展潛力的主題,通常表現為較強的學科交叉性。目前,前沿分析依托高被引文獻、施引文獻和突變詞等載體。然而,高被引文獻的引用常存在滯后性,難以反映前沿動態;而突變詞則能更有效揭示文獻數量的驟增與發展趨勢,適用于反映研究前沿。
本文通過CiteSpace的突發檢測算法,分析了“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領域的前沿動態。分析顯示,該領域研究熱點呈現多元且均衡的格局,尚未出現顯著突破。從2003至2023年間的突變詞來看,“振興”“區域合作”“產業集群”等關鍵詞代表了東北振興階段,反映了產業集群引領發展;“發展”一詞從2005年起成為關鍵詞,體現了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之間的矛盾。2016年后,關鍵詞“營商環境”“對外開放”“解放思想”成為主旋律,標志著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型增長模式的轉變,符合區域經濟從資源依賴向高附加值和創新驅動的演變路徑。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主題發展沖擊圖見圖9。

四、結論與展望
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旨在克服地理劣勢、資源錯配及體制機制障礙,通過要素流動、產業升級和制度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領域協同推進。作為國家戰略,東北振興推動了資源優勢的再激活、政策創新的深化以及區域內外協作的加強,促進了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對相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系統梳理了2502篇文獻,得出以下結論:
(1)研究主體。研究主體主要關注發文作者和研究機構,東北振興領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研究高地。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如遼寧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等在該領域表現活躍,但區域間的研究產出存在顯著差異。盡管黑吉遼三地主導了該領域研究,但與其他區域的合作仍顯不足,研究呈現“合作網絡不緊密、發文數量不均衡”的特點。特別是中小型機構對該領域的關注較少,導致研究覆蓋面受限。同時,跨機構、跨學科的合作尚未形成系統化機制,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東北地區作為連接東北亞和歐亞大陸橋的關鍵節點,其國際合作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掘。因此,如何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及東北亞區域合作,推動東北振興的全球化發展,是未來研究的核心方向。
(2)研究內容。通過關鍵詞共現與聚類分析,東北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涉及多個維度,呈現“超核心、多中心、泛主題”的分布格局,反映出學界對該領域復雜性和多樣性的深刻認識。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視角。第一,政策協同。重點強調跨區域政策協調與聯動,特別是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發達區域的合作,推動東北融入全國經濟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升級。第二,產業結構優化。探討東北傳統資源型產業的轉型挑戰,提出通過產業集群發展和差異化政策支持,突破單一產業結構的限制,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第三,技術升級與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成為東北振興的重要驅動力,研究揭示了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的路徑,認為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的雙重驅動是區域經濟轉型的關鍵。第四,經濟治理與共同富裕。關注新時代背景下的經濟治理轉變,強調民營經濟在激發經濟活力中的作用,通過政策改革、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共同富裕。盡管已有廣泛的研究覆蓋了從政策設計到產業轉型的多個方面,但在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治理及區域間互動機制方面的研究仍顯不足,亟須進一步深化。
(3)研究趨勢。學術界對東北振興的研究逐步從現狀分析和問題識別轉向機制創新與對策優化,呈現出從宏觀到微觀、從傳統要素驅動到制度創新與知識驅動的轉變。早期研究集中在產業集群與區域合作,強調區域經濟聯動與結構調整的意義。中期研究關注區域協調發展與資源配置優化,揭示了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東北全面振興”戰略的推進,研究重點逐漸轉向營商環境優化、對外開放和思想解放,反映出區域經濟從傳統要素依賴向制度創新、技術進步與知識驅動的高質量增長模式的轉型。因此,如何解決營商環境優化與市場化改革中的深層次問題,突破體制障礙和思想束縛,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提升區域競爭力,是未來研究的關鍵路徑。
(作者單位:1.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2.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