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盱眙縣博物館館藏文物3000余件套,其中玉器有100余件,不乏上佳之作,筆者現揀選館藏精品玉器中龍紋玉器數件作簡要介紹,以供大家鑒賞。
關鍵詞:盱眙縣博物館;龍紋;玉器;漢代
中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是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古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了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對玉的尊崇與珍愛,已形成一種恒久不變的傳統,佩玉之風經久不衰,每件玉器都體現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藝術面貌。
玉作為世間美好事物的代表,亦是財富、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其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極具鮮明的東方色彩,這種內涵凝聚成一種獨特的玉文化,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標志之一。
史前文化時期,玉多被用作神玉,為巫師祭神之載體,后作為禮玉,帝王生前賞玩,死后隨葬,亦是君子的象征,體現其身份、權力與地位。其后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玉器逐漸世俗化、藝術化①。
在眾多的玉器器形里,龍紋玉器一直是玉器中極具代表性的器形,它不僅在形狀上別致、靈動,還是人們強烈的龍崇拜及祈求護佑的精神寄托。
盱眙縣博物館現藏玉器100余件,其中不乏極具代表性的龍紋玉器精品,現將館藏漢代精品龍紋玉器揀選部分介紹如下,以饗讀者,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西漢龍首觽(圖一)長7.7厘米,首寬1.6厘米,厚0.4厘米,重14.3克,白玉,有黑色沁斑,扁平弧狀,上寬下尖,主要雕刻技法為陰刻線及淺浮雕。寬端為龍首狀,龍口微張,露上下獠牙,圓眼,雙耳平耷,頷下有須,龍首約占整個器身的四分之一。器身邊緣有斜坡狀廓,內飾谷紋,距寬端三分之一處有一圓形小穿孔。
漢雙龍紋玉佩(圖二)長5.28厘米,高2.90厘米,厚0.5厘米,重11.53克,白玉,有黑色、褐色沁。玉佩扁平,主要技法為陰刻線、鏤空雕、兩面刻。雙龍對置,呈“S”形,龍回首,張口,眼呈橢圓形,身、尾彎曲。龍身局部陰刻方格紋,線條極細,造型精美、別致。
漢龍形玉佩(圖三)長4.0厘米,高3.5厘米,中厚0.5厘米,重23克,白玉,玉佩扁平,近似橢圓形,中間厚,邊緣較薄,主要技法為陰刻線。龍回首張口,貼于尾部,橢圓形眼,耳微翹,通體用陰刻線勾畫龍的鱗甲以及足、爪。佩的中部有一縱貫上下的穿孔,兩只龍爪部各有一前后穿孔。
漢龍首鳳紋玉璜(圖四)長11.5厘米,高6.1厘米,厚0.5厘米,重40.7克,灰白玉,通體受沁。玉璜扁平弧形,主要技法為淺浮雕及鏤空雕。璜兩端雕刻成龍首形,龍張口吐舌,露獠牙,三角形眼,耳緊貼頸部;璜身飾谷紋,有芽,中間靠外弧處有一圓形穿孔;內弧鏤雕雙鳳紋,二鳳相對,回首蜷伏,長尾曲散。做工精美,保存較好。

漢鳳紋龍首玉帶鉤(圖五)長9.3厘米,最寬處4.0厘米,高2.9厘米,重87.1克,青玉,有褐色沁痕。此玉器主要雕刻技法為陰刻線、鏤空及淺浮雕,非對稱布局。橢圓形柱狀鈕;鉤部作龍形,頭回顧,雙眼圓睜,角、耳貼在頸部;鉤身為回首側立的鳳鳥,鳳鳥粗頸細身,圓眼鉤喙,長尾下垂,足粗壯,三爪力撐地面。帶鉤一側凸起,透雕一虎紋,圓眼,大口怒張,耳部彎曲,足和尾回延至帶鉤耳部,造型別致,器形大氣,為漢代帶鉤中上佳之作。
漢螭龍紋玉劍珌(圖六)長5.62厘米,寬4.8厘米,高3.4厘米,重52.82克,白玉,局部有褐色沁。玉劍珌呈不規則長方形,通體高浮雕螭龍五只,相互交錯,形態各異。螭龍耳、尾多彎曲,螭首似狐首,豎眉內鉤,眼眶下墜,昂首挺胸,雙肩豐滿,四肢剛勁有力。底部有二圓孔,大孔較深,小孔斜通大孔。雕工精細,構思巧妙。

漢子母龍紋劍璏(圖七)長9.7厘米,寬2.4厘米,高1.9厘米,重55.2克,新疆和田白玉,玉質細膩潤潔。俯視為長方形,長方形穿孔,主要技法為淺浮雕及陰刻線。表面浮雕雙螭龍紋,一大一小,為子母龍,相互顧望,二龍頭皆雕刻似狐首,母龍圓眼、張口,龍身修長彎曲,昂首挺胸,雙肩豐滿,四肢剛勁有力,絞索紋長尾彎曲,子龍身體蜷作“C”字狀,尾巴微卷,整體形態優美,線條流暢,拋光精細。
漢螭龍紋劍格(圖八)長5.5厘米,寬2.2厘米,高2.4厘米,有紅褐色沁斑。整體形狀為倒“凹”字形,主要技法為淺浮雕及陰刻線。一面浮雕螭龍紋,頭似狐首,圓眼、張口,龍身修長彎曲,昂首挺胸,雙肩豐滿,四肢剛勁有力,絞索紋長尾彎曲,另一面刻勾連云紋。該器選料極佳,為新疆和田白玉,玉質細膩,整體線條流暢,做工精美,拋光細膩。
漢雙身龍紋玉璧(圖九)外徑為18.9厘米,孔徑為1.9厘米,厚約4.3厘米,重320克,整體顏色呈青色,邊緣有褐色沁。玉璧扁平,主要技法為陰刻線及雙面刻。肉上紋飾分兩區,由绹紋間隔,內區以減地隱起的技法琢蒲紋,飽滿均勻,打磨光亮,外區以“漢八刀”與“游絲毛雕”相結合飾三組一首雙身龍紋,龍頭呈獸面形,雙須外卷,眼、鼻突出,雙角內卷,龍身彎曲,三組之間有隔欄。

漢代龍紋玉器,選料較上乘,玉料雜質較少,裝飾方面追求夸張、動感,有較強的圖案化、藝術化效果。
漢代龍的形象漸漸向盤龍發展,并趨向四足獸的體形,大多數龍身上開始出現四肢,若走獸般②。
以上介紹的龍紋玉器為盱眙縣博物館館藏的漢代玉器精品,用料上佳,做工精細,幾乎使用了漢代所有的玉器工藝技法,有淺浮雕、陰刻線、鏤空雕、“漢八刀”及“游絲毛雕”等,按功用可分為佩飾件、生活實用器、劍飾及祭祀品等。這批龍紋玉器飄逸靈動、栩栩如生,不失為龍紋玉器中上佳之作。
作者簡介
程浩,男,漢族,江蘇徐州人,館員(中級),研究方向為考古、文物保護及展覽展示。
注釋
①楊震華:《古玉發微》,2015年版。
②郝顏飛:《龍形玉器的前世與今生》,《收藏界》,2012年11期第3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