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順紋理劈雕技術是中國傳統木雕工藝中的一項創新精湛技藝,其以新的施工理念,依靠新時代的新工具創作。該技術以其獨特的劈雕手法,順著木料的紋理方向進行雕刻,使得作品線條流暢,形態自然,富有動感。隨著時間的推移,順紋理劈雕技術在傳承中不斷發展,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展現出新的藝術風貌。
關鍵詞:傳統木雕工藝;順紋理劈雕技術;歷史;創新;發展
中國傳統木雕工藝源遠流長,其中順紋理劈雕技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工藝技巧,在眾多木雕流派中獨樹一幟。這項技術要求工匠在雕刻時順應木材的自然紋理,通過精準的劈削和雕琢,創造出既符合材料特性又富有藝術表現力的作品。在現代社會,傳統工藝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雙重挑戰,順紋理劈雕技術是一種新的嘗試。
(一)歷史傳承與文化認同
傳統木雕工藝作為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見證。通過木雕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古代社會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和工藝水平,每一刀一鑿都蘊含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活化石。在現代社會,傳統木雕工藝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它幫助人們建立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和對外傳播。木雕工藝的學習和實踐,年輕一代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從而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多樣性。
(二)藝術審美與創新發展
傳統木雕工藝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木雕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表現力,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創造力。木雕藝術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有極高的自由度,能夠表達復雜的人物情感、生動的自然景觀和深刻的社會寓意。在現代藝術領域,傳統木雕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不斷創新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如圖1所示。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木雕藝術的表現手法,也為現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靈感和方向。同時,對傳統木雕工藝的現代轉化和應用,如在建筑裝飾、家居設計、藝術品收藏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也展示了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實用價值和商業潛力。
作品采用太行側柏陳化坨子料,用順紋理劈雕整料劈雕,結合鏤空雕、透雕、熱處理定型等多道工藝,雕刻出的蘭花葉片獨立騰空、輕薄柔韌、可彈可抖,有風吹的生動效果;同時點綴雕刻昆蟲蝴蝶,增添作品的意趣;蘭花象征高雅,靈芝寓意延年益壽的美好愿望。
(一)古代文獻中關于木雕技術的記載
順紋理劈雕技術作為中國傳統木雕工藝中的一種新技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關于木工技術的記載,這些記載為我們了解順紋理劈雕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例如《考工記》中就有關于木工技藝的描述,雖然并未直接提及順紋理劈雕技術,但其中對木材加工的細致描述反映了古代工匠對木材紋理的重視。此外,《營造法式》等建筑文獻中也有關于木構件制作和雕刻的詳細記錄,這些記錄間接證明了古代工匠在木雕過程中對木材紋理的利用。通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以推斷順紋理劈雕技術的原理在古代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和應用。
(二)不同歷史時期順紋理技術的應用

順紋理技術的身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應用和發展。在漢代,隨著木工工藝的成熟,順紋理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裝飾、家具制作和宗教雕塑中,木屋建筑應用橫梁的順紋板材、家具板材中的順紋開料,因順紋木材的纖維方向與木材的長軸平行,順紋木材在抗壓、抗拉、抗彎等強度方面表現出色,且在順紋方向上的彈性模量較高,干縮濕脹率相對較小,加工性能良好,不易斷裂,再如防燙木夾子等都是應用順紋劈原理。順紋理劈雕技術在文房用品和家具上的應用更加注重自然和諧與意境表達。明清時期,順紋理開料技術在宮廷和民間各類工藝中達到了高峰,其精細的工藝和豐富的題材展現了這一技術的成熟和多樣性。
(一)順紋理劈雕技術的基本操作流程
順紋理劈雕技術是一種利用木材自然紋理進行雕刻的工藝,其基本操作流程包括選材、設計、粗雕、細雕和打磨等步驟。首先,選材是關鍵,工匠需要根據設計需求選擇紋理清晰、質地均勻的木材。在設計階段,工匠會根據木材的紋理走向進行構思,確保雕刻圖案與木材紋理相協調。在粗雕階段,工匠會使用高速牙機配劍刀頭,球丸刀等工具沿著木材紋理方向進行大體形狀的雕刻,去除多余的部分。其次,工匠會使用更精細的工具沿著紋理進行細節的雕琢,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最后,通過打磨、加溫定型等多道工序,使木雕作品表面光滑、紋理清晰并呈現自然的美感。這一工藝要求工匠對木材的紋理有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以確保雕刻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作品的質量。
(二)順紋理劈雕技術與傳統自由紋理雕刻的區別
順紋理劈雕技術與橫斜紋理雕刻是木雕工藝中的兩種不同技法,它們在操作方式和效果上有顯著的區別。順紋理劈雕技術是指沿著木材的紋理方向進行雕刻,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木材的天然紋理,使作品外觀更加自然、流暢,減少了木材斷裂的風險,提高了作品的穩定性和耐久性。傳統自由紋理雕刻則是指在雕刻時操作依據設計圖稿或工匠內心的形象,不必依材料順紋在木料空間里自由地切割塑形,以達到工匠所需的圖形效果。這種技法雕刻出的某些細節部件因上下縱紋被切斷,所以極易造成細節的損傷和斷裂。但它可以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更多的復雜圖形,適合表現更多的特定藝術風格??偟膩碚f,順紋理劈雕技術更注重與木材自然順紋物理屬性的和諧統一,重視物件的柔韌性,強調雕刻的流暢性和物件具有動感與韌性的審美趣味效果;而非順紋理自由雕刻,更注重藝術表現力和創作多元性,追求雕刻的立體感和細節多樣性表現應用。
(一)順紋理劈雕技術在現代木雕中的應用
順紋理劈雕技術它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還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展現出新的藝術魅力。在現代木雕作品中,工匠利用順紋理劈雕技術,將木材的自然紋理與現代審美需求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作品。這種技術在室內裝飾、公共藝術裝置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工匠通過對木材紋理的精準把握和創新設計,使得木雕作品在使用傳統工藝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生活的節奏和審美趨勢。順紋理劈雕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木雕作品的藝術價值,也促進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發展。
如圖2所示,用太行山陳化側柏老木料,應用順紋理劈雕技法把木桿分別雕出水仙花、蘭花和迎春花,三種花均于春初開放,適時應景,展現了三種花爭于早春之美好景象。
(二)順紋理劈雕技術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創新表現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順紋理劈雕技術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意義。藝術家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雕刻形式和題材,而是將這一技術作為一種表達個人藝術觀念和情感的媒介,通過對木材紋理的深入挖掘和創新應用,創作具有強烈現代感和個性化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往往突破了傳統木雕的界限,將順紋理劈雕技術與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價值,不僅豐富了木雕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一)傳統木雕工藝傳承的現狀與挑戰
傳統木雕工藝,包括順紋理劈雕技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化生產的普及,傳統木雕工藝面臨嚴峻的傳承挑戰。一方面,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減少,導致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下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對傳統工藝的純粹性和獨特性構成了沖擊。此外,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使得傳統木雕工藝的應用場景減少,市場需求下降。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傳統木雕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困境。
(二)保護和發展順紋理劈雕技術的策略
保護和發展順紋理劈雕技術,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首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通過立法和政策支持,確保傳統工藝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其次,建立和完善傳統工藝的傳承體系,包括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開展師徒傳承項目以及在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中開設相關課程,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和傳承這一技藝。同時,鼓勵和支持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科技相結合,開發新的應用領域和市場,提高傳統工藝的實用性和市場競爭力。此外,通過舉辦展覽、比賽和文化交流活動提升公眾對順紋理劈雕技術的認知和興趣,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最后,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記錄和傳播順紋理劈雕技術的知識和技藝,確保這一傳統工藝能夠跨越時空,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發揚。

(三)通過教育和實踐活動促進順紋理劈雕技術的傳承
教育和實踐活動是促進順紋理劈雕技術傳承的重要途徑。通過在學校教育中融入傳統工藝課程,特別是在藝術和設計類專業中設置相關選修課或工作坊,可以激發學生對順紋理劈雕技術的興趣和熱情。此外,與工藝美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教育機構合作,開設專門的木雕工藝培訓班,邀請經驗豐富的工匠進行現場教學,傳授技藝,有助于培養新一代的木雕藝術家和工匠。在實踐活動方面,組織木雕工藝比賽、展覽和研討會,不僅可以展示順紋理劈雕技術的藝術魅力,也能為工匠和藝術家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舉辦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公眾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為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動力。此外,建立木雕工藝實習基地,可以讓有志于學習這一技藝的人們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實踐順紋劈雕,這也是促進技術傳承的一種有效方式。
許多傳統精湛的木雕技術是中國傳統木雕工藝的瑰寶,歷經千年仍然保持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工藝價值。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利用教育、實踐活動和政策支持,讓順紋理劈雕技術和各類雕刻技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
葉小明,男,福建寧德人,設計師,中級工藝美術師,高級一件技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黎鵬.海南木雕:刀鋒飛舞生萬象[N].海南日報,2024-06-03(B03).
[2]張云鵬,朱路路,馮鑫浩.乾隆時期木雕工藝對清式家具文化的影響[J].家具,2024(3):85-89.
[3]胡朝梁.木雕工藝及其傳承方式探討[J].天工,2022(35):85-87.
[4]楊麗麗.云南劍川白族木雕的工藝及其藝術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