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如東黃海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分析,深入探討其現狀、價值及文創設計策略。研究發現,如東黃海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針對當前發展現狀,筆者提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地域特色彰顯、跨界創新應用三大文創設計策略,為黃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對推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如東黃海文化遺產;文創設計;傳承創新
黃海文化作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獨特的區域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1]。如東縣位于江蘇省東部,瀕臨黃海,是黃海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之一。本研究聚焦如東黃海文化遺產,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分析,探討其現狀、價值及保護傳承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遺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設計展現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是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本文從如東黃海文化遺產的概述入手,深入分析其現狀和價值,進而提出文創設計策略,旨在為如東黃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如東縣位于江蘇省南通市的東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其地理位置南鄰通州區,西接如皋市,西北與海安市相連,東面和北面則瀕臨黃海。全縣陸域面積為2122平方千米,海域面積達4965平方千米。歷史上,如東地區最早為長江口的沙洲,稱為扶海洲。隨著長江和黃淮的沖積作用逐漸形成陸地,該地區的鹽業開始興起,尤其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民國時期,沿海地區開始進行圍墾,逐步由鹽業向農業和漁業轉型。1988年,如東對外開放后迎來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百強縣之一。近年來,如東縣經濟持續增長,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81.13億元,同比增長6.5%。具體如圖1所示。
黃海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歷史發展來看,黃海文化承載著中國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遺產,這些歷史積淀為當代海洋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2]。
黃海文化的突出特征體現在其多元性和包容性上。這種文化不僅表現在自然景觀的展示上,更體現在情感認同、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等多個層面。它將海洋性、地域性等多重特質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黃海文化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表達方式相結合,不斷創新發展,可豐富其文化內涵。這種創新既保持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適應了現代社會需求,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新的途徑。這些文化特征不僅展現了黃海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當代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如東的發展歷程中,這些文化特征得到了充分體現,成為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如東作為江蘇省東南部的濱海縣區,擁有豐富多樣的黃海文化遺產。從歷史沿革來看,這片土地自春秋時期的“扶海洲”至今,積淀了三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

如東的文化遺產主要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掘港國清寺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豐利鎮古建筑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歷史建筑以及掘苴河閘等水利設施。這些遺產見證了如東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歷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如東尤為豐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跳馬伕”、馬塘鑼鼓、新店山歌等傳統藝術以及紅木雕刻、提線木偶制作等傳統技藝,都展現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其中,農民畫以其濃郁的“海”味文化特色,使如東獲得了“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的美譽。這些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尤其是靠近黃海的區域,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化景觀。同時,“海子牛精神”作為如東人的精神圖騰,體現了當地居民樸實沉穩、寬厚大度的品格特征。如東縣文化遺產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一)物質文化遺產調研
如東縣現有文保單位29處、文物點11處,這些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原址保護的方式得到完整保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掘港國清寺遺址。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掘港國清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間,是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文化的重要歷史遺存。豐利鎮古建筑群作為清代建筑群落,不僅展現了傳統園林藝術,更記錄了當時文人雅士的文化活動。
在革命歷史遺跡方面,耙齒凌戰役烈士陵園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銘記了新四軍東進部隊的英勇事跡。在水利設施方面,建于1958年的掘苴河閘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展示了如東在水利建設方面的歷史成就。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反映了如東的歷史變遷,也為研究地方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
如東縣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8個,形成了多層級的保護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跳馬伕”,這一被譽為“中國迪斯科”的傳統舞蹈藝術,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展現了如東人民的精神風貌。在傳統工藝方面,紅木雕刻、如東面塑、提線木偶制作等技藝傳承有序,展現了精湛的民間手工藝水平。
在音樂藝術領域,漁民號子等傳統音樂形式被列入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飲食文化方面,栟茶蟶干湯等傳統美食,體現了如東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這些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為保護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如東黃海文化下的文創內容
如東縣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采取了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在傳承體系建設方面,如東建立了跳馬伕、馬塘鑼鼓、如東硬木雕刻、新店山歌等多個培訓基地,通過系統化的培訓體系培養了一批新一代傳承人。在展示平臺建設方面,縣文化中心專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運用實物展示、展板介紹、場景再現、AR掃描等現代化手段,全方位展現了如東非遺項目的魅力。

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如東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風箏節”“小洋口海鮮節”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既擴大了文化影響力,也促進了旅游產業發展。這些創新性的保護和傳承措施,正在推動如東黃海文化遺產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一)傳統與現代融合策略
在如東黃海文化遺產的文創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一項核心策略。這種融合主要體現在內容表達、形式創新和傳播方式三個層面。在內容表達方面,文創設計保留了傳統文化元素的精髓,同時注入現代生活理念,使傳統文化更貼近當代受眾的審美需求和生活方式。例如將“跳馬伕”的動作元素與現代舞蹈編排相結合,創作出既有傳統韻味又富有時代感的新型表演形式。
在形式創新方面,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重構和演繹。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中,通過AR掃描、多媒體互動等現代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展示更具吸引力和參與性。同時,在傳統工藝品的設計中,融入現代實用功能,使其在保持傳統美感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生活需求。
在傳播方式上,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數字技術,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年輕群體更易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同時開發線上文創產品銷售平臺,拓展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空間。這種多維度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策略,既保持了文化遺產的本真性,又增強了其當代生命力。
(二)地域特色彰顯策略
地域特色彰顯策略旨在突出如東黃海文化遺產的獨特性,使文創產品成為地方文化的鮮明標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全面梳理如東黃海文化的歷史脈絡、風土人情和精神特質,找出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例如可重點關注海洋文化、鹽業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交融特征,或者提煉如東人民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精神特質,創造獨特的視覺語言。
第二,基于地方文化元素,設計獨特的標志、圖案或色彩系統,形成具有如東特色的視覺識別系統。例如可以將黃海波濤、鹽田格局、漁船輪廓等元素圖形化,創造獨特的如東文化符號。
第三,開發特色文創產品線,圍繞如東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文化特色,設計系列化的文創產品。比如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家居用品、以鹽業文化為背景的養生保健品、以傳統工藝為特色的藝術品等。每個系列產品都應體現鮮明的如東特色,打造文化體驗空間。此外,還可結合如東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設計具有沉浸感的文化體驗空間。例如在古鹽場遺址附近建造集展示、體驗、銷售于一體的鹽文化主題園區,或在漁港打造集聚漁業文化、海鮮美食、休閑娛樂的綜合體驗區。
(三)跨界創新應用策略
跨界創新應用策略旨在打破傳統文化遺產與現代產業的界限,探索文化遺產在多領域的創新應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文化+科技
利用先進技術手段,為文化遺產賦予新的表現形式和互動方式。例如運用3D打印技術復制古建筑構件,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文化資產,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作融合傳統元素的新型藝術作品。這種跨界融合能夠提升文化遺產的展示效果,拓展其應用場景。
2.文化+旅游
將如東黃海文化遺產與現代旅游業深度融合,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比如設計基于海洋文化的主題酒店,打造融合鹽業文化的康養度假村或開發以傳統工藝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項目。這種跨界融合,能夠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吸引力。
3.文化+教育
將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教育領域,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產品和課程,比如設計基于如東歷史文化的兒童繪本、開發傳統工藝線上學習平臺或創作以地方文化為背景的教育游戲。這種跨界應用有助于文化遺產的傳承和青少年文化素養的提升。
如東黃海文化遺產是地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承載了深厚的歷史記憶。當前,如東正在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發展的新路徑,通過文創設計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東黃海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既面臨挑戰,也蘊含機遇,需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基金項目
2023年江蘇省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培育計劃項目“黃海之畔—如東黃海文化遺產調研與文創設計研究”(項目編號:G-2023-0769)。
作者簡介
陳浩,男,江蘇南通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喬晨宇,歐陽瑰麗.黃河文化遺產元素在文創設計中的策略探析[J].中國包裝,2023(8):104-106.
[2]李敏.淺議黃河非遺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明日風尚,2021(1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