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皇城相府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為了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插畫設計,首先,對皇城相府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包括禮制思想和外儒內道等方面。其次,探討了在皇城相府插畫設計中常用的傳統元素,包括御書樓、石牌樓、藏兵洞、河山樓和傳統文字元素等。最后,通過分析皇城相府插畫設計的不足,以《禮遇相府》插畫和《錦繡河山》插畫為例,提出插畫設計方案構想,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以此實現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發展。
[關 鍵 詞]傳統文化;皇城相府;插畫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6-0033-03
文獻著錄格式:王諾圓.傳統文化視角下皇城相府元素在插畫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天工,2024(26):33-35.
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的皇城相府(亦稱午亭山村),總面積達3.6萬平方米,是清代顯赫一時的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廷敬的宅邸。這不僅是一處建筑群落,更是承載著豐富傳統文化與歷史信息的實體,它反映了明清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將皇城相府的元素應用于插畫設計中,是要在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文化遺產之間搭建一座橋梁。當今市場上皇城相府插畫設計過于注重形式和風格,而忽略了內容的表現。本文旨在通過對皇城相府建筑特色的分析,提取其文化精粹,運用中國風的設計元素和風格,將主要人物和建筑轉化為兼具現代審美與傳統風韻的視覺符號,通過插畫的形式促進皇城相府文化內涵的進一步傳播。
一、皇城相府的文化內涵分析
(一)禮制思想
皇城相府作為清代吏部尚書陳廷敬的故居,在建筑設計和布局上蘊含了深厚的禮制思想。這種禮制源于儒家文化,注重等級秩序與宗族倫理,體現在每一處建筑的規劃與構造中。陳廷敬本人是康熙時期的文化巨擘和政治家,其家庭教育和個人修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家宅——皇城相府的建設上。首先,整個相府的空間布局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則,從主要建筑的位置到次要建筑的分布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如主廳前設有廣闊的庭院,顯示出主人的社會地位;而女性活動區域則較為隱蔽,表現出傳統儒家文化中男女有別的觀念。內部裝飾和家具擺放也體現出等級差異,例如正廳中掛有匾額、書畫,以及精致的雕工裝飾,旨在彰顯主人的文化修養和社會身份。此外,皇城相府中的禮制思想也體現在各種儀式活動中,比如家族祭祀與宴會,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禮儀順序和規則進行,每個參與者的位置和行為都有明確的規定,反映了皇城相府內部生活的規范性和秩序感[1]。
(二)外儒內道
“外儒內道”是描述中國古代士大夫文化特色的典型表述,是指在處理世俗事務時遵循儒家教義,在私人修身養性上則更傾向于道家的生活哲學。在皇城相府的建筑文化中,“外儒內道”的思想同樣得到了體現。對于“外儒”的部分,皇城相府在建筑風格和裝飾藝術上無疑展示了儒家的禮制風范和文雅氣質。府邸的主體建筑嚴謹對稱,講究等級,體現了儒家注重社會秩序和等級差異的觀念。至于“內道”,則可從府邸的內部結構與私人空間的安排中窺見,皇城相府的內部設計通常較為簡約,這正體現了道家倡導的自然無為和內心平靜的生活態度。
二、皇城相府插畫設計中的傳統元素
(一)御書樓
御書樓作為皇城相府內的文化象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據資料顯示,御書樓是由陳廷敬三子陳壯履所建,位置在“中道莊”的西門外。樓內保留的康熙御匾“午亭山村”以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無疑是文人雅士情感表達和藝術才華的體現[2]。御書樓不僅僅是傳達皇恩浩蕩的標志,更是文化傳承和家族榮耀的象征。其內部結構和裝飾反映了當時的建筑風格和審美趣味,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寧靜而高雅的藝術氛圍。
(二)石牌樓
石牌樓作為古代建筑中的門楣形式,是皇城相府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陳氏家族的主要標志。根據參考資料,它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采用了四柱三樓的建筑形式,樓柱兩側裝飾有夾桿石,下枋之上刻有生動的二龍戲珠圖案,展現出非凡的工藝技術。石牌樓的每個部分,從花枋到定枋,均飾有精美的圖案,高浮雕的技藝彰顯出建筑師的高超造詣。定枋上方的仿木構斗棋屋檐和雕塑吻獸等細節設計,突顯出牌樓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整座牌樓顯得更加雄偉、莊重。此外,牌樓上安置的牌匾和字牌,不僅記錄了家族的榮耀,也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先祖的紀念[3]。脊剎上的麒麟裝飾,代表了吉祥和尊貴,突出主人的社會地位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藏兵洞
在戰亂時期,藏兵洞不僅用來駐藏家丁或垛夫,也是城堡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資料所述,藏兵洞共有五層125間,其復雜的結構設計使得相互之間既有連接又有隔離,形成錯綜復雜的地下網絡,此種設計使得城內守衛能夠迅速而隱秘地移動到任何需要防御的位置,同時層與層之間通過暗道相通,確保了兵力的快速調度。最高層的藏兵洞甚至建在城墻內部,并設有炮眼,不僅可以直接使用火器對敵進行射擊,還能有效觀察外敵動向。藏兵洞的設計極具戰術意義。由于各個洞間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間相連,城內守軍可以據此設置伏兵或進行靈活機動,以此迷惑和牽制敵人[4]。
(四)河山樓
河山樓作為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不僅是城堡的象征,也是防御體系的核心。這座樓平面呈長方形,長度15米、寬度10米、高度23米,共七層,包括地下一層。從外觀上看,河山樓的外墻整齊劃一,但內部結構卻是逐層遞減,既美觀又降低了被攻陷的可能性。樓外南向的拱門是唯一的入口,雙重門設計及石門的使用都體現了極高的防火意識。另外,河山樓在功能上亦表現出多重用途。樓層間構筑棚板,用于儲藏物資和安置人員,體現了防備萬全的態度。從三層以上開始才設有窗戶,此種設計不僅減少了外部威脅,同時保持了內部的采光需求。樓頂的垛口和堞樓設計,使得守軍能夠有效瞭望并應對敵情。最后,樓內儲備的糧食能夠應對長期圍困,確保城堡中的人自給自足,這在當時無疑是戰略布局中的關鍵一環。
(五)傳統文字元素
傳統文字通常采用漢字書法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在皇城相府等古代建筑的門額、匾額和橫梁上,經常可以看到精美的書法作品,它們不僅展示了書寫者的藝術修養,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例如,匾額上常刻有“陳氏宗祠”“五世承恩(石牌樓左側)”等文字。還有楹聯、對聯,楹聯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的文字不僅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更蘊含一定的哲理或寓意。仔細觀賞這些楹聯,可以發現每一句話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道德哲思,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態度。此外,書房、御書樓等地方的裝飾也離不開傳統文字元素。在書架擺放的古籍、卷軸上,經常可以看到古代名家的詩詞歌賦和篆刻印章,為空間增添了文化氣息,這種視覺與精神的雙重享受,使得傳統文字元素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三、傳統文化視角下皇城相府元素在插畫設計中的應用
(一)皇城相府插畫設計存在的問題
1.創新性
創新性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當今市場上皇城相府的插畫設計僅僅是將建筑圖形簡單地轉化為圖像,缺乏獨特的創意和想象力,形式上以扁平風格和中國風為主,顯得單調乏味,無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插畫設計應該具有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可以從超現實風格、2.5D風格中尋找新的設計構思。
2.文化內涵不足
皇城相府的插畫設計對歷史文化的挖掘不足,缺乏感染力和情感共鳴。這就需要不斷挖掘內在的文化潛力,以其深厚的禮制、儒道文化為依托,結合地域文化,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滿足人們的需求。可以將插畫應用于文創設計、包裝設計中,向社會宣傳其文化內涵,讓大家了解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典故。
3.缺少故事性
當今市場上的皇城相府插畫設計只是單純選擇建筑圖形進行表達,連人物都很少出現,缺乏故事性,可以通過故事情節去傳達個人想法,對其進行一系列的圖像化表達。
(二)皇城相府元素在插畫設計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1.《禮遇相府》插畫
《禮遇相府》插畫是對皇城相府官宅建筑主題圖形進行的插畫設計,是對皇城相府建筑進行外形提取和周邊元素提煉后進行的設計應用[5]。
構圖設計是整個畫面的關鍵,一幅作品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構圖,色彩再艷麗,也會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禮遇相府》插畫主要以中心對稱和均衡構圖表現出平穩寧和的意境,完美映襯出皇城相府建筑群的莊嚴之感。中心對稱構圖是一種常用的設計手法,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平衡感,同時給觀者一種舒適的感覺,均衡構圖同樣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穩定和平衡。中國傳統的古建筑通常是對稱圖形,皇城相府亦是如此。《禮遇相府》插畫對建筑外形進行了元素提取,并在保留原建筑的對稱性的基礎上,將提取的主體建筑外形以及周邊元素進行整合,在構圖中始終注意畫面的層次關系,建筑中線條的疏密關系,以及圍繞在建筑周邊的元素所形成的前后對比關系,通過對整幅畫面的整合實現主次的平衡,讓畫面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色彩運用上,皇城相府本身沒有豐富的色彩,要想展現出古建筑群獨具特色的東方韻味,就要結合中國傳統色彩。插畫色彩與中國傳統色彩相融合,主題色以小麥色、赤色、紫色、銅綠色為主色調,體現建筑物的沉穩,具有歷史積淀的滄桑之感。其中使用純度高的色彩對比是應用最廣泛的色彩搭配方式,使得畫面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還使畫面協調統一,豐富人們的視覺體驗。整個畫面遵循統一與變化的原則,通過對比和調和色彩增強畫面的韻律感。中國傳統色彩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對皇城相府的文化進行分析,增強了皇城相府的色彩底蘊。
2.《錦繡河山》插畫
《錦繡河山》插畫是以皇城相府河山樓為主要元素,將工筆描摹的國風寫意畫融入其中,將河山樓、午亭山村細膩繪制成畫面,不僅蘊含深厚、悠久的歷史底蘊,也突出了錦繡河山之主題。插畫中以松鶴為設計元素,“蒼松萬古青永駐,云鶴千年壽無疆”,這是乾隆皇帝題于皇城相府中的楹聯,青松佇立,仙鶴縹緲,賦予其淡泊清雅的姿態。由下往上,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寓意步步高升;由上往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寓意平步青云。
在色彩應用上,緊扣中國古典色彩的審美取向,選用淡雅內斂而又豐富多變的色系。靈活運用冷暖、濃淡的對比和過渡,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襯,以體現中國畫的意境和節奏感。如天空用漸變的藍色來表現變化,山石用墨色的深淺來表現質感,而亭臺樓閣則用較為鮮明的色彩來突出其建筑特色。
在藝術風格上,借鑒了傳統國畫的筆墨技巧和意境表達,同時融入現代設計的元素,如簡約的線條、大膽的構圖等,使作品既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的要求。例如,在處理畫面的細節時,可以用現代設計手法來減少不必要的部分,使畫面整潔、新穎。
(三)皇城相府插畫設計方案構想
插畫的整體結構應當宏大而和諧,同時細致展示了皇城相府的禮儀與繁榮景象。在主視覺區域的設定中陳廷敬坐于主位,表情莊重而威嚴。這一區域作為畫面的焦點,應當充滿力量感和尊貴的氣息。周圍排列著各種不同身份的人物,他們的姿態、表情和服飾應各有差異,體現出各自的身份,人物的排列應遵循古代的等級制度,形成由內而外漸次展開的序列。
插畫背景應是精細刻畫的皇城相府建筑,包括屋檐、柱子、梁架等,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精美與復雜。建筑的比例和視角應與人物相匹配,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在插畫的邊緣和空白處添加裝飾性細節,如書房中的文房四寶、石鼓文等文化符號。例如,在畫面的角落刻畫瓷器上精美的花紋,在官員服飾上細致地勾勒紋飾。通過這些細節的豐富,插畫作品能夠展示出皇城相府的繁復和精美,同時也能夠讓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官府文化的精細和深邃。
這些元素既豐富了畫面,也傳達出相府文化的深度和歷史的沉淀。整體色彩應當結合傳統美學,使用赭石紅、靛藍、金色等,以營造出莊重、華麗的氛圍。在光影處理上,通過對比和層次分明的光影效果,突出主要人物和建筑,同時創造出時間的流轉感和空間的深遠感。基于獲得的信息,繪制出精確的建筑輪廓和結構,同時精心挑選與那個時代相匹配的人物服飾和生活物件,使得作品具有極強的歷史真實性。另外,可以結合書法藝術,在畫面上添加富有詩意的題跋或對聯,不僅可以作為畫面的補充,還能提升整幅作品的文化內涵。
四、結束語
通過對皇城相府元素在插畫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得以見證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設計領域煥發新生。本文深挖了皇城相府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元素,并巧妙地將它們融入插畫藝術中,使得古老的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形式產生了新的交流與碰撞。皇城相府的建筑美學和文化內涵在插畫中得到了全新的解讀和呈現,從而展現了文化遺產的活力和適應性。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應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與復制,而應深入到理念和情感的交融。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張鈺琛.中國傳統農歷節氣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以“季變知時易”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牡丹,2023(22):120-122.
[2]李渭樂,叢紅艷.關中社火習俗文化在插畫設計中的視覺表現[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3,52(11):195-197.
[3]陸春連,周偉豪.非遺傳承視角下粵劇人物造型在數字插畫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研究[J].上海包裝,2023(11):150-153.
[4]唐青云,劉冰,任測潔.花朝節文化長卷插畫設計研究[J].藝術教育,2023(11):239-242.
[5]吉莉.基于山西皇城相府官宅建筑的文創設計研究:以《禮遇相府》系列作品為例[D].太原:山西大學,2022.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