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國地方民系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半山客是其中一個獨特的存在,它處于客家遷移和中國民系融合交流的前沿。民俗文化體驗館將體現地方民系在不同文化碰撞下產生和傳承的民俗文化,以挖掘、整理、再現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為核心,通過對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將閑置的老屋盤活。以潮客建筑作為切入點,將鄉村農業和民俗等元素融入設計中。傳統文物博物館主題在“物”上,而民俗文化體驗展館主題在“體驗”和“文化”上。希望通過民俗文化體驗館可以看到一個村莊的發展、民系的變遷乃至一個地區的繁榮。
[關 鍵 詞]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民系;交流融合;體驗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6-0036-03
文獻著錄格式:謝飛,江麗霞,黃鎮協.半山客民俗文化體驗館設計[J].天工,2024(26):36-38.
基金項目:廣州理工學院2022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客家鄉印·美麗鄉村建設研究——以廣東客家鄉村為例”(S202212668031X)。
一、項目概況
(一)總體概況
1.背景概況
本項目位于潮州東南部的官塘鎮蘇二村,該村落始建于宋代,先輩自中原而來,經過福建到了饒平,而后定居于此。本設計對半山客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廣東有三大民系,在各個民系范圍接壤處總有一些文化飛地,當然也包括一些處于潮汕人、廣府人包圍下的客家聚集點,在影響力同等強度的潮汕、廣府文化包圍之下,這些飛地會逐漸被同化變小,有些可能會消失。本設計的實施有助于保護利用潮汕地區的鄉村老建筑以及學界研究“半山客”文化區。
2.老屋現狀
半山客的民居建筑是呈現出潮客交融特色的。潮客兩個民系都極為重視宗族關系,該村祠堂門前題有“河南啟祖源流長,蘇寨開宗派澤長”的對聯,瓦房多為“四點金”和“駟馬拖車”形式,本案設計擬改造對象為“四點金”。老屋(見圖1)建于20世紀,現存的建筑部分外墻風化嚴重,部分瀕危坍塌,已嚴重影響使用,或存在安全隱患。在進行實地走訪時,本案也對村民的意愿進行了收集調查,大部分村民支持對老厝環境進行改善和提升。
(二)選址分析
1.地理區域
該村落始建于宋末,距鎮政府約3公里,駕車至潮州市區大約需要30分鐘,緊鄰韓江支流北溪,山川秀美,文風鼎盛。同時,該村落保留著數量眾多的傳統民居,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村里以農業為主,有數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有番石榴、陽桃、冬棗等,該村落占據較好的地理位置,處于潮州古城旅游輻射圈以內。
2.地方文化
潮汕半山客人的生活習俗和其他地方一樣,既沿襲舊習俗,也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變化。古代居民多雜姓聚居,明末以后,多數村寨逐步演變為單姓聚居。房屋形式有石砌屋、灰屋、圍龍屋等,之后受潮汕文化影響,該村落瓦房多為“四點金”和“駟馬拖車”形式。飲食文化與傳統客家大同小異,包括釀豆腐、腌咸菜、腌蘿卜等。傳統客俗喜肥嫩、咸香,受潮汕文化影響,逐步轉向清淡、新鮮。
二、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的特點
(一)客家文化
1.民俗文化
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孕育于贛江,形成于汀江,成熟于梅江并走向海內外。習俗大致上分為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數百年來客家人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核心在于團結和奮進。潮州客家人則有獨特的新春民俗——曬花柱,蕩情秋,寓意大吉大利、六六大順;客家舞火龍,程序繁復,節奏如歌,群體合作展現了客家人團結協作、精神高昂、生機勃勃的精神風貌。這些精神風貌在客家文化中都有突出的表現。
2.建筑文化
客家建筑的一大特點是“合圍”。客家的建筑形式有圍屋、土樓、排屋等,客家人深受儒家大族共同生活的影響,部分客家院子承襲宋制庭院風格。客家的夯土版筑技術是先人花費畢生心血積累下來的結晶。合圍建筑,一方面可以進行防御,另一方面可以凝聚人心。就客家建筑而言,無論是方樓、圓樓還是半月形圍樓,都是同一民系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發展與演變。
(二)潮汕文化
1.民俗文化
潮汕的民俗文化極具地域特色,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含潮語“講古”、潮州木雕、潮繡、大鑼鼓等。潮劇、潮汕音樂等根植于民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英歌舞表演,深受大眾喜歡;潮汕善于對外來文化進行改良。比如著名的潮汕牛肉丸,起源于清末到民國初期客家小販所賣的牛肉丸,后來潮汕人選取優質原材料進行改良,味道更佳,終成一道地域名菜。潮汕的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具有極強的開拓精神,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文化。
2.建筑文化
典型的潮汕古民居是四點金、下山虎等四合院,形式稍微復雜、龐大的則有駟馬拖車,本案的改造設計戶型為四點金。在饒平中南部,有部分講潮汕方言的地區,在這里也有圓形圍樓,其與饒平北部客家的圓土樓相差不大。其形制基本與客家地區一樣,同樣也會在寨門上方放置石匾刻“某某樓”之名。潮州民居非常注重裝飾,建筑外立面的重點是屋檐,多有灰塑和精美木雕,建筑內部追求豪華、典雅,為了達到效果甚至不計成本。這些使得潮汕不少的民居建筑外觀十分富麗,建筑內部金碧輝煌。
(三)潮客文化的融合和應用
1.潮客文化的融合
清代以來,由于經濟活動很多客家人進入潮州,同時清朝初期實行嚴厲的“遷海”政策,沿海地區的民眾被迫內遷。雙方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崇文重教,在潮州城區仍保有海陽縣儒學宮、大夫第等建筑。建筑形式多為合圍式。以潮州城為中心,潮客交流曾是韓江流域引人注目的經濟、文化現象。
2.潮客文化的應用
本設計為潮汕半山客民俗文化體驗館,首先要明確半山客既是客家人也是潮汕人。對于傳統地域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雙方都重視家族文化,本案設計延續場所歷史和文脈,同時構造新的體驗場所,游客可以通過項目設施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如遷徙歷史、客家剪紙、潮州木雕等,也能親手制作客家腌面及潮汕粿條,建筑外立面本身也有特色,例如,包含龍鳳、仙人的嵌瓷以及包含灰塑的鑊耳端山墻。通過了解這些信息來感受雙方文化的差異和共同點。
三、體驗館空間設計
(一)設計原則
本設計是一個尊重現狀并希望改善老建筑狀況的改造設計,該村落的老建筑存量大,保存情況各有差異。著名的建筑理論家揚蓋爾在《人性化城市中》中提到,“我們塑造了環境,環境將重新塑造我們”。本設計通過對老建筑的外立面進行修整,重新組織房屋的脈絡,將閑置的老建筑盤活,尊重在地文化。以潮客文化作為切入點,將鄉村聚落、民俗文化等農業體驗融入設計當中,老屋的部分存在坍塌損毀,但主體建筑依然可以使用。
本設計將重視生態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外立面盡量保持原有風貌,尊重鄉村原始的自然生態,合理設計使用場所,帶動村落多元發展,針對建筑本身窗戶數量少、采光弱的問題,在不損傷建筑承重結構的情況下合理擴大窗口,增加室內采光。本設計注重原有結構和現代新元素的結合,要讓參觀者在游覽中獲得良好的視覺、聽覺、互動等體驗,提高游客的積極性和興趣,改善民俗體驗館的口碑,推動在地優秀文化的傳播。地方民俗文化體驗館設計應避免與地方博物館雷同,要以挖掘、整理、再現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為核心。
(二)設計風格

本設計為新中式風格,作為改造項目,植根于傳統地域文化,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要滿足群眾對傳統地域文化精神的追求,加強游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式風格軟裝修要求家具布置古樸、雅致,與潮汕建筑的內部裝修華麗典雅相契合,同時本設計對房屋中間的天井進行改造,增加了三維的空間內容,減少了疏離感。
客家最出名的建筑是圓形土樓,但是受生存和地理環境影響,也有許多方形圍屋。從圍屋和土樓的形狀分布不難看出,在萌芽期圍屋是不規則的形狀,在發展期由圓樓逐漸向方樓演變,在后期圓樓、方樓都有出現。考慮到地理位置和歷史環境,本設計大量使用了方形元素,少量使用圓形元素,用老物件承載歷史,用圖片記錄村莊和民系的發展,用實景留住人們對村莊的記憶。注重展現村莊特色,游客可以在這里充分體驗潮客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平面布局
本設計重新規劃了老厝布局,使體驗游玩更加順暢。本設計植根于傳統的地域文化,通過敘述半山客的發展故事,由遠到近地再現部分空間場景(見圖2)。食茶是客家待客的基本禮節,在路上相遇總會“轉屋夸來食茶”,結合空間序列,游客可以融入精致的主題場景,獲得良好的身心體驗。作為民俗體驗館,最關鍵的是根據所表達的民俗主題選取最具民俗特色的物品和呈現方式,讓觀眾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民俗特色。在主題活動區域,可以親自制作客家剪紙,親自體驗潮州木雕等傳統手工藝(見圖3)。本設計考慮到英歌舞、游街等部分傳統習俗表演,需要在開闊的空間進行,對房屋前的小廣場(見圖4)進行了平整保留,為游客體驗傳統地方習俗提供了條件。
(四)空間設計
1.設計思路
本設計注重地域性和農村人文品位的提升。在歷史文化古村的更新中,我們堅持與鄉村肌理和諧共生,兼顧經濟效益,維護傳統文脈的連續性。圍繞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進行設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與村落文化。例如,在前廳和堂屋展現邱氏堂號和“河南堂”、鳳凰單樅茶、規劃潮汕鐵路的中山先生和興建潮汕鐵路的張煜南先生,以及半山客地區近代輕工業的發展。體驗不只是游客參與到環境中,或者游客跟游客之間的互動,而是需要游客全身心地參與到整個游玩過程中,是有情感投入的,這樣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
2.設計手法
本設計秉承保護與再生并重的理念,對建筑外立面進行輕改造,精心保留老屋與村落的歷史紐帶,同時大膽運用從老建筑拆解下來的青磚、木材、老舊農具,保持其原有韻味。在景觀方面,融合老舊材料和自然草木,營造濃厚的鄉土自然氛圍。
我們致力于將傳統結構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全方位的體驗館。在此,視覺、聽覺與互動體驗交織融合,激發了游客的參與熱情和探索興趣,促進了民俗體驗館口碑的傳播。在弘揚潮客文化的同時,也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四、設計總結
筆者曾前往村莊實地考察,驚嘆于新建筑的華麗,也惋惜老建筑的凋零,村落中的大部分老建筑都保持原有風貌和格局,不少已經閑置,存在坍塌的安全隱患。村落的潮客文化獨具特色,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因此,應深入了解民系融合,并因地制宜地將老厝改造為體驗館,再結合村落的特色,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促進老厝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陳飛龍.民俗陳列表達方式探究:以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主題陳列《客家人》為例[J].客家文博,2023(2):53-56.
[2]汪曉東,鐘雪.贛閩粵客家防御性民居建筑源流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5):70-73.
[3]陳春聲.媽祖信仰與明清韓江流域社會變遷:以地方志的研究為中心[J].潮學研究,2022(1):1-28,251-252.
[4]余源鵬.一江潮客情:潮汕與客家歷史文化訪思錄[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2.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