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農機作業已成為水稻栽培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生產實踐中,應注意強化肥料管理,促進作物增產。在實施肥料調控行動時,要將稻田的生長環境與氣候特點結合起來,經過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使稻田的綜合效益得到提高。
1確定水稻施肥量與施肥期
1.1確定施肥量
根據水稻對肥料的需求和土壤的供應能力來決定肥料的施用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每100 kg稻谷需要的氮為1.6~2.5 kg,磷0.8~1.2 kg,鉀2.1~3.0 kg,氮磷鉀的需肥比率約為2∶1∶3,生產上應按定產目標進行科學分配。做好測土作業,依據土壤的供應能力來決定施肥量,通常情況下,地力愈強,供應愈多;相應需要降低肥料的用量。不同區域的土壤供應養分水平差異較大,有些地區存在缺氮、缺磷、缺鉀等問題,因此,在確定肥料施用量時,應結合土壤測試資料,科學調配;氮,磷,鉀協調配合。在大部分稻區,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在30%~60%,磷肥10%~25%,鉀肥40%~70%。
1.2確定施肥期
在水稻全生育期內,可以將其劃分為苗期、分蘗期、穗期和結實期4個時期。在各個生育期內,對其進行的施肥也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可以將其劃分為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4個時期。
基肥:在準備好的土壤上,以有機肥為主要成分,配合少量的復合肥料,其基本功能是保證秧苗生長和分蘗階段對營養的需要;從而實現秧苗健壯,提高分蘗能力。基肥具有長效、營養平衡、有機質豐富和微生物豐富等特點,能有效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通常要結合追肥,施肥量約為全肥量的1/2,施肥期可在耕翻前一次性完成。
分蘗肥:以早施為宜,其主要功能是促分蘗,多發根,對提高有效穗率有顯著效果;施藥時期通常為移植后2個星期進行。分蘗肥可以分為2個階段,一是在轉綠后,每公頃追施105~120 kg的尿素或高氮復合肥,配合硫酸鈣和硫酸鋅,以促進蘗生長。二是在分蘗盛期,每公頃追施尿素或其它高氮肥105~120 kg,以確保整個田塊的長勢和保蘗成穗[1]。
穗肥:穗肥施入期為插秧后6~7周,其具有促花、保持花肥功能,促花可加速穎花的分化,提高穗、粒的利用率;在保持花朵的同時,還能抑制穗部的退化,提高莖鞘貯量。為了保證生育期間充足營養物質供應,提高小穗數目,避免小穗的退化,每公頃追施120~180 kg或高氮復合肥料150~225 kg;促進稻穗大,增加籽粒重量,并起到養根,強葉,強稈,抗倒功效。對密度偏低的田塊,應在穗分化期適當增加施肥量。
粒肥:粒肥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結實期,此時營養豐富,能夠高效增強光合作用,延伸葉機能,增加種子的干物質含量;增加水稻的千粒重,減少秕粒和空粒,對增產尤其是在苗弱的水稻上有顯著作用。粒肥對穗型大、結實時間長的水稻品種具有更顯著的增產作用。
2水稻施肥技術
2.1前促施肥技術
合理選用適當的肥料施用方法,才能充分利用肥料效應,達到提早、增加產量的目標。采用前促肥和全面的測土調肥工藝,在栽培初期加大對肥料的施用力度,保證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較豐富;為作物的正常生長創造條件。在栽培過程中,應結合實際生長情況、降雨、光照等因素,適時增施肥料,保證水稻生長所需的營養。與常規的施肥方法相比,前促施肥能促進肥料的使用,有效改良地力,并能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保證稻田的生產效率和穩定性[2]。
2.2前穩、中促、后保施肥技術
在生產實踐中,應采用前穩、中促和后保肥3種方法,保證作物的營養供應。在強化肥料調控的基礎上,將不同時期的稻田有機結合起來,為稻田的正常生長供應足夠的營養,可以很好地防止土壤板結等問題;增加可持續使用的土地。在生產實踐中,早期階段,應結合具體的生產情況,強化對氮肥的施用。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減少施氮量和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進行秧苗選種的方法。在水稻生長發育期,應加大肥料用量,保證其正常生長所需的營養,以達到提高單產的目的。通過提高氮素的使用,可以讓水稻的生產效率更高,更平穩。在生育末期,應適當提高顆粒肥料的用量,延緩穗、花的衰退,增強充實度;從而達到提高稻米單產與品質的目的。因此,在栽培過程的各個時期,應強化秧苗的穩固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水稻在生育末期各方面的充實,最終實現高產。
2.3前促、中控、后補施肥技術
前促、中控、后補肥是前、后3種施肥的方式,其最大的差異是前、后中間施肥。在具體的施肥操作中,應針對水稻生長的不同時期,對所需的各種肥料進行適當的補充,以保證稻株的正常生長發育。在實施施肥工作時,前期應增加肥料用量,以保證秧苗的生長發育;通過對施氮量的調控,可防止稻稈過量增長,保證正常生產。而在生育末期,則需要適當的補充氮素,以保證水稻的充實度,提高其產量[3]。
3施肥控制技術要點
3.1控制技巧,保障充足養分
在進行肥料調控工作時,應注意把握好肥料的使用方法,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因此,在種植時期,應將氣象、溫度等因素綜合起來,以提高產量;根據水稻對營養元素的需要,把握施肥技術。在外部氣溫偏冷時,營養物質的釋放速率也比較緩慢,追施過多,則無法滿足其正常的營養需求;同時,還會影響到水稻的生長發育。因此,在此期間應加大肥料投入,以保證其早長、早開花、高生長。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應根據各生育階段對化肥的需要,適時增施化肥,以達到增產目的。但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施氮,從穗分化至抽穗這一時期,全方位強化肥料調控,為穗型的分化與生長發育提供足夠的營養。而在施肥方面,要進行技術上的革新,針對地力好、基肥充足的地塊盡量少施甚至不施化肥。根據各種氣候條件,確定合理的施用時期,可使其具有較強的抗倒性;全方位提高水稻單產。在實際生產實踐中,應根據不同的稻株類型,選擇合適的施肥方式,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減少土壤侵蝕。
3.2把握時間,輕面施重深施
在水稻栽培生產實踐中,應強化對肥料施用時機的調控,以切實提高總體產量。結果表明,增施顆粒肥料可以使水稻的葉機能得到延伸,增強光合作用,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但在施用化肥時,應根據水稻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施用次數及每次施粒肥的數量。通過根外追施,增強稻株的生命力,適時地給水稻提供營養,增強葉片對營養的吸收,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根據強化對稻田的肥料管理,可以很好地解決稻田肥料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通過采取更加有目的的方法,輕面施重深施,為農機作業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因此,在水稻生產中,應將肥料控制技術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重視,并將其與水稻品種、生產工藝中的土壤狀況等有關因子結合起來,進行合理種植方法的選取;在保證養分均衡的前提下,能有效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提高稻米的質量,從而提高作物的生產效率[4]。
3.3合理配方,提升產量
在生產過程中,要實現對水稻生產的有效提高,保證相關的生產活動能按預定目的進行,就必須實現科學的配方施肥;保證養分的均衡。在施用肥料調控技術時,要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氮、磷、鉀肥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使其達到平衡。在實踐中,也要強化有機肥與無機肥的組合施用,確保全過程有效、平穩地進行,并能為水稻的生長供應足夠的營養;利用各種營養成分的獨特作用,達到高效增產的目的。而通過強化肥料比例的調控,可以使土壤生態得到更好的改善,為水稻的根部生長提供足夠的營養。在使用碳銨肥料時,要兼顧實際生產需求以及對全生育期所造成的沖擊,采取適當的施肥方法,并在播種時進行翻松;可有效防止因肥料過多造成的燒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土壤對化肥的利用率,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
4水稻施肥注意事項
4.1把控氮肥施用
氮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適當的施用氮肥可以促進水稻的生長發育,但過量的氮肥則會造成植株的徒長;無效分蘗增加、貪綠、受大風影響容易倒,并且還會加重病蟲害;因此,在水稻生育期應適量施氮;施肥時應視苗而定,僅針對長勢差的第二類和第三類苗適當補充少量氮磷鉀。
4.2增施磷鉀肥,綜合多元肥
磷、鉀是水稻生長中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加水稻的生命力,加快物質的運輸和光合作用,并可以增加植株的功能期時間;為增加籽粒的飽滿度,可將磷肥與底肥結合起來,而在抽穗開花和灌漿期則分別施鉀。此外,還要增加多種肥料,水稻生長過程中除了氮、磷、鉀等基本元素以外,還必須添加鋅、錳、硼等微量元素,它們可以促進植株的生長,延長葉片的功能,促進種子萌發,提高結實率等,而微量元素的使用通常也是以噴灑為主。
4.3施足有機肥
有機肥料,俗稱的糞肥,它是將某些農作物的秸稈和牲畜的排泄物混合在一起,經發酵后,其肥料中包含了各種營養物質。除氮、磷、鉀之外,還有鈉、錳和硫;以及多種微量營養成分,是一種較為綜合的化肥,其中有機肥由于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其作用持續時間更久;因此,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功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化肥。此外,施用有機肥還可增強土壤滲透性,保持水分和蓄水能力,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長。
5結束語
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必須要對肥料用量進行合理的控制,在制定肥料用量的時候,要綜合考量稻田的土壤狀況和水稻的生育時期,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肥料用量。同時,還要注重肥料的使用和管理,保證水稻的高質量生產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月萍.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需肥特點及施肥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12):21-22.
[2]陳紹榮,邵建華,張明澤,等.水稻綠色栽培減施增效施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肥料與健康,2022,49(3):11-14.
[3]衣政偉,胡中澤,徐頌偉,等.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輕簡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22,52(2):50-52.:
[4]趙榮華.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施肥原則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0):159-160.
(福建省建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張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