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將蝦的養殖與稻田的種植結合起來,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技術。對水稻生長時間較長的地區,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稻米的質量,并且可以提高地區的經濟收入,其中對種植中梗、中秈水稻最有利。在稻蝦共生生態養殖中,能夠充分利用地區的環境進行小龍蝦的養殖,為小龍蝦的生長提供優質的環境條件,提高小龍蝦的養殖質量。發展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不僅需要農戶的積極行動,還需要政府的宣傳與支持,為該技術的實施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及相應的資金扶持,促進水稻種植地區的經濟發展。
1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模式的作用機理
稻蝦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是將稻田的種植與小龍蝦的養殖進行結合,在稻田種植時利用稻田內的水養殖小龍蝦,達到水稻質量產量提高及養殖優質小龍蝦的目的,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的優點主要有以下2點:第一,小龍蝦可以以稻田中含有的天然生物物質和有機質為食,能夠保證小龍蝦的正常生長,由此可以減少小龍蝦的喂養成本,同時可以提高小龍蝦的品質;第二,通過在稻田內養殖小龍蝦可以減少害蟲的危害,并且能夠減少雜草的存在,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實現綠色環保的水稻種植,不僅如此小龍蝦還可以松動稻田內的土壤,提高水稻的生長質量,進而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收益。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具有操作簡單、風險小、成本低、見效快的特點,并且稻蝦共生生態種植技術提高了對稻田環境的利用率,實現“一田兩用、一水兩用”的生產模式,提高經濟收益,增加水稻產量。
2稻田基礎技術體系
2.1選取稻田
在種植水稻的農業生產地區選取稻田兩塊,每塊稻田的面積約為5 336 m2。對于稻田的選取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水質無污染,周圍沒有可以引起水質下降的污染源,并且在對水質進行檢測后要求各項指標必須符合無公害淡水養殖標準。對于稻田內的水量的要求是保證水量的充足,并且便于排水,在干旱季節時稻田不會長時間的處于干涸狀態,在雨量較多的時期不會出現雨水外溢的情況。并且被選中的稻田的土壤含有充足的營養,最好的選擇是黏性土。
2.2改造稻田
對稻田進行改造主要是增加相應的種養設施以達到實施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的要求。稻田改造包括加固田埂、進行排水管的鋪設、養蝦環溝開挖等。對于稻田要求為長方形,并且是東西走向,在稻田的四周進行養蝦環溝的開挖。20 010~33 350 m2為一個養殖單位[1]。
2.3挖溝筑埂
挖溝筑埂的目的是保證稻田內的水量充足,防止稻田里的水出現外溢的情況。對于稻田四周的田埂要求頂面寬2.5~3.0 m,并且需要高出田塊80~100 cm。沿著稻田的四周進行環溝的開挖,環溝的面積要保持在稻田的10%以內。環溝的上面寬度在350~500 cm,底部的寬度在50~100 cm,環溝的深度在100~150 cm,坡比在1∶2~1∶3。在與田面持平處的環溝外側必須建設一個寬度在50 cm左右的平臺,可以防止環溝外側土方坍塌。小田埂建設在距離環溝內測30 cm處,小田埂要求其高度在30~40 cm、上面的寬度為20 cm、下面的寬度為40 cm,小田埂可以防止在進行稻田耕種時渾水進入環溝。為了方便機械和人員在田間通行,在靠近耕道一側的環溝用水泥涵管建設一個3 m的通道[2]。
2.4建設防逃設施
建設防逃設施主要是通過調節稻田內的水量實現的。水量過少時進行水量的灌注,水量過多時進行水量的外排。在水田的兩端設置進水口和出水口。進水口處設置60~80目的尼龍袋和在出水口設置40目的過濾網,尼龍袋的作用是防止其他的魚類進入稻田,過濾網是為了防止蝦隨著水的流動流出稻田外。并且在田埂上用加厚的塑料薄膜建一個防逃網,使用金屬棍進行固定,網的高度要求在40 cm左右。進水口和出水口要處于不同的位置,進水口在田埂的頂部,出水口在田埂的中部,出水口要在環形護城河底部,高灌低排。并且可以在稻田間安裝監控設施加強田間管理。
2.5消毒處理
溝渠挖好以后,首先進行清溝消毒。在進行蝦苗投放前的20~30 d將溝渠中的水排凈進行曬田,并且在進行放養前的10~15 d每公頃用生石灰2 250 kg進行全面消毒[3]。
3進行水稻的種植與管理
3.1選種與栽種
根據地區環境的不同選取適合地區生長環境的、具有強抗病能力的、產量高的、能夠抵抗強風的水稻品種。對于水稻的種植可以采取機械插秧的方式,提高種植效率,多在晴天進行種植,每公頃種植105萬~150萬株水稻。
3.2應用肥料
在進行插秧前需要進行肥料的噴灑工作,主要噴灑的是實際含肥量為45%的復合肥,每公頃稻田的噴灑量為450 kg。在進行插秧后的7~10 d進行除草劑的噴灑,每公頃使用1袋益邊除草劑并且加入150 kg的尿素。使用時要保證稻田內具有5~10 cm的淺水層。
3.3防控蟲害
對于病蟲害的防控首先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所以在選擇治理蟲害的藥物時要選擇高效低毒的生物農藥,并且在使用農藥時要控制農藥的使用量。使用農藥前要減少稻田內的水量,降低稻田內的水位,讓蝦進入環形溝渠內。可以使用粉劑類藥物或者水劑類藥物,其最佳的使用時間分別是早晨帶露水時和晴天露水干后,藥物盡量噴灑在水稻的葉子上。稻蝦田多應用物理方式進行害蟲的防治工作,比如使用太陽殺蟲燈防治稻螟,還可以進行赤眼蜂的投放治理害蟲[4]。
3.4管理稻田內的水位
在進行水稻種植和管理期間不同的時期對于水位的要求不同。在進行水稻秧苗的移栽前應檢查稻田內的水位是否低于5 cm;對稻田進行施肥時要求是需要當天加水當天排水;水稻生長的后期將稻田內的水自然排干,并且在田面出現5~10 mm的裂縫之后再進行加水;在最后的生長階段,稻田需要保持干燥的環境;進行水稻收割的前10 d,需要使稻田內的水位下降至田面以下約35 cm處的環形溝。
4蝦的養殖技術
4.1投放蝦苗
首先在4月中旬之前向稻田內投放足量的小龍蝦苗,投放量為每公頃投放12萬~15萬尾,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將蝦苗放入環溝中。對于幼蝦的選擇要求具有相同的質量規格,健康狀態良好,沒有細菌污染。在進行蝦苗的放養前需使用3%的食鹽水浸泡消毒,要小心細致的投放蝦苗,避免對蝦苗造成損害。在8月中旬進行種蝦的補放,每公頃補放種蝦150 kg。
4.2水質要求
對于養殖小龍蝦的水質要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標準。根據小龍蝦生長的不同時期調節水質的肥度,中后期應適當降低水質的肥度。水的顏色最好是豆綠色或者茶褐色,其透明度最好是在30~40 cm,每升水的含氧量在5 mg,pH至在7.5~8.5。
4.3移植水草
水草可移植的時間可長達6個月,當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3月期間均可以進行水草的移植。移植中一般會選擇2~3個品種。水生植物有挺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其移植的地方也有所差別,一般種植在山脊內側水線以下約20 cm處是挺水型水生植物;一般種植在山脊內側,沿正常水線上下,并且延伸至環形護城溝中心的是漂浮型水生植物;而沉水型水生植物多種植在環溝兩側水面以下的斜坡或者底部,或者在農田的表面進行種植。
4.4投喂飼料
對小龍蝦進行投喂工作時要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及小龍蝦的生長時期進行科學合理的投喂。并且投喂小龍蝦時要遵守“四定四看”的投喂原則,“四定”是定時、定點、定量、定質,“四看”即看天氣、看水質、看殘餌、看吃食。當稻田內的水溫達到15℃以上后,并且處于水稻插秧之前的時期要對小龍蝦進行強化培育。在小龍蝦生長的前期,以稻田內的天然餌料為主,以人工飼料為輔。在5月之后小龍蝦進入快速的生長階段,要適當調節飼料的成分,并且可以適當增加投食量。當稻田的水溫低于12℃之后,可不再進行食料的投喂。
4.5蝦田的管理
首先,加強對稻蝦田的日常管理,密切觀察稻田內的水質的情況及小龍蝦的生長情況,對不同情況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其次,調節控制稻田內的水位高低,根據不同的環境溫度及小龍蝦生長所需要的條件改變水位的高度,以促進小龍蝦的生長發育。同時還要注意防止細菌、病毒、真菌等有害生物對小龍蝦造成危害。以及要防止其他可以對小龍蝦造成危害的動物損害小龍蝦,比如水老鼠、鴨子、蛇、鱔魚等敵害動物。
5水稻的收割和小龍蝦的捕撈
對于小龍蝦的捕撈主要是分析市場所需要的小龍蝦的規格及市場上小龍蝦的價格確定捕撈時間,第一批一般在5~6月,第二批一般在8~9月。對于小龍蝦主要是用地籠或者抄網等工具進行捕撈。水稻的收割時間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初。水稻的收割可采用機器收割或者是人工收割。
6結束語
綜上可知,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態環境,在種植水稻的同時,能夠進行小龍蝦的養殖,從而能夠達到經濟收入上的提高,并且稻蝦共生生態養殖技術是一種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因此應加強對該技術的宣傳,擴大對該技術的應用范圍,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閆虹瑾.“稻蝦共生”:繪就生態富民新畫卷[N].吉林日報, 2023-09-13 (006).
[2]劉星星,倪才英,劉鑫,等.稻蝦共生系統低鎘積累水稻品種選擇[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7(1):91-98.
[3]楊娟.稻蝦共生綠色生態種養模式及效益分析[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1):173-175.
[4]蔣靜,劉正富,郭水榮,等.稻蝦共生、連作生態高效模式試驗[J].科學養魚,2020(12):31-32.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圩豐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孫良庭,武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