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然而,病蟲害對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有效控制病蟲害,農藥使用成為了農民的主要手段。然而,農藥過度依賴和不當使用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如何在保障水稻生產的同時,實現農藥使用的安全和可持續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水稻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安全措施,包括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優化農藥使用結構、加強農藥監管和培訓等。這些措施將有助于實現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保障糧食安全,同時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
1農藥使用現狀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現狀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既反映了當前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需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農藥依賴性是顯著特征。由于農藥能夠快速有效控制病蟲害,在面對病蟲害威脅時,往往會選擇使用化學農藥作為首選手段。這種依賴性不僅導致農藥使用量持續上升,甚至可能導致病蟲害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影響防治效果。抗藥性加劇是農藥使用現狀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長期大量使用同一類農藥,使得一些病蟲害逐漸產生了抗藥性。這種情況迫使農民不得不頻繁更換農藥品種,增加了防治成本,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農藥帶來的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隱患不容忽視。不規范的農藥使用措施,如超量使用、不合理混合等,可能導致土壤和水體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此外,農藥殘留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風險,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影響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手段逐漸受到重視,這些方法通過利用天敵、性信息素誘捕等自然機制來控制病蟲害,既能有效減少農藥使用,又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政府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在推動病蟲害防治方式轉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政府政策鼓勵農民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同時提供技術培訓和資金扶持,以促進農民掌握新的防治技能和方法。這些政策有助于加速農藥減量行動,推動病蟲害防治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新型農藥的研發和推廣也是應對當前農藥使用現狀的重要途徑。科研人員正在致力于開發生物農藥、低毒農藥等新型產品,這些新型農藥在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同時,對環境的影響較小,有助于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可持續發展。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為病蟲害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使得病蟲害監測和預警更加精準,有助于農民實現精準用藥,減少農藥濫用和誤用。在追求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同時,必須兼顧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通過綜合施策,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可持續發展。政府、科研機構、農民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推動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2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2.1環境污染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農藥殘留是土壤污染的主要來源。長期大量使用農藥,尤其是那些不易降解的化學農藥,會在土壤中積累,導致土壤結構破壞,微生物活性下降,影響土壤肥力和生態平衡。這種污染是累積性的,一旦形成,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農藥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進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體,造成水體污染。這種污染不僅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例如,農藥中的有毒成分可能會通過飲用水源進入人體,引起各種健康問題。農藥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會釋放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和甲烷,這些氣體的排放加劇了全球變暖趨勢,對環境造成間接污染。農藥瓶、袋等包裝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會成為環境污染的源頭。這些廢棄物往往難以降解,會在環境中長時間存在,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
2.2食品安全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中,食品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農藥在殺滅病蟲害的同時,部分農藥殘留可能會附著在水稻植株上,尤其是在果實和籽粒上。若農藥使用不當,如使用高毒農藥、超標劑量或不遵守安全間隔期,都可能導致農藥殘留超過國家標準,對消費者健康構成直接威脅。農藥殘留不僅存在于原始農產品中,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例如,食用了含有農藥殘留的稻米,可能會對人體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損害,長期累積還可能增加患癌癥風險。在農藥長期高強度使用下,病蟲害可能會產生抗藥性,使得現有農藥效果減弱。為了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農民可能會使用更多或更強的農藥,這不僅加劇了環境污染,也可能導致農藥殘留問題更加嚴重。
2.3抗藥性問題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過程中,抗藥性問題已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挑戰,由于長期大量使用相同或相似作用機制的農藥,病蟲害種群中抗藥性基因得以快速傳播和積累,導致抗藥性菌株和害蟲的出現。這些抗藥性個體能夠在農藥壓力下存活并繁殖,使得原有的防治措施效果大幅下降。隨著病蟲害抗藥性的增強,農民需要使用更多的農藥,或者更換更昂貴的藥劑來達到控制效果,這無疑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對農民的經濟收入造成了負面影響。抗藥性問題還可能導致害蟲天敵減少,因為這些天敵也可能對農藥產生敏感反應。這不僅影響了害蟲的自然控制機制,還可能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連鎖反應,破壞生態平衡。
3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措施
3.1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
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措施,旨在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保持高效的病蟲害控制。引入或培養害蟲天敵,如瓢蟲、蜘蛛、寄生蜂等,以自然方式控制害蟲數量。利用害蟲性信息素吸引成蟲,通過設置誘捕器捕捉,減少繁殖。使用微生物源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綠僵菌等,它們可以感染并殺死害蟲。開發和利用具有殺蟲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如煙堿、除蟲菊素等。利用昆蟲生長調節劑(IGRs)等生物制劑干擾害蟲生長發育。使用黃色粘板誘殺飛虱等飛行害蟲。利用害蟲對特定波長光的趨性,設置黑光燈或其他誘殺設備。使用手動或機械除草機清除雜草,減少害蟲棲息地。使用塑料薄膜、遮陽網等覆蓋材料,物理隔絕害蟲。通過調整灌溉和通風,創造不利于害蟲生存的環境條件。建立病蟲害監測網絡,及時獲取田間病蟲害發生信息。優化種植結構和種植方式,如輪作、間作,以降低害蟲發生率。選育和推廣抗病蟲害品種,減少農藥使用。根據監測結果,合理使用農藥,避免盲目和過量使用。政府提供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鼓勵農民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組織農民參加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通過媒體和社區活動,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知識,提高公眾對環境友好型病蟲害防治方法的認識和接受度。加大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的研究投入,開發新型、高效、環保的防治產品和方法。在典型區域建立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示范區,展示其效果,激發周邊農戶的參與熱情。促進農業、環保、科研等部門的合作,形成合力推進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工作格局。可以有效地促進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實現農藥使用的減量化,保護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2優化農藥使用結構
優化農藥使用結構,即調整農藥的種類和使用方式,以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環境污染,是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重要環節。根據病蟲害生物學特性和抗藥性情況,選擇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影響較小的農藥。優先選擇低毒、高效、廣譜的農藥,并盡量避免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定期更換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以減緩害蟲抗藥性發展。通過輪換使用不同類別的農藥,可以打破害蟲對單一農藥的適應性,從而提高防治效果。根據病蟲害發生實際情況,如發生程度、分布范圍等,精確計算用藥量,避免過量使用。通過使用噴霧器等精準施藥工具,確保農藥均勻覆蓋在作物上,提高利用率。選擇在害蟲活躍期或易感期進行施藥,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農藥的防治效果。例如,可以通過監測害蟲發育周期,確定最佳的施藥時機。結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農藝措施等多種防治手段,構建綜合病蟲害管理體系。減少對農藥的依賴,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對農民進行農藥使用培訓,提高他們對農藥知識的了解和正確使用的能力。通過培訓,可以幫助農民掌握農藥的正確使用方法,減少誤用和濫用。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民采用環保型農藥和防治技術。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激勵農民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防止其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體系,鼓勵農民參與回收。可以有效優化農藥使用結構,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率,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3.3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中的重要任務。制定和執行嚴格的農藥使用規定,包括允許使用的農藥種類、使用劑量、使用時機和安全間隔期等。禁止在水稻生產中使用高毒、高殘留和禁用農藥。建立農藥使用追溯體系,記錄農藥購買、存儲、使用情況,包括使用的農藥品種、用量、使用日期和地塊信息。通過追溯體系,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能夠迅速定位并采取措施。定期對水稻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確保其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對于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的產品,應立即停止銷售,并追溯原因進行整改。例如,可以開展農藥安全使用培訓,教育農民正確使用農藥,了解農藥的安全使用規范和食品安全知識。提高農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讓農民成為食品安全的第一線。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農藝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加強對農藥市場的監管,打擊非法農藥的生產和流通。支持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研發,如新型農藥配方、智能施藥設備等,提高農藥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等,監控農藥使用情況,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可以有效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與農藥使用過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消費者健康,同時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優化農藥使用結構、加強農藥監管和培訓等措施,可以實現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保障糧食安全,同時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將不斷涌現,為水稻生產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農業農村局饒榮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