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樹種,廣泛應用于防護林建設、荒山綠化及生態修復工程中。作為耐寒、耐旱的常綠針葉樹種,油松對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顯著作用。然而,隨著大規模的林業生產,油松在育苗過程中面臨著多種病蟲害的威脅。傳統化學防治方法雖然有效,但對環境和非目標生物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綠色防治技術成為現代林業管理的必然選擇。
1油松育苗的前期準備
1.1土壤選擇與改良
1.1.1土壤類型的選擇
油松對土壤要求較高,適宜生長的土壤為壤土和沙壤土,此類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排水性,可確保油松根系的健康生長。一般情況下,土壤的pH值應保持在5.5~6.5,微酸性或中性的土壤環境有助于油松苗木的營養吸收。土壤深度應至少達到40 cm,以確保苗木根系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同時,土壤中的石礫含量應控制在10%以下,以減少根系的機械阻力,增強植株的生長活力。為確保良好的排水效果,建議選擇具有0.5%~2%的微斜坡地形,這有助于防止苗木在過多降水時出現澇害。
1.1.2土壤養分的優化
油松對土壤中的養分有較高的需求,在育苗的初期,須為其提供充足的養分支持。每平方米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應達到3%~5%,在此種植人員可通過施加腐殖質或堆肥來實現。此外,每平方米土壤應施加50~70 g氮肥、30~50 g磷肥及40~60 g鉀肥,確保氮、磷、鉀三要素的平衡供給,促進苗木的生長發育。在育苗前,可施入1.5~2.0 kg腐熟有機肥,深耕至20~30 cm,以改善土壤結構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如鐵、錳、銅、鋅等也應適量添加,以滿足油松在生長過程中對礦物質的需求[1]。
1.2種植密度與行距設計
在油松育苗過程中,為確保苗木健康生長,需合理把控種植密度和行距,并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種植密度一般根據育苗場地的大小、土壤肥力和當地氣候條件來決定。一般來說,在營養生長期,油松苗木的種植密度應控制在20~30株/m2,以此保證每株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避免過度競爭。
在行距設計方面,建議行距保持在20~25 cm,株距保持在10~15 cm,此設計可保證每株苗木獲得充足的光照和通風,方便日常的灌溉和管理操作。如果場地條件允許,建議采用45~60 cm的大行距,以便進行機械化操作,如苗木移栽和病蟲害防治的機械噴灑[2]。
1.3播種前的種子處理
1.3.1種子的選擇與采集
為確保育苗成功率,建議選擇30~50年生的健康母樹作為種子來源,此類樹木正處于結實的旺盛期,所產種子的質量較高。采集種子時,優先選擇生長在樹冠頂部、光照充足部位的種子,此種子飽滿,發芽率高。
種子采集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10~11月,此時種子的成熟度較高。種子采集后,應進行嚴格的篩選,首先剔除病蟲害或破損的種子,確保所留種子飽滿、光滑、無病斑。
1.3.2種子的處理方法
(1)溫水浸泡:種子采集后,首先要進行溫水浸泡處理。將種子放入40~50℃的溫水中浸泡24~48 h,以此達到軟化種皮的效果,促進水分進入胚內,從而加快發芽速度。在浸泡過程中,應每隔4~6 h更換1次水,防止水溫過高或過低影響處理效果[3]。(2)層積處理:溫水浸泡后,需要對種子進行層積處理,以進一步打破休眠狀態。一般采用濕沙層積法,將種子與濕沙按照1∶3的比例混合,然后放入塑料袋中密封,置于4~5℃的低溫環境中(如冷庫或自然冷涼環境)。層積處理的時間一般為30~45 d,期間應保持沙子的濕度在50%~60%,以確保種子不失水。在處理期間,需要每隔7~10 d檢查1次,防止霉變或種子發芽過早。(3)消毒處理:為防止播種過程中發生病害,種子還需進行消毒處理。一般采用0.3%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30 min進行消毒,或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進行短時間浸泡處理(一般為10~15 min),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并晾干。
2油松育苗的關鍵技術
2.1播種時間與方法
2.1.1播種時間的選擇
根據氣候條件和地區差異,油松的播種一般分為春播和秋播。春播的最佳時間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此時氣溫逐漸升高,晝夜溫差適中,種子萌發和生長較為迅速。秋播一般選擇在9~10月進行,此時土壤濕潤,利于種子在冬季自然層積,來年春季發芽。
2.1.2播種方法
油松種子的播種方法以條播和撒播為主,根據種植面積和地塊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條播是油松育苗中常用的方法,播種前需要先整地,做高約20~30 cm的苗床,行距保持在20~25 cm。播種時,在每條溝內均勻撒下種子,播種深度一般為1~2 cm,過淺容易被風吹走或鳥類啄食,過深則可能影響發芽率。撒播適合較大面積的育苗地塊,播種時將種子均勻撒播在已平整好的土壤表面,然后用細土覆蓋,覆蓋厚度應為0.5~1.0 cm,以確保種子能接觸到土壤并保持濕潤。撒播后的地塊應輕輕鎮壓,確保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以促進水分滲透。
2.2育苗期的水肥管理
2.2.1水分管理
在育苗期間,水分管理需要科學合理,以滿足油松苗木的生長需求。油松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具體如下:發芽期:種子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土壤濕度應保持在60%~70%。此時每天需澆水2~3次,每次澆水量約為5~10 L/m2,確保種子和幼苗始終處于濕潤狀態。生長期:隨著苗木的生長,水分需求增加。保持土壤濕度在50%~60%,每周澆水3~4次,每次澆水量約為10~15 L/m2。在干旱季節,可適當增加澆水頻率,但避免積水導致根系窒息。
2.2.2施肥策略
基肥施用:在育苗前期,應施足基肥以提供充足的養分支持。每平方米施入200~300 g有機肥(腐熟堆肥或農家肥),并均勻混合到20~30 cm的土壤中。在此過程中,需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適量施入復合肥,如氮肥50 g/m2、磷肥30 g/m2和鉀肥40 g/m2,以滿足油松對主要養分的需求。追肥管理:在育苗期中后期,根據苗木的生長情況進行追肥。一般每4~6周進行1次,每次施肥量為50~100 g/m2的復合肥,肥料配比建議為N∶P∶K= 10∶5∶5。在苗木生長旺盛期,可適當增加施肥頻率和施肥量,肥料的配比可調整為N∶P∶K=12∶6∶8,以促進植株的茂盛生長和增強抗病性。追肥時,可選擇含有N∶P∶K等常見元素的復合肥料,具體肥料種類可據土壤狀況適當調整,確保養分的平衡供給。
2.3苗木間距的確定
一般來說,油松幼苗在生長初期(即苗齡為1~3個月時),建議保持較密的種植密度,以充分利用育苗場地。此時的株距設置為5~8 cm,行距為15~20 cm,確保每株苗木都能獲得足夠的陽光和水分。
隨著苗木的生長,在生長旺盛期(苗齡為4~6個月時),苗木對空間的需求增加,過于密集種植會導致植株間的光照和養分競爭,影響整體生長。因此,在此階段應適當加大株距至10~15 cm,行距調整為20~25 cm。
3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
3.1物理防治措施:遮陽網、誘捕器等的使用
3.1.1遮陽網的使用
在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中,遮陽網的使用可防止強光直射對幼苗的灼傷,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在使用中,遮陽網一般需安裝在育苗場地上方,遮陽率可選擇30%~50%,具體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決定。通過調節光照強度,防止過強的太陽輻射對油松幼苗造成損傷,尤其是在夏季高溫時期,遮陽網可降低地表溫度2~5℃,為苗木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3.1.2誘捕器的使用
信息素誘捕器通過模擬雌性害蟲釋放的性信息素來引誘雄性害蟲。常見的應用對象是松毛蟲等蛾類害蟲。將信息素誘捕器懸掛在油松育苗場地的樹木或苗木之間,一般每公頃布設20~30個誘捕器。誘捕器可有效降低害蟲的繁殖率,從而減少下一代害蟲的數量。而黃板誘捕器利用害蟲對黃色的趨光性來引誘害蟲上鉤,其更適用于防治蚜蟲、白粉虱等小型害蟲。誘捕器的粘性表面會粘住飛來的害蟲,達到防治效果。一般每100 m2可懸掛4~6個黃板,懸掛高度應與苗木頂部持平,確保誘捕效果。此外,夜間害蟲如松毛蟲對燈光有明顯的趨光性,可以利用燈光誘捕器在夜間捕捉害蟲。每公頃布設2~4臺燈光誘捕器,可在害蟲高發季節顯著減少成蟲數量,降低蟲卵的產量。
3.2生物防治:天敵昆蟲與微生物制劑的應用
3.2.1天敵昆蟲的應用
天敵昆蟲指的是可捕食或寄生在害蟲體內的有益昆蟲,它們在自然界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如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應用:赤眼蜂是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專門寄生在害蟲的卵內,常用于防治松毛蟲等蛾類害蟲。赤眼蜂在油松育苗場地的應用效果顯著,一般每公頃釋放3萬~5萬只赤眼蜂,分多次釋放(每隔7~10 d 1次),可顯著減少松毛蟲的種群數量。而瓢蟲幼蟲和成蟲均以蚜蟲為食,每只瓢蟲一天能捕食30~50只蚜蟲。在油松苗木上引入瓢蟲,可有效控制蚜蟲的繁殖速度,防止其對苗木的危害。
3.2.2微生物制劑的應用
微生物制劑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或病毒)來防治病蟲害的生物制劑。如,在應用蘇云金桿菌時,其可通過產生對害蟲具有致命作用的毒素,導致害蟲停止進食并死亡。一般來說,Bt制劑可按照每升水加入1~2 g的比例稀釋后噴灑在油松苗木。噴施后,害蟲在24~48 h內停止活動,逐漸死亡。
3.3化學防治:選擇性低毒農藥的應用策略
3.3.1選擇性低毒農藥的選擇標準
在選擇時,需優先選擇毒性較低的農藥,其LD50值(半數致死量)應較高,確保對人類、家畜和天敵的安全。如菊酯類農藥(氯氰菊酯、溴氰菊酯),LD50值一般較高,且對環境安全。
3.3.2合理的應用策略
在進行化學防治前,應先進行病蟲害監測。通過定期檢查油松苗木的病蟲害發生情況,確定害蟲密度是否達到經濟閾值,避免盲目用藥。農藥的使用應僅在害蟲密度超過防治閾值時進行。需注意的是,為防止害蟲對某種藥劑產生抗藥性,應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低毒農藥。如菊酯類與阿維菌素類交替使用,可有效降低抗藥性發生。同時,還可以結合生物制劑(如蘇云金桿菌)與化學農藥配合使用,增強防治效果。
總之,通過采用物理防治、天敵昆蟲、生物制劑及選擇性低毒農藥等綠色防治技術,可有效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提升油松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綠色防治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油松育苗的病蟲害防治將更加科學化、生態化,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小吻,化榮,曹娟,等.油松根系平衡育苗、造型造景及高效栽培集成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2023,64(9):37-40.
[2]張博.遼西地區油松育苗造林技術[J].現代園藝,2023,46(5):77-79.
[3]馬晶.油松育苗及造林關鍵技術[J].遼寧林業科技,2023(4):73-75.
(山東臨沂市林業局李佳,邢亞萍,王超,孟凡松,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