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馬屬于纓翅目(Thys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目前全世界已知擁有4亞科290屬2 100多種[1]。該科昆蟲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食性復雜,主要有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其中植食性占一半以上,是重要的經濟害蟲之一[2]。薊馬是一種蟲體較小、隱蔽性強、發生普遍、危害性大的害蟲,一旦忽視藥劑防治或防治措施滯后,都易爆發成災。近年來,武威市涼州區設施栽培辣椒薊馬為害尤為嚴重,其成蟲、若蟲主要群集在辣椒幼嫩部位銼吸汁液為害,并在幼嫩組織內產卵,被害花朵、嫩葉和嫩梢變硬卷曲枯萎[3],被害幼果表皮出現不同形狀并可隨果實膨大而擴展的木栓化銀白色或灰白色的疤痕,直接影響了辣椒的品質、產量和經濟價值。此外,薊馬還傳播多種植物病毒導致辣椒大幅減產甚至絕收[4],給辣椒種植產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近幾年薊馬在武威市涼州區各鎮設施大棚中均有發生,且為害日趨嚴重。此蟲寄主范圍廣、繁殖速度快,世代重疊,在防治上有一定困難。目前生產上多使用吡蟲啉、噻蟲嗪等藥劑防治效果也很不理想。為探究不同使用濃度10%多殺霉素懸浮劑和7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對溫室辣椒薊馬的防效,進行了該試驗研究,以期篩選出安全使用濃度下,防效較好、成本低廉、安全高效的藥劑,以便在我區推廣應用。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10%多殺霉素SC(德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70%噻蟲嗪WDG(山東惠民中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試作物:辣椒。防治對象:薊馬。
1.2試驗設計及方法
1.2.1試驗設計
試驗設10%多殺霉素SC2 500倍液、2 000倍液、1 500倍液,70%噻蟲嗪WDG3 000、4 000倍液,空白對照(CK清水),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18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6.32 m2(1.2 m×6.8 m×2),小區間設1.2 m×6.8 m的保護行。
1.2.2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六壩村4組農戶的日光溫室中進行,前茬作物番茄,土壤為壤土,供試辣椒品種為炫美,種植方式為壟膜溝灌。辣椒于2023年7月10日定植,8月5日于薊馬發生高峰期采用蜻蜓皇B-20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每處理小區按設計噴施濃度兌水進行全株噴霧,每公頃用藥液量900 kg。處理1:70%噻蟲嗪WDG3 000倍液;處理2:70%噻蟲嗪WDG4 000倍液;處理3:10%多殺霉素SC2 500倍液;處理4:10%多殺霉素SC2 000倍液;處理5:10%多殺霉素SC1 500倍液;處理6(CK):清水對照。各處理小區用電動噴霧器全株上下均勻噴霧,重點要對植株中上部幼嫩部位和花朵進行噴霧。施藥前首先在各處理小區內進行5點取樣(對角線法),每點隨機選取5株辣椒作為調查樣株并進行掛牌標記定株調查,每株辣椒要調查中、上部幼嫩組織和花朵。調查工作分別在施藥前和施藥后1、3、7 d進行,調查溫室試驗區域內的薊馬活蟲數,并用公式①、②計算蟲口減退率和矯正防效。施藥后要田間考察參試藥劑對辣椒生長的安全性。
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按以下公式計算:
蟲口減退率(%)=(a-b)/a×100①
校正防效(%)=(1-bc/ad)×100②
式中a為處理區藥前活蟲數,b為處理區藥后活蟲數,c為對照區藥前活蟲數,d為對照區藥后活蟲數。
2結果與分析
由表1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噴施處理5后,第1、3、7 d的防效分別是90.6%、91.6%、94.1%,與處理2和處理3的防效形成極顯著差異(P<0.01),這說明處理5的防效要明顯優于處理2和處理3。同樣,處理4噴施10%多殺霉素2 000倍液后,防效分別為83.0%、86.2%、88.3%,而處理2噴施70%噻蟲嗪WDG 4 000倍液后,防效分別為73.8%、81.0%、71.0%,二者防效差異極顯著(P<0.01),這表明處理4的防效要明顯優于處理2。處理4和處理5在施藥后第1、3 d的防效有顯著差異(P<0.05),而第7 d后無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10%多殺霉素SC2 000倍液與1 500倍液藥后 7 d差異不明顯。處理1和處理2在施藥后都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處理1的防治效果要優于處理2??偟膩砜矗幚?的防效最好,最高為94.1%,處理3的防治效果最差,施藥后第7 d防效下降,防效為59.9%。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1、2、3、4、5藥后1、3、7 d辣椒植株的心葉、嫩稍、花器部位均未出現褪綠黃斑、皺縮、扭曲、灼傷等藥害現象,說明各處理對辣椒生長的安全性很高。


由圖1可以看出,施藥處理5藥后1、3、7 d殘余活蟲數量最少,說明對薊馬的防效最好;其次是處理1;處理2、3藥后1、3、7 d殘余活蟲數較多,說明防效較差。

3結論與討論
涼州區隨著設施蔬菜大棚快速發展和辣椒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棚內薊馬危害日趨嚴重,由于薊馬體型較小,隱蔽性強,繁殖能力高,防治難度大,尋求篩選最佳防控藥劑對防控薊馬意義重大。本試驗結果表明,日光溫室薊馬防治選用10%多殺霉素SC1 500倍液噴霧防治薊馬效果較好(見圖1),可作為溫室薊馬防治的首選藥劑和最佳使用濃度。70%噻蟲嗪WDG內吸性強,藥效持久,安全性高,70%噻蟲嗪3 000倍液7 d防效達84.3%以上,也可作為薊馬防治推薦藥劑。同時在使用這些藥劑的時候要注意農藥的使用量和濃度,以免產生藥害和對環境造成危害,還要注意不同防治藥劑要輪換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比如注意安全間隔期。
設施蔬菜栽培生產上在藥劑防治的同時應采取農業、物理等防控措施。如采取輪作倒茬、夏季高溫燜棚等措施降低設施內薊馬基數,辣椒定植后要及時懸掛藍色粘蟲板誘殺棚內薊馬,使辣椒植株上的薊馬數量始終維持在低水平狀態,從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5]。
到目前為止,中國蔬菜薊馬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防治,關于蔬菜薊馬化學防治的研究較多。盡管有報道稱薊馬對多殺霉素等殺蟲劑產生耐藥性,但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不同,蔬菜薊馬對同一種殺蟲劑的敏感性也不同。本試驗與孔祥義等[6]研究結果相似,表明田間使用多殺霉素防治具有較好的效果,持效期長。田間試驗表明,多殺霉素安全性高,對常用殺蟲劑無交叉耐藥性。它是一種低毒、高效、低殘留的生物殺蟲劑,具有較高的殺蟲性能,對有益昆蟲和哺乳動物是安全的。其適用于生產無公害蔬菜和水果,是一種低毒、高效、廣譜的生物殺蟲劑。近年來,中國在蔬菜薊馬防控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目前主要依靠化學農藥進行防控的現狀并沒有明顯改變。未來,我們需要加大對無公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探索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朝紅.中國薊馬科(纓翅目:鋸尾亞目)分類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20.
[2]胡慶玲.中國薊馬科系統分類研究(纓翅目:鋸尾亞目)[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3]呂要斌,貝亞維,林文彩,等.西花薊馬的生物學特性、寄主范圍及危害特點[J].浙江農業學報,2004(5):73-76.
[4]張蓓蓓,何海芳,張澤龍,等.薊馬傳播的瓜菜病毒病及其防控研究進展[J].中國瓜菜,2021,34(6):1-10.
[5]李永騰,吳漢花,李曉,等.黃、藍粘蟲板1:1布局對溫室黃瓜煙粉虱和薊馬的誘防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23(9):66-68.
[6]孔祥義,羅豐,肖春雷,等.不同栽培條件下3種農藥在甜瓜上的殘留消解動態比較[J].中國瓜菜,2012,25(6):19-21.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張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