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全球糧食安全。然而,由于氣候、土壤和生態環境的復雜性,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各類病原體和害蟲的威脅。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賴于化學農藥,但過度使用會引發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隱患。因此,綠色防控技術的引入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綠色防控技術強調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等手段,以最小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確保糧食產量和質量。本文將探討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以期為實現可持續、高效的水稻生產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方法。
1綠色防控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意義
首先,綠色防控技術有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依賴于大量的化肥和農藥,這不僅會破壞土壤結構,還可能對水源造成污染。而綠色防控技術則強調以生態平衡為基礎,通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其次,綠色防控技術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采用綠色防控技術,可以有效避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問題,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和營養價值,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再次,綠色防控技術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綠色防控技術不僅可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可通過改善土壤環境,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穩定性和效率。最后,綠色防控技術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將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為人類提供持久、安全的食品來源。
2水稻主要病蟲害種類
2.1真菌性病害
2.1.1稻瘟病
稻瘟病是一種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種植中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菌主要通過孢子傳播,孢子在濕潤環境中易于萌發,侵入水稻葉片、莖稈和穗部,導致植株生長受阻,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水稻死亡。稻瘟病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出現黃褐色或黑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枯死,莖稈和穗部也會出現病變。稻瘟病發生與氣候條件、品種抗性、田間管理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以氣候條件影響最大。
2.1.2稻曲病
稻曲病通常在水稻生長中后期發生,尤其是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中,病害發生更為嚴重。稻曲病的主要癥狀是葉片上出現黃色或綠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發展,這些斑點會逐漸擴大并形成不規則的斑塊,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黃甚至死亡。此外,稻曲病還會影響稻谷的發育,使稻谷變形、變黑,嚴重影響稻谷品質和產量。
2.1.3稻紋枯病
稻紋枯病主要危害水稻葉片、莖稈和穗部。這種病害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發生,尤其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嚴重。稻紋枯病不僅影響水稻的產量,還會導致稻谷質量下降,嚴重影響農民經濟收入。稻紋枯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稻紋枯病菌,這種菌在土壤中可長期存活,通過雨水、灌溉水、農具等途徑傳播。稻紋枯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葉片,初期表現為葉片上出現黃綠色或黃褐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發展,這些斑點會擴大并形成不規則的條紋,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死。此外,稻紋枯病菌還會侵染莖稈和穗部,導致莖稈變黑、穗部變形,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
2.2細菌性病害
2.2.1水稻白葉枯病
水稻白葉枯病是一種由黃單胞桿菌屬細菌引起的水稻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葉片。該病害在中國各稻區均有發生,嚴重時可導致水稻產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絕收。水稻白葉枯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出現黃綠色或黃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斑點逐漸擴大,形成不規則的枯死斑,嚴重時整片葉子都會枯死。此外,病菌還會引起莖稈、穗部和谷粒的病變,影響水稻生長和產量。水稻白葉枯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雨水和農事操作傳播。病菌在病殘體、種子和土壤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病菌通過雨水濺射到葉片上,或者通過農事操作如割秧、插秧等傳播到健康的植株上,引起新的感染。
2.2.2水稻黃萎病
水稻黃萎病是一種由土壤傳播的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根部和莖基部。這種病害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水稻生長和產量,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水稻黃萎病的主要癥狀是葉片出現黃色或黃綠色斑點,然后逐漸擴大,最后整個葉片變黃,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萎。此外,病菌還會侵入莖基部,使莖基部變軟,容易折斷。在嚴重的情況下,病菌會侵入穗部,導致稻谷不飽滿,產量大幅度下降。
3蟲害
3.1稻飛虱
稻飛虱是水稻的主要蟲害之一,它屬于同翅目飛虱科的一類害蟲。稻飛虱種類很多,包括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等。這些種類的成蟲和若蟲都以稻葉為食,嚴重時會導致稻葉枯黃,甚至整株死亡,對水稻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稻飛虱的生命周期較長,一般需要經歷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在若蟲階段,稻飛虱會大量取食稻葉,導致稻葉出現白斑,嚴重時會導致稻葉枯黃。在成蟲階段,稻飛虱會進行繁殖,雌蟲會在稻葉上產卵,進一步加重稻葉的損害。稻飛虱的活動性強,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尤其是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中,其傳播速度更快。因此,一旦發現稻飛虱的危害,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治,以防止其進一步擴散。
3.2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又稱水稻縱卷葉螟、水稻縱卷葉螟,是水稻生產中的一種重要害蟲。它屬于鱗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水稻葉片,導致水稻減產甚至絕收。稻縱卷葉螟的成蟲體型較小,體色為黃綠色,翅膀上有明顯的白色斑點。雌蛾產卵在水稻葉片的背面,孵化出的幼蟲會將葉片卷曲并啃食,使葉片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嚴重影響水稻的生長和產量。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與氣候條件、水稻品種、栽培管理等多種因素有關。一般來說,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發生和繁殖。此外,水稻選種也會影響稻縱卷葉螟的危害程度,一些抗性較差的品種更容易受到稻縱卷葉螟的侵害。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并加強栽培管理,如合理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以降低稻縱卷葉螟的危害。
3.3稻蝗
稻蝗,又稱水稻蝗蟲,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主要蟲害之一。稻蝗屬于直翅目蝗科昆蟲,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性,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繁殖并危害水稻。稻蝗成蟲和幼蟲都會對水稻造成嚴重的危害,其中幼蟲是最主要的危害階段。稻蝗幼蟲主要以水稻葉片為食,它們會將葉片啃食得只剩下葉脈,嚴重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生長受阻,甚至死亡。此外,稻蝗幼蟲還會在稻田中排泄大量的糞便,這些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引發水稻病害,如稻瘟病、稻紋枯病等。
4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4.1生物防治技術
首先,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是一項有效的策略。引入天敵,如捕食性昆蟲或寄生性昆蟲,能夠建立生態平衡,對水稻病蟲害實現精準而非化學性的打擊。這種方法不僅降低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還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通過鼓勵自然天敵,可以減少害蟲的繁殖,從而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其次,植物源農藥的應用也是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提取物具有天然、生物降解的特點,對環境友好且對農作物產生較小的殘留影響。這些植物源農藥可以通過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制備成具有抗病蟲害作用的制劑,以提高水稻的自然抵抗力,減輕化學農藥對農田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最后,微生物源農藥的應用是生物防治技術的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可以有效抑制水稻病原體和害蟲的生長繁殖。這種綠色防控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還能夠提高土壤的生態健康程度,為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4.2物理防治技術
農業耕作措施是一種重要的物理防治技術。通過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深翻土壤、合理施肥、適時灌溉等,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增強水稻的抗病蟲能力,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農業耕作措施還可以通過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環境,如清除病殘體、翻埋蟲蛹等,直接消滅病蟲害。設施農業技術也是一種有效的物理防治技術。通過建設溫室、大棚等設施,可以創造適宜水稻生長的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設施農業技術還可以通過控制溫濕度、光照等條件,影響病蟲害的生長繁殖,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最后,物理隔離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物理防治技術。通過設置隔離帶、使用防蟲網等方法,可以將病蟲害與水稻隔離開來,防止病蟲害的傳播。這種方法既可以保護水稻,又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符合綠色防控的理念。
4.3化學防治技術
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應用中,化學防治技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具體來說,化學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3.1低毒、低殘留農藥的選擇與使用
在農業生產中,應優先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以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同時,還應合理使用農藥,避免過量使用,以減少農藥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4.3.2農藥的合理施用與減量使用
在施用農藥時,應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和危害程度,選擇合適的施藥方法和劑量,以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同時,還應采取措施減少農藥使用量,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以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4.3.3農藥的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
在使用農藥時,應對其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進行評估,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例如,建立農藥安全使用制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指導;建立農藥殘留監測體系,定期對農產品進行抽檢;加強對農藥生產、銷售、使用的監管等。
在全球糧食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水稻病蟲害防治顯得尤為重要。綠色防控技術作為一種可持續、環保的解決方案,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通過綜合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水稻病蟲害的有效控制,為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小伊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辦公室朱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