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等,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體育研究的要點聚焦,內容評價,并提出未來展望。要點聚焦:主要聚焦在價值思考、現狀反饋、模式經驗及實踐路徑。內容評價: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著力點不夠明確與聚焦;農村體育建設成效考評指標不明確;農村體育政策研究系統性不強。未來展望:融通研究視域,拓展研究方法體系;注重豐富和優化農村體育研究內容;探討農村體育成效考評指標體系;拓寬學術思維,注重政策的“因應式”。
關鍵詞:農村體育;鄉村振興;內容評介;未來展望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廣西邊遠民族地區體育運動的推廣與發展研究》,2022KY0036。
一、引言
堅持農業優先發展,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建設,采取積極有效政策,促進鄉民生活富裕。農村體育工作作為農村工作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下,學術界主要從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與治理、農村體育治理、城鄉體育融合、體育旅游與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進一步理清未來的研究方向,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的要點聚焦
(一)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的價值思考
農村體育契合了國家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要求和歷史使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要求,也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手段。發展農村體育是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推進“三農”事業發展。發展農村體育在于形塑鄉村體育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升基層管理效能,助力治理有效;優化鄉村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宜居;改善鄉村生活面貌,實現生活富裕[1]。發展農村體育可以實現培育鄉村特色體育產業[2];提升農村體育參與人口增量式發展步伐;完善鄉村體育設施供給,發展農村健身休閑產業,形成城鄉一體布局[2];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體育強國,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引導下,發展農村體育具有時代價值,積極響應和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農村經濟、生態、文化、政治和生活的有序進行。
(二)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的現狀反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經歷了為生產服務、為建設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服務四個階段。新時代背景下,農村體育發展繼續深化改革。黨的十九大為農村體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然而,農村體育發展存在切實的痛點。
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區域間差距顯著;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軟服務供應不足;供給主體、供給結構單一等問題。
農村體育治理存在治理主體權責模糊;治理技術不夠完善;法治建設水平不高;治理結構不科學、供需失衡、區域差異治理方式相對單一;主體參與缺失性;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尚未形成;治理過程存在碎片化、內卷化問題。
農村體育發展過程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力量薄弱,體質檢測普及程度失調;經費和政策法規推進不充分;體育組織管理工作滯緩,宣傳供需渠道受阻,體育活動賽事供需不匹配矛盾問題。農村體育產業發展不充分[2],城鄉體育一體化面臨“城市病”和“鄉村病”的發展瓶頸。
因此,只有精準把握和深刻分析這些難點和矛盾,才能在扎實開展農村體育建設工作中有所突破。
(三)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的模式總結
1.體育產業模式
體育產業模式分為三類:
(1)運動休閑特色小鎮
廣西、貴州、浙江等農村地區紛紛開展鄉村體育旅游實踐和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逐漸形成體育產業。扶貧的“馬山模式”和體育產業振興的“富陽樣本”、浙江安吉生態縣等典型案例[1]。
(2)特色體育制造業
浙江安吉非常看重體育產業的發展,全縣擁有體育相關企業300多家,體育產業總規模近18億元[1];山東半島利用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資源,在政府優惠政策下的打造城市群羽毛球產業;江蘇張家港乒乓球產業;浙江金華蘇孟鄉的智能制造業。
(3)多重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旅游+體育休閑+生態農業”已成為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發展方向[3],如:藏族的“朝山節”、廣西壯族的“陀螺節”、貴州侗族的“摔跤節”、苗族的“爬山節”等活動。
2.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仍以提升農民身體素養為核心目標,以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為重點[4],多元主體協同聯動供給的網絡平臺,擴大農村居民需求,調動政府、社會組織、市場力量,優化組合方式供給[5],多元協同供給機制運行的模式。
3.鄉村公共體育服務治理模式
首先,農村公共體育治理的關鍵在人。重視自下而上的參與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力量,提升村民參與體育治理的自治水平和民主程度,通過農村自治組織高度的自治性形成“來自農民,用于農民”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其次,注重鄉土人文,加大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力度,充分保護挖掘非物質文化,助力鄉村治理[3]。
再次,拓寬協商治理渠道,打破部門權力分割,堅持“四議兩公開”,善于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平臺助力公共體育服務治理[6]。
最后,創新體育治理理念。科學的理念能夠規范和引領主體的行為,主體應樹立精細化、整體性、協同治理與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理論。
(四)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的實踐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學者對農村體育研究多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為主,專家訪談法及實地走訪法為輔。通過對政策文件、學術著作、論文等材料加以提煉,旨在掌握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體育研究的熱點和存在問題,為更深層次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用專家訪談法和實地調查走訪方法為農村體育建設路徑提供實踐依據。
三、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內容評介
(一)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方法單一,相關實證研究缺乏
當前研究多基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為主對農村體育開展的價值意蘊探討或提出當前遇到的困境或進行實踐路徑研究。這些研究方法無法滿足當前相關學術成果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解釋和轉化。在查閱文獻過程中,較少學者使用實地考察、實地調研等圍繞農村公共體育供給、體育治理、體育產業等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視角上,圍繞農村體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成果較多,缺乏對農村體育成功案例解析,圍繞農村體育資源開發、人才質量培養、城鄉結合一體化的研究明顯不足。
(二)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著力點不夠明確與聚焦,研究深度廣度尚需拓展
在農村體育研究進程中,主要圍繞公共體育供給與服務、體育治理、體育產業等問題展開討論,形成價值、內涵、邏輯關系、困境、路徑、策略等內容體系,為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的開展提供了研究基礎。但研究的著力點仍需進一步明確和聚焦,研究廣度尚需拓展。一方面,已有研究圍繞農村受益主體、管理者、組織者(主體)、體育產業(財)、農村資源(物)三大著力點取得的成果較為薄弱,尤其是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效率,“軟服務”供應、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建設與均等化研究;體育有效治理與協同治理等方面研究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當前對農村體育人才培養、農村體育資源與傳統體育文化開發與利用、生態體育、融合產業,如何有效治理等方面關注不夠,在后續研究中應重視和拓展廣度,推動農村體育研究的全面深化。
(三)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建設成效考評指標不明確
建立考評指標體系就是確定價值導向。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體育研究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具體,評價指標研究較少且差異性大。農村體育發展的評價應從長遠目標和地方現狀著手,宏觀上符合國家對鄉村改革和發展戰略需求;要統籌考慮全面振興鄉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確定農村體育考核指標與評價方法,堅持鄉村振興20字為綱要,構建科學化、精細化、系統化的考評指標體系。
(四)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政策研究系統性不強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我國學者大都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進行政策解讀式研究,對相關政策、文件等進行解讀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鄉村振興頂層設置。但對鄉村振興歷史來源、現實基層等未進行系列研究,缺乏系統性、實效性、針對性。
四、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研究未來展望
(一)融通研究視域,拓展研究方法體系
當前鄉村振興中學術界以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為農村體育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理論,但很難將理論成果轉化成實踐,故應拓展研究方法體系,以滿足全面振興鄉村體育需求。
第一,加大實地調研、田野研究法、調查問卷等研究方法的使用,直接真切感受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開動腦筋進行研究思考,綜合分析,以更科學、更深入和更可信的方式對現狀問題進行多維闡述,才能找到破解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第二,運用比較分析法,吸取國內外地區間鄉村振興較為先進的經驗和教訓,揚長避短,提高效率。
第三,運用跨學科交叉研究,剖析鄉村振興中瓶頸與壁壘,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繼續深化。
第四,充分運用案例分析法,建立個案和經典案例庫,為鄉村振興農村體育發展提供可借鑒成果。
(二)注重豐富和優化農村體育研究內容
推動農村體育全面發展,就要處理好人、財、物三大關鍵點。人是主體,財是保障,物是基礎。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體育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發揮、運用主體(組織者)優勢,提高主體(鄉民)積極參與性,如何將有限資源發揮最大優勢等問題有待深入研究。下面提出四點思路:
1.深入挖掘鄉村體育資源,創造濃郁的鄉村體育氛圍
農村有豐富的體育資源和優良文化傳統,積極發揮群眾力量,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不間斷辦活動,針對不同人群舉辦比賽,讓人人有機會參與,人人有機會獲獎。
2.提高農村體育治理有效性
農村體育治理是鄉村振興農村體育研究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僅依靠政府力量很難實現農村體育的有效治理,應調動社會和市場力量,形成協同治理、協商共治、多元共治局面,提高治理有效性。
3.提高公共體育“軟服務”供給
農村體育設施供給相對不足,但“軟服務”供給更加匱乏,體育健身指導數量“屈指可數”,體質監測服務在鄉村幾乎沒有涉及。
4.生態體育與體育產業相融合
在踐行生態文明、守護青山綠水的同時,利用天然資源,重點發展體育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業,開發體育特色休閑旅游小鎮,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三)探討農村體育成效考評指標體系
科學的考評指標是考察農村體育發展成效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村體育持續開展的基礎。目前已有少數研究涉及構建評價指標,但整體研究匱乏且成果不顯著,未來研究很有必要給予重點關注。
1.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
堅持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方針,重點關注鄉村治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與治理、鄉民參與度、賽事影響等。
2.堅持科學的評價方法
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方式結合,重點關注農村生態水平發展,鄉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與生活滿意度。
(四)拓寬學術思維,注重政策的“因應式”
目前,我國學者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一般以其為背景,對相關政策、文件等進行解讀研究,很少學者對其歷史來源、現實基底的研究,這就導致了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的窘境。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精神,肩負起鄉村振興使命,加快體育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優秀成果。另一方面運用“因應式”思維,把握鄉村振興與體育內在邏輯,把握鄉村振興中農村體育發展的現實問題,探討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和重點工作意見,以期有效準確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朱鵬,陳林華.體育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與價值及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1(02):28-35.
[2]任波,黃海燕.新時代體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價值審視與實施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02):82-88.
[3]呂聞君,何元春.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有效供給[J].體育科學研究.2019.23(02):1-6+11.
[4]盧文云.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歷程、經驗及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20(03):54-61+84.
[5]許彩明,武傳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升級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05):555-561.
[6]廖萍,秦小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協商治理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05):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