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各地眾多富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筑已納入城市更新之中,成為新時期建設工程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其消防工程的更新改造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歷史建筑存在的消防設施無法完備、防火間距不足等先天客觀性問題,和消防工程更新改造過程中存在的主觀性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進而提出強化消防管理責任人及其全員消防安全法律意識和持續發展全局觀念、加強專業教育培訓活動以提高消防工程管理效能、開展“智慧消防”建設應用智能消防新技術新設備實現全域實時有效管控、完善消防技術維修保養服務等對策措施。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切實保證達成歷史建筑消防工程管理的既定目標,為提升歷史建筑消防工程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更新;歷史建筑;消防工程;安全管理
隨著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性開發工作的穩步推進,眾多富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筑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而納入城市更新改造之中,成為新時期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其消防工程的更新改造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4年8月底,全國現有歷史文化名城142座、歷史文化名鎮312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傳統村落8155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200多片,認定歷史建筑6.72萬處,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
消防工程更新改造就是要在原有消防設施和系統基礎上,依據現行的消防技術規范進行提升和施工改造。在工作實踐中,大量的既有建筑特別是時代感較強的舊建筑的消防基本設施設置,按照現行消防規范的要求差距較大、改造升級達標的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消防技術管理人員在消防設計圖紙方案的基礎上,結合項目的整體消防系統和既有的消防設備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來實現消防改造工程有效的質量管理目標[2]。在不破壞歷史建筑特色原貌的基礎上,確保歷史建筑的消防安全無恙,針對歷史建筑的自身特點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借以在歷史建筑的更新改造中提升消防工程管理的水平,使得歷史建筑在新時期建設發展中更加煥新出彩,已成為當前歷史建筑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重點研究課題。
1 歷史建筑安全防火的特點
全國各地的文物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建筑因建設年代久遠,加上建筑材料防火等級嚴重不足,并受歷史條件和選址環境所限,火災風險比較大,尤其是在防火、滅火救援上具有的先天客觀性遺留問題比較突出。
第一,歷史建筑通常具有獨特的結構和設計風格,主要體現在木質結構、斗拱和懸山墻。尤其是古建筑,大多采用木質結構,耐火等級極低,火災荷載大,這些特點增加了火災的風險。
第二,歷史建筑大多是成群成片相連,許多院落采取廊道相接,建筑物彼此相連,防火間距嚴重不足?。一旦某處發生火災,在火勢不能及時得到管控時,小的火災就會在街區內相鄰建筑間迅速蔓延,最終釀成大的火災事故,造成經濟上極大的損失和不可逆轉的歷史文化毀壞。
第三,歷史建筑原有的街巷多為石板鋪設,其通行寬度僅夠之前的馬車等使用,普遍不能給現在使用的消防滅火車輛提供通暢的應急救援道路,無法保障消防車及時到達火場。
第四,歷史建筑因受到當時的地理、歷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消防設施設備極其不夠完善。不僅沒有現代的基本防火設施如火災報警、噴淋和消火栓滅火等系統設備,也沒有保證消防車使用的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等基本設置。許多偏僻的古村落建筑,大多通過設置儲水缸來滿足人工潑水滅火的要求,可能連最基本的消防水源都難以得到保障。
第五,歷史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普遍建在較高的臺基上,易受到雷電的影響,但因為當時的社會人文環境,以及其時代科學欠發達的因素,而缺乏防雷設施的?設置。
第六,電氣火災隱患較嚴重?,歷史建筑的原住民缺乏消防安全防火常識,其住房的電氣線路年久失修、私拉亂接電線等問題較常見,已成為比較普遍的火災隱患現象。其電氣線路故障而引發的火災,占據歷史古建筑火災發生率的90%以上。
2 歷史建筑消防工程管理的突出問題分析
筆者及其課題團隊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對分布各地的33處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名村進行了實地調研,梳理發現有以下五個突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1" 歷史建筑消防改造存在盲區盲點,缺乏全面系統性的防火布局規劃設計
據調研情況反映,在歷史名人故居和民宿建筑上進行了重點的消防設施改造,而對占據建筑群較大比例的一般民居建筑,則缺少消防設施的改造投入。例如一般民居建筑缺少相關的消防設施的改造安裝,也很少對木質結構的材料噴刷必要的防火涂料。而這些作為游覽、展示的名人故居、民宿建筑,又往往和一般民居建筑僅一墻之隔而成片相連在一起,若一般民居建筑一旦失火就必然產生殃及其余建筑的連鎖火災事故。
分析研究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時,大部分管理者將其歸咎于資金不足,而根本原因是部分管理人員思想上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缺乏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全局觀念。故而在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更新改造過程中,其防火布局規劃設計的思想上對不同的建筑存在厚此薄彼的認知,導致歷史建筑群落的消防工程難以全部改造到位,出現了不該出現的防火盲區盲點的火災隱患。
2.2" 消防設施與歷史建筑的協調性不高,影響對歷史文化的認知
在歷史建筑消防工程更新改造過程中選擇與建筑風格相符的防火材料和裝飾,應將消防設施裝置巧妙隱蔽安裝以融入古建筑中,最大程度減少對歷史建筑外觀的影響,在保留歷史建筑原有特色的同時,實現提升其防火效果,達到消防安全與原建筑較完善的有機平衡。但調研情況反饋,尤其是建筑群落中的民宿建筑中消防工程的噴淋管道、消火栓管道因刷上紅漆而異常奪目、閃亮的疏散指示燈和明顯的消防廣播喇叭等赫然在目,與歷史建筑的環境顯得不相協調的情況比較普遍。
2.3" 疏散指示規劃設置不符合技術規范,留下潛在風險
歷史建筑群落中的名人故居或博物館、展覽館,基本上會有前后或左右院落的設置,就有前后左右的通行出口,在設計規劃疏散逃生路線上就要有統一的逃生路徑設計。根據觀察,大部分建筑基本是懸掛同一種沒有疏散指示方向的疏散標識牌,一旦發生事故,身處其中的游客會迷失方向而可能受到傷害。同時,絕大多數對外開放的建筑管理方不僅沒有將其在疏散逃生圖上張貼公布,也沒有在參觀資料上展示。
2.4" 消防工程新技術設備應用不足,對火災隱患探知不及時、不全面
據調研,絕大多數歷史建筑消防工程更新改造中,對于人員密集場所的民宿建筑普遍安裝了火災探測器和噴淋、消火栓、應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等系統的設備,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消防安全系統,有效提高了這些歷史建筑的火災預警和滅火的能力水平。但鮮有安裝引發火災危險的電源和線路進行防范監控的電源火災監控系統,和電氣火災監控系統的新的消防技術設備。調查中,沒有發現消防新技術涉及的物聯網火災感知傳感系統、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安裝到這些歷史建筑消防工程中的實例,這是新技術新設備在歷史建筑消防工程更新改造運用上的缺失。
2.5" 消防安全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技能水平,亟需加強教育培訓力度
調研中發現,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名村的管理方為了保留本地的歷史名人故居原貌,在消防安全保護上采用的是對木質結構噴刷使用防火涂料,同時增加專門人員流動看管為主的方式,而避免安裝使用顏色突出明顯的感煙探測器、噴淋系統、消火栓等消防設備。而此種采取“人盯人”傳統防火保護的管理模式的做法,不僅反映在當地名人故居的消防安全管理上,也集中體現在對普通性一般民居的歷史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上。這一種情況,在各地歷史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已成為普遍的現象。據統計80%以上的歷史建筑管理方,對一般民居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基本采取組織保安人員巡邏實施的,而這些消防巡查員基本是年紀偏大、文化較低的人員,普遍缺乏消防安全的專業理論知識,亟需加強對消防安全管理人員的消防安全專業的教育培訓。
根據對各個歷史文化街區的相關負責巡查保安人員的問卷調查,發現歷史建筑的保安人員平均年齡較大,小于40歲的占比不到20%,而50歲以上的人員占比超過67%,尤其是在現場負責安全巡查的人員大部分為50歲以上的人員。在該部分人員中,會熟練使用滅火器進行有效撲救初起火源的比例不足60%;而能熟練使用消火栓箱內的消防水帶、自救卷盤等進行救火的人員,其占比更是低于35%;能熟悉有效的疏散路徑和預案的比例不足13%。
3 提升歷史建筑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對策措施
針對以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和不足之處,可以通過落實以下四條措施,以提升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3.1" 強化消防管理責任人及全體人員的消防安全法律意識和持續發展全局觀念
歷史建筑的消防管理責任人是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帶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其思想上必須具有極強的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意識,才能保證項目消防管理的每一個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實到位。消防管理責任人對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視與否,直接關系歷史建筑消防工程更新改造的投資高低、規劃設計與施工管理水平以及運營期間消防設施維護保養的成敗。強化消防管理責任人的消防安全法律意識,使其牢牢樹立起消防安全持續發展的全局觀念。
消防工程規劃設計和消防工程施工人員,因其處于貫徹落實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不同角色,在其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作用。在歷史建筑更新改造下,要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能和水平,選擇和制定適合歷史建筑特點和科學有效的防火技術方案,將消防相關的防火技術與古建筑特殊性進行有機結合,配合完成歷史建筑消防工程預案,以實現既定的消防安全管理目標。
在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管理上,項目消防管理責任人和消防規劃設計、消防施工、消防管理人員都要高度重視消防工程安全質量管理,深入學習國家現行消防工程管理規定和消防技術規范,貫徹全面和諧統籌發展的觀念,把消防工程的安全質量管理制度和規范要求變成日常工作中的主動行為規則。
3.2" 加強消防管理隊伍人員的專業教育培訓,提高消防工程管理效能
通過對歷史建筑管理者、員工和訪客進行防火教育與消防專業培訓,提高他們對火災風險的認識,增強他們對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殊性的理解和應對能力。在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安全管理隊伍建設中,還要建立健全以消防工程師、中級專業技能人才為主體的消防管理隊伍的基礎上,形成消防管理人員持證上崗的“專才”管理機制,以提升消防工程專業管理水平作為基點,用“專才”來管好消防改造專業的事[3]。
把消防應急救援正確的應急逃生方法,和使用滅火器材、消火栓水帶、自救卷盤來撲滅初起火源的滅火方法,列入員工基本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訓活動中。讓每名員工都明確歷史建筑的消防防火的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消防疏散預案,并掌握有效組織游客疏散逃生的路徑。
3.3" 廣泛開展智慧消防建設,應用智能消防新技術、新設備實現全域實時有效管控
廣州在某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改造中,針對其存在的空間狹小、建筑老舊等問題,采用消防設施彌補防火間距不足等短板。同時運用物聯網、地理位置信息、大數據、視頻識別等技術手段,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維度、全方位的“智慧消防”體系,為街區防火監管和滅火救援提供了信息支撐。無獨有偶,北京市西城區也采取引入新型智能化火災視頻圖像分析系統,利用“智慧消防”全面提升區域內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安全管理水平[4],以實現全域的實時有效管控。
要優先使用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的新技術設備,尤其是對重要的歷史文物建筑消防工程的更新改造。與水噴淋系統相比,高壓細水霧的優點非常明顯,第一,用水量較少,約占水噴淋用水總量的1/10,該特點非常適合歷史建筑要求較高的火災現場。第二,滅火效率高,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將火焰撲滅,最大程度抑制火勢發展[5]。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的使用不會對古建筑造成二次破壞,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筑的原始風貌。
3.4" 完善消防技術維修保養服務,確保消防技術設備的安全管控
要進一步完善消防技術維修保養服務制度,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要求,組織消防維修保養機構定期對消防設施進行維修保養、消防檢測與安全評估。歷史建筑的消防設施及技術設備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是保證歷史建筑進行安全管控的基礎。
歷史建筑由于長時間受環境的自然侵蝕和結構老化,其維護保養工作的環境條件比較困難、潛在的隱患較多,加上目前各地的消防技術維保費用預算普遍不高,與維保人員及設備的投入不成正比,需要有關部門在扶持政策和財稅上給予傾斜照顧,項目管理方也要針對性地重點扶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歷史建筑的消防技術設備做到有效的安全管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部分歷史建筑消防工程更新改造過程中,因受困于環境、資金或思想認識等客觀、主觀因素情況的影響,存在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各種不盡如人意的情況,需要根據各個歷史建筑群落的特點,進一步做出針對性的專業研究以補足短板,確保消除火災隱患以保護歷史文化的持續傳承。隨著城市更新的不斷推進和技術的進步,文物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古鎮名村等歷史建筑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關注新興技術在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城市更新背景下消防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6]。
以上對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的部分知名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管理現狀情況調查研究的案例情況,因所占我國宏大的歷史建筑中不到0.1%,故調研反映出的問題情況和相關結論,并不足以構成最終全面性的定性說明。借以引起全國各地消防專家學者和歷史建筑的管理者進行系統的深入研究,以期為未來城市更新中歷史建筑的消防工程改造的穩步推進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我國已認定歷史建筑6.72萬處[EB/OL].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8/content_6970570.htm
[2]張國棟,沈亞琳,張羽晴,等.城市更新中商業升級改造創新管理要點研究:基于噴淋系統改造的工程管理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3,13(22):146-149.
[3]張國棟,張羽晴.商業綜合體消防工程管理的問題調查和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3(6):169-171.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守護歷史建筑消防安全[EB/OL].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307/20230724_773326.html
[5]金達華.細水霧抑制煙草原料倉庫火災試驗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0,39(7):973-976.
[6]張國棟,沈亞琳,王林堂,等.城市更新背景下提升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管理策略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J].今日消防,2024,9(9):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