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域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如何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融入兒童友好理念,創造一個安全、教育意義豐富且充滿趣味的旅游環境,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論,深入挖掘兒童在鄉村旅游中的特定需求,通過Nvivo12軟件進行三級編碼提煉出趣味互動、便捷功能、設施安全等核心要素,得到兒童友好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影響因子。隨后,實施了問卷調查,并使用SPSS22 軟件對數據進行了信效度分析和因子分析,證明了影響因子理論模型的合理性,在兒童友好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最終,本文提出了三大設計策略:環境行為設計、心理需求設計和感知體驗式設計。這些策略為政策制定者和設計實踐者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有助于推動兒童友好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兒童友好;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扎根理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21-0146-04
引言
在當前鄉村地域系統中,農業生產衰退、鄉土社會解構、鄉土文化式微、鄉土風貌消退等問題與我國長期城市偏向的發展密切相關。這些問題不僅削弱了鄉村的生產功能,還對鄉村的社會文化和生態系統造成了深遠影響。為了重塑城鄉關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國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然而,戰略的落實需要具體建設行動的支撐,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 的現代化鄉村,要求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宜的路徑和方法。
鄉村旅游作為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2],已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傳承鄉土文化、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在規劃和設計過程中,往往更關注整體經濟效益的需求,而忽視了兒童這一重要游客群體的特殊需求,導致兒童在鄉村旅游中的體驗不盡如人意。兒童作為家庭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滿意度直接影響著家庭整體的旅游體驗以及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盡管近年來有關兒童旅游的研究有所增加,但大多數研究仍然側重于探討親子互動對兒童教育的積極影響,而未充分揭示親子互動本身的高度復雜性[3]。總體而言,在鄉村旅游體驗研究中,兒童的聲音尚未得到足夠重視。他們的旅游體驗往往是通過成人的視角間接呈現的,而非直接體現兒童的真實感受和需求[4,5]。
鄉村景觀是地表自然與文化的綜合體,在長期的自然演進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被賦予了多重的價值,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6]。因此,如何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融入兒童友好的理念,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的重要課題。通過為兒童提供更豐富、更有趣、更安全的旅游體驗,不僅可以提升家庭整體的旅游滿意度,還能增強兒童對鄉土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對鄉村生活的興趣。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友好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基于扎根理論,通過調研訪談進行三級編碼,深入分析兒童在鄉村旅游中的需求及其對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并為兒童設計、營建、維護各階段[7]提供具體的設計策略。該研究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相關理論,還為地方實踐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設計指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研究理論方法概述
(一)研究理論方法
扎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是由Barney Glaser 和 AnselmStrauss 于1967 年提出[8],旨在通過對經驗資料的深入分析建立理論。通過對原始采訪資料的詳細編碼分析,逐步構建理論。編碼過程分為3 個級別:開放性編碼、主軸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最后當理論達到概念上的飽和狀態,即新收集的資料不再對理論構建有實質性貢獻時,研究便告完成[9]。
(二)研究過程
為避免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受到主觀性干擾,本研究初期將立足于實踐[10]。以“兒童友好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為初步探討的問題,首先與兩名相關領域的景觀設計專家和一名兒童教育教師進行預訪談。這一過程將為后續正式調查奠定基礎,確保研究的嚴謹性。預訪談將采用半結構化的深度訪談方式,圍繞設定的10 個相關問題展開。
為確保數據的豐富性和代表性,樣本包含了不同背景、年齡、性別等,因此數據采集對象分為兒童(3-12 歲)及其家長或監護人,以及景觀設計師。并采用抽樣的方法選取江蘇省南京市和鹽城市的40 多名訪談人物作為訪談對象。其中兒童23 人,家長或監護人19 人,設計師3 人。訪問地點選擇在江蘇省南京市、鹽城市兩地,分別占比為68%、32%。在2024 年6 月至7 月期間展開訪談,訪談主要采用線下錄音的方式,時間控制在10~20 分鐘。把深度訪談記錄的訪談內容作為編碼的原始資料,并運用Nvivo 12 軟件對原始資料進行編碼分析[10]。
二、樣本的編碼分析
(一)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也叫初始編碼,目的在于處理聚斂問題,即通過仔細研讀訪談資料,挖掘現象背后的真實意義,從繁雜資料中提煉概念,并初步抽象出范疇[11]。本研究的開放式編碼將訪談音頻轉為文本材料,對其材料進行逐句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最終形成18 個初始概念,見表1。
(二)主軸編碼
在開放編碼的基礎上,主軸編碼將提取的初始概念進一步比較、整合和類聚形成更高級別的范疇類屬。通過18 分初始范疇歸納出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7 個主范疇,見表2。
(三)選擇性編碼
在選擇性編碼中,構建主范疇的近地點關系結構是為了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不同概念和范疇之間的互動和連接。在此階段,需要系統地對各個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入對比分析,并對其進行整合和歸納。從范疇類屬中提煉出更加抽象的核心類屬,進而建立起核心類屬與各范疇類屬及其他相關概念之間的有機聯系,最終構建出影響因子理論模型[12],見圖1。
三、兒童友好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影響因素分析
(一)問卷調查
根據扎根理論將得到的兒童友好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18 個初始概念歸納為感知體驗式設計、心理需求設計和環境行為設計3 個影響因子,為檢驗該理論得出的影響因子的可靠度,通過主觀調查問卷進行進一步研究這些影響因子對于景觀設計的重要程度。此次問卷調查采取了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時間在 2024 年 7 月至 8 月,調查量表共發放 397 份,有效問卷 355 份。問卷評分采用李克特 5 級量表法,將每個指標分設 1—5 級,并逐級賦值 1、2、3、4、5[13]。最后采用 SPSS 數據處理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中常用Cronbach's Alpha 系數的大小來衡量調查問卷的信度。一般而言,如果問卷的信度系數達到0.9 以上,該問卷調查的信度很好;信度系數在0.5 至0.9 以內是合理的,如果信度系數低于0.5,則此問卷的調查結果就不可信了。將問卷的數據用SPSS22.0 進行信度分析,其結果如表3 所示:
通過對兒童友好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問卷進行信度檢驗顯示,問卷的信度系數(Cronbach's Alpha)值為0.849,所以可以推斷問卷的可信度是比較好的,該評價問卷具有很高的內在一致性。
(三)效度檢驗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分為3 種類型:內容效度、準則效度和結構效度。效度分析有多種方法,其測量結果反映效度的不同方面[14]。一般通過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測量問卷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通常認為,KMOgt;0.9,則非常合適;0.8gt;KMOgt;0.9,則合適;0.6gt;KMOgt;0.8,則一般;KMOlt;0.6,則不合適。結果顯示,見表4,效度系數(KMO)為0.794,即KMO 值處于0.6~0.8 之間,同時sig值為0.000 也小于顯著性水平0.05。
(四)因子分析
根據以上效度分析的結果可知,問卷結構效度較好,適合做因子分析。總方差解釋體現被提取出來的各個因子對原數據的解釋程度,一般選擇初始特征值大于1 的公因子。通過表5 可知,提取了5 個公因子,其中特征值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5.107%,即提取的因子能夠說明所以因素的65.107%,解釋效果較好。并采用因子旋轉的方法將因子載荷的系數向著0 或1 兩極分化,使大的載荷更大,小的載荷更小,這樣結果更具有可解釋性[15]。最后顯示,旋轉后的因子荷載都大于0.5,意味著18 個指標均有意義。因此,兒童友好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影響因子理論模型構建良好,為此提出相關設計策略。
四、兒童友好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策略
(一)環境行為設計策略
1. 功能分區設計
環境行為設計的核心在于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和設施安排,引導兒童及其家庭的行為模式,營造安全且具有互動性的鄉村旅游環境。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景區應合理劃分功能區。例如,低齡兒童區可設置軟質地面、簡易滑梯和沙池,而高齡兒童區則可以設計攀巖墻、繩索橋等更具挑戰性的設施。通過功能分區設計,不僅能夠確保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安全,同時也能提供適合其能力發展的活動場所,增強環境的包容性與趣味性。
2. 趣味互動的興趣
兒童的興趣是他們在鄉村旅游中對自然探險、游戲、社交互動和家庭活動的產生興趣。在鄉村旅游中,兒童接觸到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植物、動物和生態系統。設計師可以通過設置探險路徑、觀察臺、自然教育區等,鼓勵兒童主動探索,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從中設置教育性標識牌、互動展覽和游戲化學習活動讓兒童在玩樂中學習到關于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知識。并將數字科技與鄉村旅游景觀相結合,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兒童可以在自然景觀中發現隱藏的動物或植物信息;或者通過智能導覽設備,兒童可以自主探索鄉村。
(二)心理需求設計策略
1. 基礎設施安全
在兒童友好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是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兒童在景觀中活動時,因其身體和認知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容易面臨各種潛在的安全風險。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必須注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確保兒童能夠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中玩耍和探索。基礎設施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兒童的身體尺寸、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同時,游樂設施應采用無毒環保材料,如木材、竹子、黃麻等。地面鋪裝采用木糠或再生橡膠等柔性材料,一方面具有防滑防摔的作用,為兒童游樂創造安全環境;另一方面,柔軟的材質在兒童不小心跌落時,能起到緩沖減震的作用,避免受傷。
設置可活動的遮陽棚,讓其能夠根據天氣情況調節開合,在陽光熾熱時為兒童提供遮蔭,避免中暑;在陰雨天氣時也能遮蔽風雨,讓兒童安全舒適地游玩。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保障兒童的人身安全,并創造舒適的環境。
2. 自我表達的機會
自我表達不僅是兒童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滿足他們情感需求和心理發展的一項關鍵體驗。通過設置“泥塑坊”,提供各色彩泥、陶土,讓孩子們自由創作;建造“涂鴉墻”,兒童可在上面任意書寫、繪畫、印手印腳印;開辟“戶外劇場”,孩子們可自導自演童話故事或農耕劇目。“泥塑坊”提供各種天然彩泥、黏土等原料,讓兒童自由雕塑、捏陶。“涂鴉墻”的設置,給予兒童在公共空間自由書寫、繪畫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內心世界。
3. 文化教育的融入
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融入本地文化和教育元素不僅能夠提升景觀的獨特性,還可以為兒童提供深刻的文化體驗和學習機會。通過將本地的農耕文化、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兒童在游玩的同時可以接觸到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教育。這種設計策略不僅豐富了兒童的旅游體驗,也為本地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打造“四季一米菜園”,分為春夏秋冬4 個區域,通過植物、雕塑、裝置等展示不同農事生產和節令民俗;設置“手工坊”,聘請當地農民現場教授編織、捻線、剪紙等技藝;建造“民居體驗區”,兒童可親身體驗鄉村生活,如打井、織布、做陶等。這些設計旨在通過直接的親身體驗,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鄉村文化知識,樹立對農耕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培養熱愛鄉土的情懷,最終達到傳承和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的目的,見圖2。
(三)感知體驗式設計策略
1. 多感官體驗的融入
在鄉村旅游景觀中,增強兒童的多感官體驗是提升體驗質量的重要策略。設計應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元素,幫助兒童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自然環境。例如,通過色彩鮮艷的植物、多樣化的材質(如木材、石材、砂土等)以及自然聲音(如流水聲、鳥鳴聲)等元素,激發兒童的感官認知。同時,設計中應考慮季節變化,提供與季節相關的不同景觀體驗。通過種植季節性開花植物或設立季節性活動區,兒童可以在一年四季中獲得不同的感官體驗,如春天賞花、夏天戲水、秋天采果、冬天賞雪。
2. 視覺體驗設計
在兒童的景觀體驗中,視覺設計是關鍵因素之一。豐富的色彩運用可以有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興趣。在設計中,應該通過合理的色彩搭配提升視覺體驗。例如,采用高飽和度的鮮艷色彩,如紅色、黃色、綠色等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同時在特定區域通過柔和的色彩組合營造出舒適的氛圍。此外,色彩的選擇應與自然環境和季節變化相協調,使兒童在體驗自然的過程中,獲得視覺上的愉悅感。
除了色彩,形態與圖案設計也是激發兒童視覺興趣的重要手段。在地面鋪裝和墻面裝飾中,可以融入富有藝術感的圖案設計,例如童話故事情節或動物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化的設計,兒童在鄉村旅游過程中不僅能夠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藝術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四)兒童友好的景觀鄉村裝置小品
“歸巢式”鄉村休憩亭是一種多功能、可持續的兒童友好景觀裝置,其設計理念融合了生態、教育和互動元素。亭體采用仿生設計,模仿鳥巢的形態,使用當地可再生材料如藤蔓、木材、竹子等,不僅確保了結構的安全性和環保性,還傳遞了生態可持續的理念,見圖3。亭體的核心為三層遞減的圓形基座,配有無障礙斜坡入口,確保了全齡段游客的可達性。內部設有環形休憩區和互動式學習區,通過觸摸屏展示本地生態系統知識,實現寓教于樂。亭體的部分結構,如頂部“巢壁”,采用可調節設計,能夠根據季節和天氣條件靈活開合,既提供了遮陽避雨功能,又為兒童創造了參與空間改造的機會。在亭體周邊,設置了“鳥巢探險區”和小型農耕體驗區,前者通過柔軟地面和懸掛式游樂設施模擬鳥巢環境,后者則為親子互動提供了平臺。此外,亭體還還可以整合聲光景觀設計,如太陽能LED 夜間照明和風力驅動的聲音裝置,豐富了兒童的感官體驗。
這種創新的景觀小品設計不僅滿足了兒童的即時需求,更具有深遠的教育和社會意義。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歸巢式”休憩亭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兒童認知、社交和情感能力的全面發展。例如,可變形結構設計能夠培養兒童的空間認知能力和適應性思維;互動式學習區則促進了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從社會學的視角,這種設計通過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強兒童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促進文化傳承。同時也為不同代際間的交流提供了平臺,有利于社區凝聚力的提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該設計通過使用環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實踐了生態友好理念,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范例。此外,這種設計還具有經濟學意義,通過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有潛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支持。
結語
本研究通過采用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兒童在鄉村旅游中的特定需求,并對原始訪談數據進行三級編碼分析,從中提煉出趣味互動、便捷功能、設施安全、視覺藝術、學習教育、情感滿足和感官體驗等七大核心要素。這些要素不僅反映了兒童在鄉村旅游景觀中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更凸顯了他們對豐富多彩的感知體驗的渴望。通過問卷調查并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數據結果進一步驗證了這些要素在兒童友好型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意義和研究價值。基于此,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在于:首先,豐富了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理論框架,特別是從兒童視角出發的設計理念;其次,拓展了環境行為學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的設計策略不僅全面考慮了兒童的行為需求、心理需求和感知體驗,更注重景觀設計與鄉村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養兒童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傳承農耕文明。同時,這一設計理念也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提升游客對鄉村旅游的依賴性和忠誠度。然而,本文的研究和設計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實證檢驗與優化。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整合景觀設計、兒童發展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確保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全面性。同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可以探討更多數字化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在兒童友好型鄉村旅游景觀中的應用,以進一步豐富兒童的互動體驗。通過持續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必將為兒童及其家庭帶來更加豐富、快樂、有益的鄉村旅游體驗,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最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編號:KYCX23_1107)
參考文獻
[1]馬雯秋,朱道林,姜廣輝. 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轉型研究[J]. 地理研究,2022,41(10):2615-2630.
[2]胡鞍鋼,王蔚. 鄉村旅游:從農業到服務業的跨越之路[J]. 理論探索,2017(04):21-27,34.
[3]李竹賢,張驍鳴. “乖小孩”與“好父母”——基于兒童教育視角的親子旅游互動研究[J]. 旅游學刊,2023(09):118-131.
[4]KHOO-LATTIMORE C. Kids on board: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concerns and clarificationswhen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s voices in tourism research[J/OL].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5]KHOO-LATTIMORE C,PRAYAG G,CHEAH B L. Kids on Board:Exploring the Choice Process andVacation Needs of Asian Parents With Young Children in Resort Hotels[J/OL]. Journal of HospitalityMarketing amp; Management,2015.
[6]刁智輝,童安琪,申亞梅,等. 國內鄉村景觀數字化保護研究進展[J]. 園林,2023,40(05):96-104.
[7]王鑫,張博珺,張楠,等. 從“空間優化”到“居民內聚”:社區公共空間更新中融入兒童參與的實踐路徑[J]. 現代城市研究,2024(06):30-37.
[8]曹樹金,卓伊玲. 電子書App社交功能持續使用意愿影響因素探究[J/OL]. 圖書館學研究,2021(18):81-91,56.
[9]李庭筠,羅邱戈,張金萍,等. 基于扎根理論的瓊北火山地區傳統村落新業態發展探討——以海口市美孝村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20(09):2079-2091.
[10]馬子瑛,唐德紅,姜二庭,等. 適老戶外健身設施舒適度優化設計策略研究[J/OL]. 包裝工程,2023,44(14):209-216.
[11]李小青,李秉廉,何瑋萱,等. 基于扎根理論的企業數字化創新形成路徑——一個多案例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05):117-126.
[12]馮亞飛,胡昌平,仇蓉蓉. 數字學術資源用戶隱私關注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基于扎根理論[J]. 情報科學,2019,37(03):3-8.
[13]唐聰,溫旭,劉靜. 基于KANO—AHP—EWM模型的少數民族鄉村文創優化策略研究[J]. 包裝工程,2024(S1):177-184,197.
[14]劉繼才,王穎林,唐絲絲. 我國PPP項目關鍵風險實證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3(04):93-96.
[15]顏毓潔,耿喆. 新時期提高陜西農民收入水平的研究與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0):18919-18920,1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