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慢性鼻竇炎治療中鼻內鏡下標準化鼻竇開放術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蚌埠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術式分組,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療法,研究組實施鼻內鏡下標準化鼻竇開放術,比較兩組鼻部癥狀、生活質量、預后情況。結果:鼻部癥狀比較,研究組治療后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比較,研究組治療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預后情況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標準化治療慢性鼻竇炎,可有效緩解慢性鼻竇炎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慢性鼻竇炎患者預后,效果顯著。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標準化鼻竇開放術,療效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2.053
0 引 言
慢性鼻竇炎具有高發性,較易反復發作,降低生活質量。慢性鼻竇炎影響患者鼻音功能,藥物治療難以達到良好效果,通過科學手術治療處理病灶,有利于改善鼻音功能障礙,提高鼻腔共鳴功能[1]。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利用鼻內鏡技術,減輕手術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通過內窺鏡為醫師提供良好視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的目的是通過手術清除病變組織,改善鼻通氣結構,恢復鼻功能。本文選取2023年1—12月蚌埠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60例慢性鼻竇炎患者,重點探討鼻內鏡下標準化鼻竇開放術療法和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 0 2 3 年1 — 1 2 月蚌埠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6 0 例慢性鼻竇炎病例,研究組3 0 例,性別:男/ 女=18 / 1 2,年齡2 0~6 8歲,平均(3 7. 2 9±10 . 0 3)歲;病程0 . 5~1 5 . 0 年,平均(7.29±2 .11)年;臨床分型為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8例。對照組3 0例,性別:男/女=17/13,年齡(21~67)歲,平均(37. 32±10.0 0)歲;病程1.0~14.0年,平均(7.32±2.09)年;Ⅰ型11例、Ⅱ型13例、Ⅲ型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確診為慢性鼻竇炎;(2)符合手術指征;(3)資料完整;(4)認知良好。
排除標準:(1)免疫功能障礙;(2)凝血異常;(3)先天性鼻腔結構畸形;(4)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1.3 方法
基礎術前準備。術前1~3 d,遵醫囑沖洗鼻腔、噴藥或者滴藥。針對經口腔入路手術患者,術前3 d遵醫囑含漱清潔口腔,3次/天。術前禁煙,清除患側鼻毛、胡須等毛發,根據手術需要備皮。術前綜合評估,合理選擇麻醉方式。
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治療。(1)手術過程中,切除鼻甲后半部分,使蝶竇口良好暴露于視野。(2)切除蝶竇口前壁,使蝶竇開放,然后依次處理篩竇。(3)開放頜竇口,切除鼻囟門,實施上頜竇口擴大操作。(4)使用納吸棉填充鼻腔,規范抗菌、止痛用藥,術后標準化護理。
研究組實施內鏡下標準化鼻竇開放術。(1)術前全身抗生素治療,根據治療情況用藥1~2d。(2)CT掃描觀察鼻竇冠狀位情況和軸位情況,評估鼻腔內息肉生長范圍、占位情況與鼻腔結構,明確手術細節。(3)全麻氣管插管,收縮鼻腔黏膜后開始手術。(4)切除鼻息肉,使中鼻道暴露于手術視野,逐步切除鉤突部位,擴大上頜竇竇口,開放篩泡。(5)結合CT造影信息,進行篩竇開放操作,然后開放額竇、蝶竇。(6)納吸棉填充術腔,術后標準化治療無需取出,評估愈合情況,術后健康教育。
1.4 觀察指標
(1)鼻部癥狀。治療前、治療后半年鼻內鏡檢查,Lund-Mack-ay評分法評估水腫、鼻漏、鼻息肉情況。0~2分/項,共0~6分,Lund-Mack-ay評分與癥狀程度正相關。
(2)生活質量。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評估《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共20項,0~3分/項,共0~60分,生活質量與SNOT-20負相關。
(3)預后情況。術后6個月隨訪,觀察術后眶周淤血、鼻腔流血、鼻腔粘連、鼻中隔穿孔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26.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鼻部癥狀、患者生活質量以(-x ±s)分析,予以t 檢驗,預后觀察結果以n (%) 為計數方式,予以χ2檢驗。P﹤0.05,表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鼻部癥狀
治療前癥狀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研究組水腫、鼻漏、鼻息肉癥狀較輕,總評分較低(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生活質量
治療前SNOT-20相近(P﹥0.05);治療后,研究組SNOT-20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預后情況
研究組術后眶周淤血1例,鼻腔流血3例,鼻腔粘連1例,總發生率16.67%(5/30);對照組眶周淤血2例,鼻腔流血2例,鼻腔粘連3例,鼻中隔穿孔2例,總發生率30.00%(9/30);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6.413,P =0.035﹤0.05)。
3 討 論
慢性鼻竇炎手術中,通過手術操作,改善慢性鼻竇解剖結構,將不可逆病變組織清除,手術治療后患者鼻腔-鼻竇環境改善,可更順利地引流、通氣,切實緩解慢性鼻竇炎癥狀。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應用于慢性鼻竇炎患者具有較好療效。
本研究中,鼻部癥狀顯示,治療前,兩組水腫、鼻漏、鼻息肉情況相近。治療后,研究組評分較低,癥狀較輕。生活質量顯示,治療后,慢性鼻竇炎對患者生活的消極影響減輕。研究組SNOT-20低于對照組。預后觀察顯示,研究組預后較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該數據顯示,研究組可更順利地恢復,鼻腔粘連等并發癥減少,是比較安全的治療方法。
手術的作用是緩解慢性鼻竇炎癥狀,改善局部結構,為后續藥物治療打下良好基礎。鼻腔具有特殊解剖結構,采用常規手術療法無法保證手術視野良好,對醫師經驗要求較高,而且預后相對較差。內鏡手術利用內窺鏡技術,擴展醫師手術視野,方便醫師在術中觀察病灶與病灶周圍組織、結構,促進精準手術。內窺鏡規格較小,不易損傷黏膜組織,可降低感染風險。開放術治療后,可根據患者情況實施功能性鼻內篩竇開放術、頜竇自然開口擴大手術等,對改善鼻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手術實施后進行持續隨訪,觀察手術后慢性鼻竇炎癥狀緩解情況。本研究術后半年觀察顯示,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與鼻部癥狀均發生積極變化,預后較好,部分患者發生并發癥,但是總體預后優于對照組。
在慢性鼻竇炎手術治療中,可選擇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F E S S)或者根治性內鏡鼻竇手術(RESS),均具有一定療效,可減輕患者鼻部癥狀,恢復嗅覺功能。不同手術方式在預后方面具有一定差異,RESS預后較好,不易復發[2]。在手術治療中,應合理選擇麻醉方式。麻醉方式通常對手術療效、術后患者嗅覺功能恢復通常無顯著影響,但是麻醉方式直接影響應激指標。在手術麻醉中,與常規局麻技術相比,全麻、強化局麻有利于減輕術后應激[3]。
在難治性鼻竇炎治療中,針對嗜酸粒細胞激活患者,可實施擴大鼻竇開放術,術后小劑量奧馬珠單抗治療,從而有效抑制術腔黏膜炎癥,加速黏膜上皮化,促進疾病早期良性轉歸[4]。在鼻竇開放術治療后,可選擇納吸棉、硅膠管填塞處理技術,采用該聯合填充方法有利于改善鼻腔通氣功能,止血、止痛效果較好,有利于促進術后飲食、睡眠改善[5]。
慢性鼻竇炎術后功能恢復中,嗜酸性粒細胞(EOS)、鼻黏膜白細胞介素17(IL-17)均為影響因素,可結合該類指標預測評估術后嗅覺功能恢復情況[6]。術后可結合鼻竇CT評分、鼻內鏡評分以及檢測鼻黏膜纖毛運動速率,綜合多指標評估鼻功能變化,針對性開展圍術期治療,促進患者鼻功能恢復[7]。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鼻竇炎患者實施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標準化療法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內鏡手術治療,患者慢性鼻竇炎癥狀顯著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預后較好,手術效果比較符合預期。
參考文獻
[1]丹靜靜,陶樹東,黃永望.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對慢性鼻竇炎男性患者鼻音的影響[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21,29(3):292-294.
[2]汪文華,王廣科,武天義,等.根治性鼻內鏡手術治療嗜酸粒細胞增高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3,37(1):20-24.
[2]史文艷,徐潔蕾,袁城棟,等.不同麻醉方式下行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的效果及對應激反應和嗅覺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11):2325-2328.
[4]黃僖,周建波,肖旭平,等.小劑量奧馬珠單抗在嗜酸粒細胞增多的難治性鼻竇炎患者擴大鼻竇開放術后的應用初探[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3,58(8):747-753.
[5]龍紅兵,覃繼新.老年慢性鼻竇炎患者鼻竇開放術后應用納吸棉聯合硅膠管填塞對出血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19):4235-4238.
[6]徐金,莊漢,倪澤,等.鼻黏膜白細胞介素17、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與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功能轉歸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2,32(20):72-77.
[7]施思斯,張超,于青青,等.復發性鼻竇炎患者修正性鼻內鏡手術后鼻功能改變的客觀評估[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20,34(5):444-446+451.
作者簡介
王春燕,本科,醫師,研究方向為鼻科疾病治療。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