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finger amputation after finger replantation
DING Yuanyuan,JIANG Mengying,XIA XiaocaoThe Affiliated Suqian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Group Suqian Hospital),Jiangsu 2238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DING Yuanyuan,E-mail:dyuanyuan63@163.com
Keywords" finger amputation;replantation of severed finge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influencing factors;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影響因素。方法:選取2021年9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手指離斷病人90例,均行斷指再植術,評估所有病人術后PTSD發生情況,根據結果分為發生組與未發生組,比較兩組病人基線資料,分析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PTSD的影響因素。結果:90例手指離斷病人中,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 25例(27.78%);兩組病人文化程度、右手大拇指離斷、社會支持及心理彈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右手大拇指離斷、文化程度、心理彈性及社會支持是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影響因素。結論: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PTSD發生風險較高,可能與右手大拇指離斷、文化水平低、心理彈性低下及社會支持低有關。
關鍵詞" 手指離斷;斷指再植術;創傷后應激障礙;影響因素;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22.032
手指離斷在骨科較為常見,致殘率較高,病人經斷指再植術后可重建斷指形態,但同時也會給病人帶來心理打擊,導致病人出現抑郁、焦慮等問題[1]。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為病人經歷災難性或傷害性事件后心理出現長期存在的精神障礙,可導致病人出現情緒異常、回避社會及性格改變等,對病人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2-3]。研究指出,PTSD可對斷指再植術病人身心健康、社會行為產生影響,并可引起社會退縮、逃避等,影響病人的術后恢復[4]。本研究將重點觀察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PTSD的影響因素?,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9月—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手指離斷病人90例。納入標準:經影像學、體征檢查判斷為手指離斷;行斷肢再植術;病人自愿參與本研究且
作者簡介" 丁園園,主管護師,本科,E-mail:dyuanyuan63@163.com
引用信息" 丁園園,蔣夢影,夏小草.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創傷后應激障礙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循證護理,2024,10(22):4175-4177.
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歲。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異常者;存在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其他重大創傷性事件者;存在嚴重視聽覺功能障礙者;無法溝通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標準
于斷指再植術后第7天,采用中文版PTSD診斷量表[5]評估。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麻木癥狀、高警覺癥狀、回避癥狀及再體驗癥狀),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總分為17~85分,分值越高,PTSD癥狀越嚴重。其中評分≥38分為發生PTSD,納入發生組,其余納入未發生組。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07。
1.2.2" 收集基線資料
統計所有病人的性別(男、女)、年齡、并發癥(有、無)、婚姻狀況(已婚、未婚/離異/喪偶)、工作(有、無)、離斷指數(單指、多指)、右手大拇指離斷(是、否)、社會支持[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6]評估,分為低、中、高3個水平]、文化程度(??萍耙陨?、中專/高中、初中及以下)、心理彈性[采用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CD-RISC)[7]評估,分為低下、良好]、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5 000元)。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單因素分析
90例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 25例(27.78%)。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2.3" 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影響因素的Logistics回歸分析
以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PTSD發生情況為因變量(未發生=0,發生=1),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右手大拇指離斷、文化水平低、心理彈性低下及社會支持低是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影響因素,見表3。
3" 討論
手指離斷為一種強烈應激事件,不僅給病人帶來軀體上痛苦,同時會導致病人出現精神癥狀,增加PTSD發生風險,不利于病人術后恢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90例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 25例(27.78%);右手大拇指離斷、文化程度、心理彈性及社會支持低是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影響因素。
3.1" 右手大拇指離斷
右手為多數病人的習慣性用手,而大拇指的功能占手指40%以上,可與其他手指完成靜息動作,進行外展內收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右手大拇指離斷病人術后會擔心手指功能的恢復效果,且手指功能的恢復需較長的時間,病人會擔心無法照顧自身,引起自暴自棄、焦慮等情緒,增加PTSD發生風險[9]。故應鼓勵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積極進行康復訓練,鼓勵家屬給予病人物質、情感支持,全方位實施健康指導,并給予心理疏導,以降低PTSD發生風險。
3.2" 文化程度
手指離斷病人的文化水平低,說明其難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疾病知識,且對于醫護人員宣教的知識理解能力差,在面對術后疼痛、康復訓練時會存在錯誤認知,采取回避措施,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繼而增加PTSD發生風險[10-11]。對此,建議應加強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的健康教育,可采取同伴教育、教育手冊等方式,提高病人對于疾病的認識,以降低PTSD發生風險。
3.3"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為個體通過外部途徑獲取的幫助與支持,可為病人帶來內在的力量,提高心理的防御能力[12]。社會支持水平低的手指離斷病人難以通過朋友、親屬及社會組織等獲取幫助與支持,在面對后續手指功能康復、并發癥及預后時會存在負性心理體驗,加上病人術后存在工作、生活及社會功能喪失,會進一步加重焦慮及恐懼情緒,導致病人的心理遭受嚴重打擊,增加PTSD發生風險[13]。對此,關注手指離斷病人的社會支持情況,囑咐家屬給予幫助與支持,并指導病人尋求社會支持,告知病人遇到困難應向他人求助,以降低PTSD發生風險。
3.4" 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為個體對創傷性事件的應對能力,是維持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促使個體積極應對創傷應激事件,調節心理狀況[14]。心理彈性低下的手指離斷病人在術后面對并發癥、手康復訓練、疼痛及預后時會存在諸多壓力,難以有效應對,導致病人承擔嚴重精神壓力,增加PTSD發生風險[15]。對此,建議應為手指離斷病人開展多途徑、多角度的心理彈性拓展訓練,如心理疏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挖掘潛在心理彈性,降低PTSD發生的風險。
4" 小結
綜上所述,右手大拇指離斷、文化程度、心理彈性及社會支持均是手指離斷病人斷指再植術后發生PTSD的影響因素,應針對上述因素開展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降低病人PTSD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高彩萍,王燕,王鳳霞,等.同理心護理對手外傷康復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18):2331-2335.
[2]" 楊永圣,張夢,姚愛明,等.創傷疼痛對傷后早期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病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0,29(5):665-669.
[3]" 喬雪.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20,38(1):36-38.
[4]" 吳蓓蓓,胡三蓮,黃新艷,等.斷指再植病人創傷后應激障礙水平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研究,2021,35(24):4451-4455.
[5]" 藍薇,施琪嘉.臨床用創傷后應激障礙診斷量表中文版信效度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4):291-293;356.
[6]" 劉繼文,李富業,連玉龍.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1):1-3.
[7]" 雷陽,張靜平.中文版 Connor-Davidson 心理彈性量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0):1188-1193.
[8]" 商婷,李文婕.協同護理模式在手外傷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醫學臨床研究,2020,17(11):1744-1746.
[9]" 張銀波,張朝民,邵影,等.腦出血患者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及其影響因素[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5):846-848;852.
[10]" 張迪,伍新春,田雨馨,等.青少年情緒調節困難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的影響:侵入性反芻與狀態希望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3):478-482.
[11]" 常紅,李立,張艷,等.骨科創傷住院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與創傷后成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22,17(1):61-64.
[12]" 王雯沁,吳敏娟,李俊花,等.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人依戀、社會支持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關系[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4):700-705.
[13]" 付爽,劉禎,崔玉順.中青年首發腦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在領悟社會支持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中介效應[J].護理學報,2023,30(20):43-47.
[14]" 孫繼偉,李佳歡,王艷榮,等.燒傷康復期患者神經質人格、心理彈性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和創傷后成長之間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33(3):198-202.
[15]" 張晶,郭菲,陳祉妍,等.社會支持、心理韌性及自尊評價與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相關性[J].中華醫學雜志,2020,100(1):32-36.
(收稿日期:2024-02-23;修回日期:2024-10-26)
(本文編輯賈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