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這是古人通過長年累月的觀察得出的寶貴經驗。這句話的意思是,進入秋天后氣溫會逐漸降低,一場秋雨冷過一場。通常在后面還有一句話是“十場秋雨穿上棉”,幾場秋雨過后就可以穿冬裝了。這種說法背后的科學依據是什么呢?
太陽輻射的減弱
夏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回歸線南移,太陽向北半球射出的光線不斷傾斜。此時,太陽輻射強度減弱,白晝時數減少。這不僅會使地面獲得的熱量越來越少,而且也使地面自身輻射冷卻加劇,逐步向熱量入不敷出的狀態推進。
冷空氣南下引起降雨
較冷空氣向較暖空氣方向輸送,即空氣從冷的地區刮到暖的地區,稱為冷平流,常引起較暖地區的溫度下降。進入秋季后,冷空氣南下,遇到了南方的暖濕空氣,冷暖氣團交界面發生對抗、交綏,就形成了降雨。在白天,云層遮蔽陽光,并從高空降下“冷雨”,于是引起較為劇烈的降溫現象。
輻射冷卻的加劇
當白天形成降雨、引起降溫后,到了夜間,隨著云的散去,降溫的過程仍在持續。
云層在影響溫度方面的作用如同用來保暖的被子。云層一方面能吸收地面向外的長波輻射,另一方面將來自地面自身的輻射返還給地面,向地面發射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
冷空氣的到來會使得區域內空氣變得干冷,氣層較穩定。當相關地域被來自北方的冷氣團控制后,夜間天氣轉晴,地面便失去了云層的覆蓋,這導致地面輻射散熱不會受到阻擋,當然,也不再有云層向地面的逆輻射。
由此看來,下雨導致的降溫只是一種表象。冷平流加上地面的強烈輻射冷卻,才是使人們感受到近地層空氣“一場秋雨一場寒”的主要原因。
冷空氣的頻頻南下
暖空氣和冷空氣交戰之后,往往會敗下陣來,向南方緩緩退去。而后,當地被冷氣團控制,天氣放晴,氣溫下降。數日之后又有新的冷空氣南下,與日趨衰敗的暖濕空氣再次在當地上空交匯時,又會形成新的降雨、降溫天氣。
冷空氣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平均5~7天左右南下一次,十次秋雨差不多要兩個多月時間,十場秋雨之后自然要穿棉了。
來源:數字北京科技中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