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加納新認識的朋友奧利弗帶我去當地一家餐館品嘗炸雞。
炸雞端上來時,我注意到,顏色深黃近褐。性子豪邁的奧利弗拿起雞腿便咬,一咬便皺眉,說:“不行,這不是平時的水準。”
他對店東說道:“您這炸雞啊,得騎腳踏車去吃!”
店東一聽,先是哈哈大笑,繼而赧然回應:“對不起,主廚今天休假,是新來的副手做的,經驗不足,炸得太老了,我給您重做。”
他倆的對話讓我如墮五里霧中,炸雞與腳踏車,風馬牛不相及嘛!
奧利弗向我解釋:“腳踏車”在加納的土語里,是另有含義的。由于加納生活水平不高,一般人一輛腳踏車往往用了一二十年仍然還在用。陳舊不堪的腳踏車機件不靈活,必須使出大力氣去踏;而“使盡洪荒之力”因此便成了“腳踏車”一詞隱含的意思,多用于貶義。
“炸雞得騎腳踏車去吃”這句話,潛臺詞就是:“這雞肉太韌了,我得像騎老舊的腳踏車一般,使出大力氣去咬哪!”
我聽后莞爾,非常欣賞奧利弗“綿里藏針”的幽默。
少頃,店東將金光燦爛的炸雞捧上桌來,說道:“我向你保證,這是飛機,不費勁。”
雙方哈哈大笑。
餐后,店東堅持不收錢,奧利弗也承諾日后會繼續光顧。
一方以幽默的語言取代生氣的投訴、一方以真誠的補償取代無禮的反擊——雙贏局面,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