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奉賢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強化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創新驅動、要素保障,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2024年7月,五屆區委九次全會首次重新概括并提出“美麗大健康、綠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數智新裝備”四大主導產業,這與以往提出的四大新興產業概念略有不同,但在其深刻內涵上,兩者展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目前,四大主導產業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2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數量(1282家)的52.4%,其中,美麗大健康產業有237家、綠色新能源產業有120家、通用新材料產業有 235家、數智新裝備產業有80家。
2023年,四大主導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95.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08億元)的74.6%,其中,美麗大健康產業產值達483.5億元、綠色新能源產業產值達980.7億元、通用新材料產業產值達454.3億元、數智新裝備產業產值達176.6億元。四大主導產業以占全區一半左右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創造了占全區近3/4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顯示出四大主導產業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處于較高的產業能級,是奉賢區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四大主導產業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65%左右的美麗大健康企業在金匯港以西,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及周邊區域,奉賢區的西北區域;二是55%左右的綠色新能源企業在金匯港以東,主要集中在臨港奉賢園區及周邊區域,奉賢區的東南區域;三是60%左右的通用新材料企業在金匯港以西,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周邊區域,奉賢區的西南區域;四是60%左右的數智新裝備企業在金匯港以西,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及周邊區域,奉賢區的西北區域。如果將奉賢區置于一個坐標系中,以G1503為橫軸、金匯港為縱軸,可以發現美麗大健康企業和數智新裝備企業主要分布在第二象限,通用新材料企業主要集中在第三象限,而綠色新能源企業主要位于第四象限。
2023年,奉賢區美麗大健康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83.5億元,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15.3億元,同比增長3.7%。目前,奉賢區正在努力構筑的美麗大健康產業主要包括“三品”行業(即化妝品、藥品和食品)。
2023年,奉賢區化妝品行業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21.0億元,同比增長13.2%,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16.8億元,同比增長13.9%。化妝品行業為全區經濟穩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目前,全區共有持證化妝品生產企業85家,占全市總量的37%;有規模以上化妝品企業21家,占全市總量的31%;化妝品行業的銷售額約占全市的40%;集聚了資生堂、歐萊雅、美樂家、如新、科絲美詩、自然堂、百雀羚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化妝品企業。“上海市奉賢區化妝品產業集群”被認定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同時,“東方美谷”作為奉賢區美麗大健康產業重點項目,被譽為奉賢區最亮麗的一張產業名片。自2015年奉賢區提出“東方美谷”概念以來,其已成功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華麗蝶變。東方美谷是全國唯一“中國化妝品產業之都”,是全國首個入選3A級知名商標的區域品牌,品牌價值已突破338億元,其中,“東方美谷·美妝特色產業園區”入選市級時尚消費品特色產業園,“東方美谷國際化妝品大會”已成為國際知名的行業峰會。
2023年,奉賢區生物醫藥行業完成規模以上產值225.5億元,規模位列全市第三,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86.1億元,可比增幅為1.1%。目前,奉賢區集聚了一大批優秀的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了四大企業集群:即以帝斯曼、雅培、中西三維為代表的化學原料藥和制劑企業集群;以萊士、君實、上生所為代表的生物制品企業集群;以和黃、凱寶、雷允上為代表的中藥企業集群;以伯杰、睿昂、長島為代表的診斷試劑和醫療器械企業集群。另外,在醫藥服務外包方面,奉賢區集聚了藥明生物、凱萊英、博騰等龍頭企業。奉賢區依托2個市級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園區(東方美谷醫藥產業園、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吸引了生物醫藥項目源源不斷地到奉賢區落地,2023年,全區生物醫藥產業建設項目91個,涉及總投資449.3億元,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6億元,較上年增長18.5%。
2023年,奉賢區食品行業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06.4億元,同比增長5.3%,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產值84.7億元,同比增長6.0%。奉賢區既有光明、大白兔、冠生園、鼎豐等煥發新生的老字號品牌,又有妙可藍多、海融、晨冠等新銳國民品牌,還有格力高、麥西恩等知名外資品牌。同時,奉賢區正瞄準新型消費需求,發展高端食品、特醫食品、預制食品等。當前,奉賢區正趁勢而上,在食品產業相對集聚的金匯鎮,全力打造一個國際健康食品產業園。

2023年,奉賢區綠色新能源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80.7億元,同比增長17.1%,是四大主導產業中產值最高、最接近千億規模的產業。目前,綠色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型儲能等行業,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據了主導地位。
2023年,奉賢區新能源汽車行業完成規模以上產值846億元,同比增長33.8%。近年來,奉賢區積極搶抓特斯拉、上汽等龍頭企業的溢出效應,引育新能源汽車規模以上企業88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涵蓋了車身、底盤、座椅、內外飾系統、動力電池、汽車電子、安全系統、智能座艙等除整車之外幾乎所有的重要零部件,已集聚瑞庭時代、臨港均勝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另外,在細分賽道“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奉賢區瞄準智能駕駛,打造了國內首個“智慧全出行鏈”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區,獲得交通運輸部批準為試點項目;在東方美谷核心區創建了上海市唯一一個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主導的市級特色產業園區——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百度智聯科技、昆易電子、交大智能等知名企業已入駐園區。
在新能源領域,奉賢區有晶澳、神力、阿波羅等領軍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奉賢區有中器環保、鑫廣再生等代表企業;在新型儲能領域,蘭鈞新能源、弘正儲能、屹鋰新能源等一批優質企業在奉賢區集聚。
此外,2023年,12個綠色新能源產業項目開工建設,如上海晶龍新增智能運營中心暨新改擴建項目、華翔臨港研發中心及汽車電子生產基地、梵昶汽車零部件包裝產品生產基地等,計劃投資共54.6億元。10個項目實現竣工投產,如上海氫洋氫燃料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上海新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沖壓項目、富維東陽上海新基地項目、凌云吉恩斯輕量化熱成型高強鋼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全工藝鏈項目、千發新能源汽車內外飾項目等,總投資24.1億元。
2023年,奉賢區通用新材料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54.3億元,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85.5億元,同比增長1.2%。通用新材料產業主要包括化工材料、金屬材料等行業。
奉賢區是上海市化工材料的重要承載區之一,在全市5個新材料特色產業園中,奉賢區的化工新材料特色產業園占據1席。奉賢區依托涉化產業用地的稀缺資源,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合成生物等高附加值產業,持續推動高端電子化學品、高分子復合材料、高性能水性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產業發展壯大,逐步形成四大企業集群:以確信樂思、萬溯藥業、康美特等為代表的電子化學品企業集群;以大韓道恩、大日精化等為代表的高分子復合材料企業集群;以膠黏劑龍頭企業康達新材、道生天合等為代表的高端膠黏劑企業集群;以保立佳、東勝化學、金力泰、藤倉化成、巴世夫化工等為代表的高性能水性材料企業集群。
在金屬材料方面,奉賢區集聚了海亮、宇洋、天陽、榕融、同創普潤等一批優質企業。同創普潤生產的超高純度鋁、銅、鉭等廣泛運用于半導體集成電路,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和產業空白。榕融的高強度氧化鋁連續纖維相關技術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局面,首批產品已運用于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領域。
奉賢區新材料產業不斷穩拓深耕,2023年新增新材料產業項目32個,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9億元;隆華新材料等一批項目簽約,涉及總投資30億元;吸引中國化學集團和新興際華兩家重量級央企“牽手”奉賢區,為區域新材料產業發展增添了新鮮活力和強勁動力。
2023年,奉賢區數智新裝備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6.6億元,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66.1億元,同比增長16.2%。數智新裝備產業主要包括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行業。
奉賢區高端裝備行業2023年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43.2億元,今年1— 10月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37.7億元,可比增長20.0%,集聚了三一重機、斯必克流體、萬澤精密、昌強重工等49家規模以上企業。
奉賢區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2023年完成規模以上產值20.5億元,今年1—10月完成規模以上產值18.6億元,集聚了蘭寶傳感、匯玨網絡、睿昇半導體等17家規模以上企業。
在數字經濟領域,奉賢區打造了上海市首個數字國際產業城區——數字江海,目前數字江海示范區一期實現開園、二期啟動建設,吸引了國信優易、阿里云能力中心、喔趣科技、悟通感控等優質企業落戶。
在服務業領域,奉賢區積極發展在線新經濟。2023年,全國首個抖音電商“直播產業創新發展示范點”在奉賢區揭牌,全區網絡零售額突破1400億元,同比增長23.2%,增速高于全市15.6個百分點。
此外,2023年,一批數智新裝備項目正加快建設,天地采掘生產基地智能制造項目、天箭自動化控制設備項目等10個項目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38.9億元。心城谷川智能制造生態社區項目等8個項目實現竣工投產,完成投資20.5億元。

奉賢區委、區政府立足長遠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兩個維度,科學統籌謀劃,在五屆區委九次全會適時提出“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主導產業集群式發展、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培育壯大‘4+N’產業集群和細分賽道”等決策部署,并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布局“四個強化”。
一是強化創新引領,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奉賢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五個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加大研發支持力度,深入促進產教融合,設立首期規模10億元的區產教融合專項發展資金,支持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區級技改資金單個項目扶持上限至100萬元,穩定工業“基本盤”,不搞簡單退出,推動傳統行業“老樹發新芽”;鞏固壯大新興產業,咬定美麗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四個千億”目標不松懈,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延鏈、補鏈、固鏈、強鏈,力爭到202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提升至50%以上;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提前謀劃、長遠布局,對標細化上海“五大未來產業”,在基因和細胞治療、新型儲能、特種合金等奉賢區具備相關基礎的行業和領域中加快技術突破和落地,培育產業增長點。
二是強化統籌推進,推動重點產業集群化。奉賢區做大重點產業集群,聚焦“美麗大健康、綠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數智新裝備”四大主導產業,建立由區領導擔任負責人的“一把手”工程專班工作機制,整體謀劃、系統推進;優化空間布局,堅持全區“一盤棋”,統籌規劃各鎮(開發區)產業定位,編制“產業地圖”,在做優現有6個市級和4個區級特色產業園區的基礎上,再創建3到5個具有辨識度和影響力的產業集聚地,打造主業鮮明、錯位發展的空間格局;培育一流企業,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加強優質民營企業“淘金”和培育,推動“上規、上新、上市、上樓”,積極支持外資企業擴大投資、擴大產能,力爭到2027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量倍增至1500家;提升企業服務質效,優化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推進“網格化”管理方式,建立500人以上服務專員隊伍,點對點服務8000家以上企業,做優企業服務平臺,加快企業訴求處理速度,持續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有溫度的一流營商環境。
三是強化轉型提升,推動產業模式現代化。奉賢區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出臺數字經濟專項政策,加快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字化診斷全覆蓋,支持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提升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支持企業“上云、上鏈、上平臺”,加快培育“燈塔工廠”,力爭年均新增市級智能工廠5家以上;推進“綠色生產”,支持節能技術改造、推廣能源管理體系,創建更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持續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單位產值能耗每年下降1%;深化制造和服務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引導制造業企業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力爭年均新增市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5家以上,持續提升奉賢新城功能品質,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四是強化資源保障,推動產業要素協同化。奉賢區加強空間保障,加快新增工業用地出讓和存量低效用地盤活,“應保盡保”制造業項目用地需求,每年新增加盤活制造業用地2000畝左右,推廣M0類融合用地政策,穩步推動具有“高輕凈”特點的企業“工業上樓”;加強金融支持,深化“基金+基地+產業”發展模式,引導“長期耐心”資本投向科創和制造業領域,提高企業上市激勵政策上限,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信貸投放力度;加強人才支撐,用足用好上海市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政策、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引進重點機構政策、區級“1+X”人才政策等,解決人才關切的安居、子女就學等問題,引育一批高層次人才;加強政策扶持,聚焦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用工、融資、技改等痛點難點問題,加快出臺企業用得上、夠實惠、更具穿透力的政策,持續提高惠企政策落地效率,加快釋放利用外資、生命健康產業等政策的紅利,提高企業獲得感。

近年來,奉賢區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力度,每年騰出近2000畝產業用地,開工建設高標準廠房不少于150萬平方米,全區累計可利用工業用地近1萬畝,成片的如上海星火開發區占地3平方公里,累計存量產業空間近500萬平方米。在打造一流營商和投資環境的同時,奉賢區將持續培育引進一批“鏈主企業”以及重大項目,構建更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帶動奉賢區產業實現新突破,從工業大區向工業強區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