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人在火車上拍視頻、吐槽下鋪的年輕人掛簾子,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在視頻下方爭辯“下鋪權益”:火車上到底能不能掛簾?下鋪該不該讓上鋪坐?記者就掛簾問題撥打12306得到答復:不建議但無硬性規定,需要旅客之間自行協商。在“下鋪”問題上,老年需求和現實困境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事件回放 “年輕人下鋪掛簾坐都不讓坐”
事發某趟列車的臥鋪車廂。從老人拍攝的視頻看,車廂兩側各有兩張上下鋪的床位,其中兩張下鋪床位都被人從外面掛上了白色布簾,車廂內空間因此顯得更加局促。一位老人一邊拍視頻一邊吐槽:“看看年輕人,列車上還掛簾子,70 多歲的老年人連坐都不讓坐。你們看看,還有這樣的事情。”糾紛中,一名年輕人正坐在自己的鋪位上,身子藏在簾子后,一言不發。
網友評論呈現兩極分化。有人站在老年人一邊:“說實話,我買了下鋪也不希望別人坐,但是出門在外相互謙讓一下又如何?”“哎,等我們老了,怎么辦呢?”也有人站在年輕人一邊:“下鋪貴一點,人家多掏錢了,多享受便利是情理之中。”“過道有椅子坐,為什么一定要坐別人的床?”
旅客看法
“有簾子有安全感,會舒服很多”
坐臥鋪出行,人們大多是能夠相互體諒的。剛參加工作兩年的小黃是廣州人,上學時回家沒少睡硬臥。“其實硬臥的價差不是很大,北京到廣州下中上鋪之間也就差了十幾塊錢。”小黃說,他坐火車時不喜歡跟陌生人聊天,他也是看新聞才知道臥鋪還能掛簾。“雖然沒用過,但是有簾子確實有安全感,也會舒服很多。”小黃告訴記者,睡在中上鋪的旅客白天要在下鋪坐一坐,確實不好拒絕,“正是因為這一點,我以前總愛買中鋪。”
“有話好好說,都是相互體諒的事兒”
69 歲的北京人李先生幾乎每年都會去外地旅游,出行首選便是臥鋪列車。“我還沒有遇到過在臥鋪上掛簾子的。”李先生表示,在他看來,中上鋪旅客白天借坐在下鋪幾乎是約定俗成的習慣,“過道上的邊座只有兩個,6 個人的硬臥車廂肯定是不夠用。下鋪的不讓中上鋪的坐,你讓人家怎么辦?幾十個小時,不可能一直躺在床上。但是借坐的人不管是多大年紀也得懂得分寸,知禮守節,不能招人討厭,更不能強詞奪理。有話好好說,這都是相互體諒的事兒。”
“畢竟是公共場合,很多事該遷就得遷就”
李先生說,他有孩子,也能理解現在的年輕人,“社會環境變了,年輕人戒備心強,不愛跟陌生人聊天,作息時間也跟我們不一樣,喜歡獨處、私密。但是畢竟是在公共場合,不是自己家,很多事該遷就得遷就。”
根據李先生的出行經驗,下鋪票其實沒有那么難買。“提前計劃好,開票就搶,只要不是節假日高峰,基本都能搶到。也有個別車次或者好時段的,車票會緊張些,那就換個車次或者時間。真要是有急事必須得走,老年人買不到下鋪票就改乘高鐵或者飛機。那種強行要跟別人換鋪位的,我也不贊成,咱也不能倚老賣老、既要又要。”
調查 平臺上“臥鋪簾”搜索量上升
隨著事件的發酵,近幾日某網購平臺上“火車臥鋪遮擋簾”的搜索量出現明顯上升。所謂臥鋪遮擋簾,其實就是學生宿舍用的遮光簾,但如今很多商家都給商品打上了“臥鋪推薦”“臥鋪必備”的標簽。一家網店客服告訴記者,這幾天詢問臥鋪簾子的顧客明顯變多了。
從價格看,單片簾售價只需幾塊錢。從購買評價看,不少人買來用在了火車臥鋪上,借此獲得安全感。“硬臥秒變軟臥哈哈,有私人空間太有安全感了。”“略透,但是很有安全感,對獨身社恐女非常友好。”也有人在評論下詢問:“會被罵嗎?”有買家回復說:“罵又怎么樣?自己出了錢有使用權,大不了叫乘警。”
回應 12306:不建議但無硬性規定
針對糾紛中涉及的下鋪權益問題,記者撥打了中國鐵路12306 熱線。
對于旅客是否可以在鋪位旁懸掛簾子,12306 客服表示,目前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限制旅客懸掛布簾,但是考慮到懸掛簾子可能對其他旅客上下床造成影響,所以“相對來說不太建議”。“但這方面沒有硬性要求”,客服人員表示,如果同車廂旅客介意,需要旅客之間協商解決。
客服還稱,下鋪旅客擁有鋪位的完整使用權,如果中上鋪旅客白天有借坐的需求,同樣需要旅客自己進行協商,下鋪旅客有權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同意借坐。
在網上的討論中,有網友對于下鋪中間的小桌子歸誰使用也提出疑問。對此12306 回應說,下鋪的小桌子屬于公共用品,包廂內旅客都有使用權。
分析 律師:觸及公共和私人空間界限問題
北京藍鵬律師事務所主任張起淮表示,根據民法典關于旅客乘運義務的相關規定,旅客在購買臥鋪車票后,就擁有了對應時間內該鋪位的使用權。在不影響其他旅客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旅客有權對自己的鋪位進行合理使用。“在旅客掛簾子的問題上,雖然法律沒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但如果掛簾子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不便,例如擋住了扶梯或者部分公共設施,影響了中上鋪旅客的正常使用,這種行為就可能構成侵權。”
“該事件觸及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問題。”張起淮表示,臥鋪車廂屬于公共空間,旅客掛簾子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私人空間和隱私,可以理解。但是,這種行為也可能影響到其他旅客對于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和舒適度,尤其是在空間相對狹窄的臥鋪車廂中。“如何在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找到平衡,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問題。”
在客運服務提升方面,張起淮也提出了建議。“老年人如果買到了中上鋪,在爬梯子的過程中容易摔跤,如何妥善解決安全問題,在技術層面也需要鐵路部門進一步研究。”張起淮認為,鐵路客運部門應當進一步細化相關規定,或對設施設備進行改進。“如果允許旅客掛簾子,應當制定詳細的懸掛規定———使用何種材質、如何懸掛可以不對其他乘客產生影響,從而減少此類糾紛的產生。”張起淮表示,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鐵路部門在票務服務中也應當與時俱進,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盡可能滿足特殊群體的購票需求。
心理專家:社會需要“去自我中心”教育
“在這類事件中我們看到,無論是站在哪一方,甚至是站在列車工作人員的立場上,好像都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心理咨詢專家韓三奇從專業角度分析說,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多難選擇”,個體在面臨需要同時考慮多方利益的情境時,往往難以做出決策,這種決策困難是導致沖突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正在經歷轉型,這也加劇了代際間的摩擦。”韓三奇表示,對于老年人來說,以往的生活經驗告訴他們,下鋪借坐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而且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就是與人為善,相互包容。但是當代年輕人中,很多是獨生子女,有個性,注重個人權益,也更強調個人需求。他們的做法從道義上、法律上來講,也無可厚非。“這種差異在溝通不暢時就很容易引發沖突。”
“人們更加注重自我需求,這不是壞事。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社會是多元的,出門在外也要尊重別人的規則。如果一味地追求個性,其他的一概不管,結果會使矛盾沖突更加激烈。因為總有更有理的人,最后就會打起來。”
如何平衡好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利益沖突?韓三奇提到一個心理學術語叫“去自我中心”,“現今社會需要‘去自我中心’的教育,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套思維訓練方法。在面臨‘多難選擇’時,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力爭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