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含綠 枝葉皆為寶
春土塔村養蠶基地旁有一片桑園,桑樹漫山遍野。4 月25 日,村民趙澗華還在園內忙活,將一條條桑枝拖向雜物堆積處。“再過幾日,這里就是一片綠海。”趙澗華說,最近忙著修枝剪杈,這片園子主產蠶桑,桑葉全部供給養蠶基地,以供蠶食。
“桑葉還可作茶。每年秋霜打葉后,村里就開始收集優質桑葉、組織桑葉烘焙。”土塔村黨支部書記趙玉硯抓起茶包、倒入熱水,沏出一杯桑葉茶,頓時清香撲鼻。近年來,我國桑樹種植有“東桑西移”“南桑北移”結構性區域調整。土塔村于2019 年4 月開始種植桑樹,如今已建成200畝桑田,共栽植36 萬株桑樹。“這茶雖比不上大牌名品,但在同類別中絕對出類拔萃。”趙玉硯對本村桑葉的品質自信滿滿。
“桑葉養蠶、桑園養雞、桑枝做食用菌……”說起桑樹的用處,土塔村村民們停不下來。
如何做好“桑”文章,延長桑產品生產加工鏈,增加相關附加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趙玉硯,他試圖在實踐中給出自己的回答,“立桑為業,多元發展”。近年,土塔村積極尋求來自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支持,著力開發系列桑功能產品,包括桑葉面、桑葚干、桑果酒。土塔村嚴選原料,嚴把質量,實施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其系列飲食產品受到企業合作社與市場消費者的認可。
現在全國各地大力發展桑產業,由以前的栽桑養蠶發展到現在的栽桑養人、養畜。為推動山西省桑產業高質量發展,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王東建議,進一步改造老舊桑園,建設高標準示范園,集成配套種植管理技術,讓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看到實在效益。推動高標準桑園建設核心技術走進田間地頭,讓施用生物有機肥、科學修剪樹形、機械化耕作、覆蓋防水地膜等技術不再束之高閣。加快普及桑功能產品加工核心技術,讓桑葉茶標準化制作技術、桑葚干烘干和凍干技術等科研成果生根落地。
桑樹次生代謝旺盛、功能性物質多、蛋白質含量高。高產桑、果桑、果葉兼用桑、飼料桑、生態桑已相繼研制出來,進入到生態保護、畜禽飼料、食品、醫藥等領域。當下,一條以種桑為中心的綠色經濟產業鏈正在形成,集農業生產、工業加工、生態休閑等元素于一體。桑樹是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如何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成為一項重要課題。王東認為,目前至少可以通過展板和體驗的方式將蠶桑文化展現出來,讓游客品味蠶桑文化。
“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趙玉硯經常念叨這句話。確實,桑樹種植為土塔村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桑葉采摘收獲量逐年上升,村民收入不斷增加,鄉村經濟日漸繁榮。種桑更是起到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的作用,改善了生態環境,進一步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蠶作繭 繅絲織錦繡
土塔村村委會委員趙美蓮是一位技術嫻熟的養蠶師傅,負責養蠶基地的技術指導。“農歷三月是‘蠶月’,我們自此開始養蠶工作,一直持續到秋末,預計國慶節前結束。”從2019 年村里上馬桑蠶種養一體化項目起,她的生活便和蠶絲交織在一起。趙美蓮的工作地點在山西翱州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于養蠶基地和桑樹種植園邊上,她打趣道“鄉土公司開在鄉村一線,才能隨叫隨到呀!”
“我年輕時候,女孩子最好的嫁妝之一就是蠶絲被。”趙美蓮說,山西翱州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西夢特絲蠶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抽絲制被起家。煮繭、除蠶蛹、晾曬、制作棉兜……蠶絲被制作過程不簡單,每一個環節都很講究。時光流轉,趙美蓮養蠶、拉蠶絲的手藝愈發純熟。
氣溫回升,土塔村養蠶基地的蠶房即將打開。趙美蓮要指導蠶農進入蠶房,添加桑葉,監測溫度、濕度,觀察蠶寶寶的生長狀況。2019 年7 月,土塔村開始建設標準蠶舍,目前已建成6座現代化標準養蠶大棚,10 間新式彩鋼小蠶共育室,2個恒溫蠶舍和桑蠶技術便利店。“我們的蠶絲質量上乘,可繅出5A級以上品質生絲,客戶見了都贊不絕口。”趙玉硯說,經上級權威部門技術鑒定,土塔村生產的蠶繭抽絲達1000米,達到了國家特優標準。
土塔村集約化養蠶成效不俗。蠶苗由村集體統一購入,再進入小蠶共育室孵化,小蠶孵出后“移居”進養蠶大棚。養蠶大棚棚內安裝通風設備,棚頂鋪設保溫隔熱材料,可進行溫度調節。“蠶一般在方格蔟的小格子里結繭。”趙美蓮介紹棚內整齊擺放的鏤空板子就是方格蔟,“所產蠶絲一般用于高端絲品制造,以制成品蠶絲被為例,市場售價為680 元/斤。”
優品種、建標準、強配套,才能打造出綠色農產品。“我們要專注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趕上農業綠色發展新風尚。”趙玉硯表示,土塔村采用“村集體+公司+基地”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好苗結好繭。我們基地堅持選用優質蠶苗,多養殖四齡蠶。”趙美蓮說,現代化管理模式下,養蠶省時省力還高產。相較于傳統三齡蠶,四齡蠶抗病力更強、養殖成功率更高,成繭質量和市場價格也普遍更好。
蠶絲被、蠶絲錦緞、蠶絲窗簾……土塔村的蠶絲制品大受歡迎,即使其售價明顯高于普通材料成品。至今,土塔村還未給本村蠶絲制品投放商業廣告,僅在私人朋友圈和快手平臺銷售,客觀上,還有很大的潛在銷售空間可以開發。
在提升品質、創建品牌的道路上,土塔村還面臨諸多挑戰。“目前,我們還未掌握蠶繭烘干、抽絲技術,相關工序整體外包。”趙玉硯下定決心,要盡快購買蠶繭烘干和抽絲設備,打造全產業鏈養蠶基地,為鄉村振興開辟“新絲路”。
事桑蠶 致富路更寬
4月25日,盂縣孫家莊鎮副鎮長吳曉棟到土塔村考察,提到村里的桑蠶種養一體化項目,連連點頭。“在傳統產業改革轉型和因地制宜引進新興產業政策引導下,土塔村積極爭取上級政府扶持,順勢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吳曉棟說。桑蠶種養一體化項目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自項目完全投入運營后,土塔村可實現年均養蠶400張,共育小蠶500張,產出鮮繭2 萬千克,吸納100 名周邊勞動力就業,共增加集體收入約100萬元。
一片葉、一根絲,背后是一個桑葉喂蠶、蠶沙作肥的生態循環系統。土塔村經常將桑枝粉和蠶沙一起加工為生態有機肥,種桑養蠶過程中幾乎沒有廢料。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綠色農業。”趙玉硯說,要在產業發展進程中實現種植養殖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上個月,他參加了在陽城縣組織的桑蠶產業村支書培訓,學到不少相關產業規劃知識。“下一步,我們要建設生態農場。通過開展蠶桑文化學習、蠶桑特色科普教育、農耕農事體驗、特色桑果采摘等活動,為傳統蠶桑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對于種桑養蠶的未來,趙玉硯早有謀劃。
蠶蟲結繭后,干繭被運往繅絲廠,每產出一噸干繭絲,就剩余兩噸半蠶蛹。通常,這些蠶蛹被當作邊角料處理。在土塔村,村民們將蠶蛹“變廢為寶”,加工為可以直接品嘗的食品。
做好蠶桑管理,才能保障蠶繭收入。“省里經常安排技術人員來指導,從桑苗種植、幼蠶養護到成蟲吐絲全程跟進。我們還有微信交流群,完全可以放心干。”趙美蓮表示。專家為土塔村制定了高標準桑園建設技術規程和省力化養蠶技術規程,讓養蠶有標準;與企業合作開發系列功能產品,制定標準,讓企業遵循實施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升了蠶桑產業整體效益。
現如今,“國風”盛行,絲綢文化深受年輕人追捧。絲制品被玩出新花樣,有真絲旗袍、絲綢發圈、絲綢文創……“從一片桑葉、一粒繭,到一根絲、一份成品,我們不僅要從源頭保證真絲高品質,還要積極創建自主品牌,讓企業品牌走出去。”趙玉硯說。以奢侈品牌市場“寸錦寸金”的蠶絲制品為例,無一不是科技創新與品牌營銷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