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章縣,大家聊起縣一中學的鄭獎老師,都會變得話多起來。同事叫她“獎姐”,學生稱呼“獎媽”,無不體現了對這位教學能力強、扎根一線的人民教師的喜愛。
從教19 年,鄭獎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幫助萬千學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正是對鄭獎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
育人之魂,護航之誠
“高中老師是辛苦的,高中的班主任更是辛苦,可如果懷著對工作的熱愛和熱情,懷著對同學們的責任感,那么苦也是甜的。”談到教育事業,鄭獎眼中滿是堅定與熱情。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作為班主任,鄭獎老師心思細膩,注重細節。為了走近學生,她設置班級日記本,和同學一起寫日記,增加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溝通。她在班級設置心愿箱,盡量滿足學生的小小心愿。
在激發孩子潛能方面,鄭獎也有獨特方法,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展示自我中獲得成長。她創辦班刊,設計每周的主題分享會,留下許多有趣的課題,為學生們提供了積極發言、深度思考的平臺。
正如愛稱“獎媽”那般,鄭獎的溫柔與關懷總是如母親般細膩周到。每年寒假放假前,她班上的學生都會收到她提前準備的紅包,連號的票子對應學號發。雖然每人只有一元,但很有紀念意義。每學期開學她都會給學生發棒棒糖,“三個字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含義,”她賣關子地說道,“第一個‘棒’字是希望大家在有所成就時來個‘當頭棒喝’,提醒自己不能自滿;第二個‘棒’字是希望在受到挫折時,對自己說‘你已經很棒了’,永遠不要放棄。‘糖’則是同學們在奮斗的艱苦時光中,別忘了品味生活的甜。”生動而有意義的期望寄托,給孩子們留下深刻印象。
極少有人知道的是,鄭獎曾多次以“愛心人士”的名義默默資助學生。“家庭困難不是錯,接受捐贈也不需要自卑,而是要自立自強,將愛心傳遞下去。”她的匿名資助,讓“紅燭精神”有了更清晰的注腳。
耐心之詩,燃燈之歌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有這樣那樣復雜而敏感的心理波動,鄭獎對此尤為關注。她在班級里下發成長手冊,每周都抽出時間認真批閱,悉心照料到每個學生的情緒變化。“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球,星球偶爾脆弱很正常。”對于情緒低落的孩子,她總在傾聽,總能走到孩子們的心里。在一次次交談中,她將學生的困惑化解。在年級里,她設立“獎姐信箱”,并抽出時間學習心理學,耐心傾聽每個孩子的煩惱,盡力給出解決方案與心理疏導回復。
亦師亦友亦家人,正是鄭獎和學生關系的真實寫照。真情至上,她把學生們當自己的家人關愛,努力把班級營造出家的氛圍,學生們自然愿意交換真心,這樣濃濃的情感基礎,或許就是鄭獎如此受到愛戴的秘訣吧。
方寸之臺,畢生之根
方寸講桌,以愛為犁,潛心耕耘,這一站,就站了19 年。“每次上課都像充電一樣,我太享受課堂上學生們眼睛里閃爍出來的熠熠神采了。”鄭獎愛語文,也把她對語文的熱愛傳遞給了學生們。“我以前總覺得語文太枯燥,學不學都一樣,但獎媽的課堂讓我品嘗到了語言的魅力。”她的學生這樣評價。“自從語文被獎媽教到,一天中最期待的就是語文課了,聽著聽著就下課了,從不乏味。”
她耐心培養每一個學生,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護航。鄭獎能夠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并不是一項任務,而是充滿樂趣的求真求知。
“獎姐,這個點怎么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嘞?”對于年輕老師的疑問她總是熱心指導,絕不藏著掖著。有老師想去聽她的課,她總是非常歡迎。她也堅持向別人學習,包括剛步入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精力充沛,思想活躍,這些都值得學習。”通過不斷學習摸索,不斷體會創新,鄭獎逐漸形成了一套高效而獨特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鄭獎結合教學經驗和體會寫了多篇教學論文,在《教育教學論壇》《當代中學生報》等報刊雜志上都有發表,多篇論文也在縣市級論文比賽中獲獎。她參與的市級課題《學生學習情緒的調節與自我控制的研究》順利結題,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普通高中師生心理健康與學校發展研究》順利結題。
她是一棵樹,扎根在宜章這片熱土之上,為無數學生遮風擋雨,保駕護航;她是一朵云,用平凡而不平庸的力量,推動著教育事業的發展。
【名片】鄭獎,宜章縣第一中學紀委書記、班主任、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近20年,憑借扎實的基本功、獨特的語文教育理念以及個人親和力,打造出靈動的魅力課堂,她的班級管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全面成長和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