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廣義層面分析,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將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重要領袖基于此理論得出的新理論納入其中。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經過了誕生、發展以及中國化三個重要階段,并且在理論發展中主要是立足無產階級實踐、在革命斗爭過程中融合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繼承與堅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完善發展與不斷創新,這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揭示提供了啟迪。為此,文章首先解析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旨在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為實踐中深入、靈活運用此理論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發展規律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9.026
馬克思主義是對全世界經濟、社會以及政治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理論,其創始人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該理論以唯物主義、辯證法作為核心,指出物質世界客觀存在這一屬性,并認為意識是在物質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誕生的主要產物。馬克思主義是思想及行動的指導理論,其為各個國家及政黨的發展提供了指引。馬克思主義理論會隨時代發展而變化,因此,需要立足理論研究過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探尋其發展規律,從而推動理論不斷創新發展,并保障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得到深化落實。
一、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解析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創建的有關世界無產以及人類解放的學說,此理論包含三個主要部分,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三是科學社會主義[1]。在此理論創建的過程中,馬克思及恩格斯歷經了多次觀點重塑及結論重建。1848年,他們在倫敦發布了《共產黨宣言》,此文獻的誕生對馬克主義理論的形成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工人階級斗爭給予了充分的指導。此后,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演進過程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東方社會雖然采用的是傳統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即以農村公社作為基本組織,社會生活中是由國家對農村公社進行建設與管理,然而在多年發展后,仍然會朝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俄國推翻沙皇統治的革命斗爭爆發,是馬克思將理論研究方向由西方調整為東方的主要原因。在深入、細致的分析后,馬克思認識到以往思想方向的錯誤性,并提出東方國家可以探尋社會主義發展路徑,而無須走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道路。彼時,作為東方國家的俄國,公社土地所有制仍在推行,因而,馬克思認為俄國可以基于農村公社直接向社會主義制度發展。這一設想的誕生,推動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誕生與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發展規律進行了梳理,對無產、資產兩個階級的斗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歸納,并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新研究成果,融合于理論研究過程,從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及發展,要結合各個國家的實際發展情況而定,列寧并沒有被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發生與取勝而局限思想,而是采用唯物辨證的方式,結合其生存的時代,進一步研究了帝國主義階級的時代特征,分析了革命爆發的誘發因素,并對可選擇的革命道路展開了剖析,發現其研究后所得出的結果與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提出的結論存在出入。他分析了新歷史條件下,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各個階段中馬克思主義的應用成效,還對機會主義思想及其他錯誤思想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契合新時期的新的理論觀點,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了進一步深化,逐步進入了列寧主義階段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中國革命斗爭的過程中,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引入我國,成為了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端,同時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二十世紀初,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獲得了成功,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指引,毛澤東同志結合我國國情,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通過問題剖析與研究,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構建了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2]。當時的中國正陷入貧窮、落后的困境,雖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具有避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可行性,但此前并無此類發展先例,而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則引導我國逐步踏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之后,新中國第二位領導人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推動了真理標準討論,得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研究結論,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為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有力驅動,同時也加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進程。此外,江澤民同志以鄧小平理論為基礎,結合新情況及新實踐,根據中國社會發展變化,進一步提出了執政興國的方針路線,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此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發展實際,其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新境界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分析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
(一)結合無產階級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土壤
馬克思主義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論,其并非是固化不變的思想體系。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發現,無論是處于任何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均是在無產階級實踐中融合運用,進而獲得發展與創新。這說明,結合無產階級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實踐是對客觀世界進行改變的主要手段,而實踐本身也是作為革命主體的人通過行動而創建的物質活動過程。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以科學的思想作為理論,否則實踐活動的開展將會失去方向及依據。與此同時,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對于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進行驗證,同時還會立足實踐提出理論的實際運用需求,從而通過實踐促進理論的逐步完善與優化。因此,在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二者統一是必然要求。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取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否與無產階級斗爭實踐深入結合這一規律,以往馬克思主義發展中遇到的挫折、取得的成功,均與此因素存在直接關聯。而馬克思、恩格斯在創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又誕生了列寧主義,之后還陸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由此可見,與無產階級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持續發展的土壤。
(二)革命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動力
從理論屬性方面來看,馬克思主義屬于科學的理論學說,同時也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及方法論,還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外在體現[3]。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及其所擔負的重要任務,是其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之間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并且是其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與資本階級意識形態進行斗爭的重要誘因。由此發現,革命斗爭可以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產生有力驅動。必須承認的是,資本階級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落后性,這也是導致其與馬克思主義形成沖突的重要誘因。由于資產階級需要穩定自身的統治地位,而此種資本形式下所產生的意識形態,也要以維護資本主義統治作為重要任務,因而其必然不被崇尚自由與解放的馬克思主義所接納。為此,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之間斗爭的產生,具有客觀性與必然性。從本質層面分析,工人運動中蘊含的機會主義,是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干擾而產生的,其形成與發展也有其客觀性與必然性,因而在資產階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馬克思主義必然會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斗爭。所以,馬克思主義是在接受質疑與挑戰、不斷批判與斗爭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革命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繼承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建的過程中,吸收了多個國家的多種思想學說,如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德思古典哲學等,立足哲學層面概括了自然科學方面的重要成果,這些成果為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歷史觀的形成提供了基礎與條件。同時,馬克思還深入研究了文化人類學著作,促進了社會發展規律研究的逐步加深,并完善了社會形態理論。而列寧認為對立統一是辯證法的本質,還指出其是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而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是基于馬克思、列寧的理論學說所誕生的新思想,是總結歷史革命教訓、吸收歷史革命經驗后得到的成果,是在繼承與堅持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創新而成[4]。毛澤東在創建《實踐論》《矛盾論》兩個重要理論時,也對中國傳統哲學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吸納與改造了大量相關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繼承與堅持是馬克思主義向新境界發展的重要基礎,此發展規律揭示了理論發展創新必須以現有思想資料為基礎的客觀現實,脫離現有思想理論而談創新發展,是毫無意義且無法實現的。為此,理論發展創新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論成果為根基,通過有效繼續與合理堅持,在理論延續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優化,方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完善與升華。
(四)科學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引擎
馬克思主義創建之初,馬克思、恩格斯融合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關知識,同時還融入了一定的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后,并沒有停滯不前或逐漸腐朽,而是以人類知識為基礎,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除了受社會歷史背景影響外,還受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歐洲的自然及社會科學、哲學發展逐步深入的推動。當時,既誕生了生物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等自然科學理論,同時還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等哲學思想,還誕生了階級斗爭學說等社會科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兩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不斷吸收人類思想文化的新知識,然后運用自身所理解的經濟、哲學以及社會學理論,逐步深入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進而在不斷推翻與完善下,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此,馬克思主義被列寧贊譽為歐洲歷史、經濟、哲學科學發展的天花板。列寧運用科學創新的思想,進一步深入思考相關哲學問題,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對自然科學的新發現進行了概括分析,繼而對前人在哲學上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借鑒與創新,從而推動了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現,逐步完善了認識論及辯證法,立足哲學層面深入論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可行性。在帝國主義理論方面,列寧所做的研究,是在時代發展、科學研究發展雙重作用下取得的成果,因此,科學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重要引擎。
三、結語
縱觀馬克思主義誕生、發展、中國化的整個歷程,發現各國的國情與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密切相關,在時代逐步演進發展的過程,緊跟時代實現民族化發展,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重要需求。為此,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產生了有效驅動。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發現,結合無產階級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土壤、革命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動力、繼承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基礎、科學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引擎,這四項便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了這一規律,可以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了解,同時也可為該理論的繼承與發揚提供啟示并產生促進。
參考文獻:
[1]劉建軍,邱安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內在規律的科學揭示[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3(6):37-42+203.
[2]張梧.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若干重大問題的中國解答[J].甘肅社會科學,2022(2):28-36.
[3]池忠軍.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辯證法及其發展規律[J].海派經濟學,2021,19(1):136-148.
[4]趙晨序.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J].散文百家,2019(8):166.
作者簡介:于欣蕊(1999.3-),女,漢族,河北東光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