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食用油,黃曲霉毒素B1,質量控制,質控要點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13.036
0 引言
黃曲霉毒素B1是一種由黃曲霉等特定菌株產生的有毒物質,被認為是毒性最強的黃曲霉毒素。根據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癥研究機構的分類,黃曲霉毒素B1被歸類為天然存在的一類致癌物質[1]。黃曲霉毒素B1主要通過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和飼料而進入人體,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臟損傷、免疫毒性、異常毒性、腫瘤等嚴重疾病[2]。有數據表示,黃曲霉毒素B1攝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攝入20毫克就能致命。日常生活中,農副產品較易感染產生黃曲霉毒素的霉菌,如發霉變質的花生、玉米、小麥,變質的大米、發苦的堅果、小作坊自榨油、久泡的木耳、未經清洗的砧板等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觸黃曲霉毒素。普通的消毒方式高溫(100度沸水5分鐘)是無法消滅黃曲霉素的。歷年抽檢結果表明,各類食物中黃曲霉毒素B1超標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小作坊,每年因黃曲霉毒素B1中毒而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人數數量龐大,給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負擔[3]。食用植物油是不可或缺的食品添加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食用最為頻繁的一種食用油。然而,由于植物油生產的過程中易受到霉菌的感染污染,致使其中的黃曲霉毒素B1含量容易超過國家標準的限量要求[4]。因此,對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進行檢測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強調,要認真落實李克強總理批示要求和國務院有關會議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毫不松懈抓好食品藥品安全工作,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安心,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確保相關檢測任務的準確性和高效率是檢測機構的首要任務。盡管當前的黃曲霉毒素B1檢測方法標準包含了檢測步驟和質量控制要求,但卻存在著缺乏詳細質控要點和相應控制方法描述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新上崗的檢測人員而言,由于標準中質控要點和方法描述不夠詳細,導致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的質控方法。這一情況給檢測實驗室在保證質量和提高檢測效率方面帶來了額外的困難。因此,完善并細化質控要點以及提供相應的控制方法描述,對于提升檢測效率和保證質量至關重要。
本文主要以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測定》(GB 5009.22—2016)為主線進行研究,對食用油中黃曲霉毒素B1檢測檢測方法、免疫親和柱、檢測儀器、質控樣等的選擇以及色譜柱的選擇和維護等環節的質控要點提出質量關鍵控制要點和應采取的具體方法進行剖析和總結。此外,為加強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并確保質量控制措施的持續有效性,本文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強員工培訓和監督機制、優化崗位設置,以及重視結果反饋和改進跟蹤等。希望通過這些舉措,可以有效地防止或減少質量事故的發生,保障實驗室工作的質量和可靠性。
1 黃曲霉毒素B1檢測過程各環節質量控制
1.1 方法的選擇
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黃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測定》共有四個檢測方法,分別是:第一法為同位素稀釋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第二法為高效液相色譜—柱前衍生法、第三法為高效液相色譜—柱后衍生法、第四法為酶聯免疫吸附篩查法。其中第一法需要昂貴的設備和專業技術支持,操作復雜,對實驗人員技能要求高,成本較高。第四法靈敏度較低,容易導致誤差,僅能作為初步篩查手段。第二法比第三法前處理步驟多,操作相對復雜,需要特殊試劑,費時且成本較高。此外,第三法樣品準備簡單,靈敏度高,結果穩定可靠,故推薦第三法高效液相色譜—柱后衍生法作為黃曲霉毒素B1常用的檢測方法。
1.2 儀器的選擇
本實驗室配有符合方法要求D品牌及W品牌液相色譜儀,采用同一品牌免疫親和柱、相同人員、相同試劑、相同標準溶液同時對同一質控樣進行處理上機分析。D和W儀器的分析條件及結果如表1所示。D和W儀器的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6.9%、94.0%;線性分別為0.9999和0.9991。D品牌儀器回收率、峰形及線性均優于W品牌,故選擇D品牌儀器作為該項目日常檢測設備。此分析結果表明了即使同一分析條件和統同一檢測樣品,但不同的分析儀器其分析結果也存在差異。
1.3 免疫親和柱的選擇
標準要求免疫親和柱柱柱回收率≥80%,且對于不同批次的親和柱在使用前需進行質量驗證。本實驗選擇了國內知名的A品牌以及進口品牌R作比較(3平行試驗),實驗結果見表2。A品牌及進口品牌R免疫親和柱回收率分別為83.29%、93.21%。R品牌黃曲霉毒素B1免疫親和柱柱效比A品牌黃曲霉毒素B1免疫親和柱高出約10個百分點(相同質控樣),故選擇R品牌免疫親和柱。由此可見,對于新采購的免疫親和柱每批都必須抽查一定比例做空白試驗及回收率試驗,確定它們不含有影響測定的雜質及良好的凈化效果。
1.4 色譜柱的選擇、維護和保養
現今行業內液相色譜儀基本上默認通過峰面積進行定量,而且峰面積定量更準確。為定量更加準確,使得色譜峰的完美對稱,實驗采用全新的色譜柱,并且盡可能采用同一品牌的儀器和色譜柱,如W品牌儀器采用W品牌的色譜柱,D品牌儀器采用D品牌的色譜柱。色譜柱要注意維護保養,先以甲醇∶水=10∶90(V∶V)沖洗柱子45 min,再換上流動相平衡45 min,待基線穩定后進行進樣,若基線漂移不符合要求時應延長平衡時間。不能用純有機溶劑直接沖洗色譜柱,防止鹽析出,堵塞色譜柱或儀器管路,導致色譜柱報廢。
1.5 質控樣的選擇
在化學分析方法驗證中,質控樣是常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將已知量的待測樣品加入生物介質中配制而成,用于質量控制。質控樣可以幫助驗證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選擇質控樣需考慮樣本的代表性、穩定性以及與實際樣品的相似程度,以確保質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檢測不合格樣品時應選擇含量接近、基質一致的質控樣。同時,質控樣的制備和處理必須與檢測樣品處理方法一致,并且確保制備過程準確無誤,避免樣品污染或損壞等情況,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比性。此外,確保質控樣品的保存條件良好,避免在樣品保存過程中出現變質或降解現象。
1.6 標準溶液的選擇及使用
為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選擇標準溶液時應優先考慮具有證書的標準物質。這些標準物質經過溯源程序確定其特性值,能夠追溯到準確表示該特性值的計量單位。此外,每個標準值都應配有特定置信水平的不確定度,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通過選擇合適的標準溶液,可以有效提高實驗室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標準溶液在臨用前應按GB 5009.22—2016附錄A進行校準。標準溶液曲線應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配制及儲存,如在檢測前對標準溶液進行校準和驗證,注意標準溶液的保存,避免其受到光、熱、氧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濃度發生變化,以此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 其他質量控制方法
2.1 加強人員培訓及監督
為確保實驗室工作的質量和可靠性,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員培訓制度。通過定期對不同崗位的人員組織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培訓,以提升其業務水平,確保其具備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其次,對檢測人員進行必要的考核。通過留樣復測、人員比對等方式進行不定期的質量監督,實時監控和考核實驗人員的檢測水平,確保其符合要求。如果發現不符合要求的情況,應及時采取糾正措施,直到檢驗項目考核合格才能繼續上崗。此外,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或責任人員,對檢測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和管理,并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最后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檢測。明確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并要嚴格遵守標準操作程序,確保檢測過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2 優化崗位設置
按檢測環節分段檢測,定崗定人,流水線作業。根據檢測工作的流程及特點,將檢測過程分解為若干個環節,然后在每個環節設立專門的崗位和負責人,實現流水線作業,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控制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檢驗人員對所檢驗環節的熟練程度,避免工作交叉和責任模糊,確保每個環節的任務得到專業、細致地執行,降低檢驗錯誤,提高檢測效率;另一方面節約了檢驗人員從一種操作過度到另一實驗操作適應的時間,使每個崗位的工作人員充分熟悉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積累足夠的經驗和技能,能顯著提高檢測效率,提升實驗室在應對大批量檢測任務時更多更快更準的提供檢驗數據的能力。通過落實各環節的責任人,環環相扣,互相監督,能增強各檢驗人員的責任意識,促使檢驗人員全員參與到實驗室質量管理活動中,減少質量事故發生[5]。此外,通過優化崗位設置也可以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檢測人員和整個檢測體系的健康發展。
2.3 重視結果反饋和跟蹤改進
通過及時收集、分析和反饋檢測結果,不斷改進檢測方法和流程,是持續提高檢測質量和準確性的重要環節,也是發現潛在問題、及時制定改進方案和實現持續改善的必要手段。為確保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和數據可靠性,需要各環節負責人嚴格執行相關的標準質控要求,并接受質量管理人員的嚴格監督,以確保各環節處于受控狀態。此外,質控及數據審核人員應及時反饋質控結果,各環節負責人也要及時跟進。對不符合要求的情況,應立即查找原因,并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確保措施得到及時有效的落實。同時,針對新出現的問題,應立即展開研究并制定解決方案,以確保實驗室工作的連續穩定性和數據的可靠性。根據不符合質控結果情況,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對于糾正后的質量情況,應重新組織質量驗證,當新質控結果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新的樣品分析[6]。
3 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食用油黃曲霉毒素B1中檢測過程對檢測方法、檢測儀器、免疫親和柱、質控樣、標準溶液的選擇等重要環節的質控要點,提出了質量關鍵控制要點和應采取的具體方法,總結了針對各質控要求可采取的質量控制方法。同時提出了通過加強人員培訓及監督、優化崗位設置和重視結果反饋和跟蹤改進三方面提高黃曲霉毒素B1檢測質量和效率,以期為在新進或新上崗人員的培訓、人員監督、質量監控等方面提供了質量控制方案。
作者簡介
莫星憂,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食品加工與安全。
呂柏東,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食品加工與安全。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