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服務于當代人日用與審美需要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發生了變化,當代手工藝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手工藝是活著的文化傳統,是普通百姓能夠直接接觸的歷史,是廣大民眾可以集體回憶的“鄉愁”,是體現文化自信的新生活方式。手工藝關乎原生態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有助于減輕大工業生產和信息化帶來的社會焦慮。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手工勞動自由、綠色、多元的特點與發展潛力。在大都市和城鎮街巷,在古城與古村落里,在茶舍與家居環境中,在人們的衣飾裝扮上,都有手工藝品的身影。當代手工藝創作與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密切相關,在家具、茶具、香器、文具、花器等各領域,探索符合當前審美潮流的生活美學,并致力于打造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內韻的新生活方式。從直觀角度看,當代手工藝品打動人心的是天然的材料所具有的獨特質感、精美的造型、豐富的裝飾所體現出的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的結合;從文化角度看,當代手工藝品不僅為民眾創造了真實可感的物質形態,為現代化生活空間注入了豐厚多元的文化內涵,更切實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此外,當代手工藝創作具有極強的活態流變性和創新力。與大工業生產方式相反,手工藝的當代創作重視因材施藝、妙用工巧,追求渾然天成的工藝境界。這恰好體現出針對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特定技術的豐富性和精湛性,將手工創作過程中的時空流轉與人性熔鑄作為創作作品中的重要文化內涵和表達內容。當代手工藝不僅關乎形而下的物質生產,也時刻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這種性質使當代手工藝以創意為驅動力,能適應當代人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為廣大民眾提供差異化的文化產品,更為當代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牟曉林,男,1982年生,山東煙臺人,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工藝美術史論、設計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