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新課程標準提出“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重視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重視知識與能力整合,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師生平等對話和溝通,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開發課程資源”等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對于過去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給出了全新的解決思路。下面以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蘇武傳》為例說說我的做法與思考。
【案例內容】
《蘇武傳》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回到歷史現場”專題中的“歷史人物評說”板塊的第二篇,因為文章篇幅長而內容深,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一節課中讓學生理解領會知識信息,實現“長篇文言文深文淺教”,實現在學生預習充分的條件下的深刻理解領會,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前提和歸宿。在學得的基礎上促進習得,在語言品味的基礎上讓人性的光輝照耀在課堂的每個角落,這是本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
新課程,新做法。要實現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要將“問題探討”這一環節放在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從而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將自己自主學習的成果展示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分享的同時,產生思想和觀點的碰撞,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和學生展露自己的思想,形成既熱烈又沉思的教學氛圍,這是本節課的教學理想狀態。因此我將學生分成八個活動小組,每組六個人,由組長帶領使用學案,先結合注釋,利用《古漢語詞典》來對文意進行疏通。完成后,思考討論學案上的問題并書寫,然后學生們再評選出哪一組對問題的思考最深入、最合理、最有代表性。給學生兩節課的時間進行準備。
經過認真準備,再次上課時,各組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輪流展示前兩節課的學習成果,不僅解決了學案上的已有問題,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極具個性的見解,將這些一一呈現在大家的面前,而沒有展示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這樣《蘇武傳》的文意疏通了,重點字詞句掌握了,蘇武的高潔品質和偉大人格以及他的人生抉擇進一步被學生們深入領會。然后,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們思考:在新時代的潮流面前,面對人生抉擇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后來還給他們布置了作業“蘇武,我想對你說”,讓學生們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就這樣,在學生們的陣陣掌聲和笑聲中,下課鈴聲響起。這堂課圓滿結束了,但學生們卻又意猶未盡,滿懷興奮,沉浸在自主學習積極主動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中。
【思考與點評】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以下幾個“走向”。一是要走向學生,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來,那么這一堂課就是“滿堂灌”的課,整個課堂就會是一潭死水。只有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學生的思維才會更活躍,獲取的知識與技能會更多。同時,我們也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理解和想法。二是走向實踐,語文唯有運用于實踐中,融合到學生的實際運用里,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永恒的精神財富。三是走向綜合。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并加以積淀,才能成為一種綜合素養。四是走向智慧,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明白事理,在增智的同時開慧。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和他們獨特的見解。這樣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用好,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探索課改新路,大膽踐行課改精神,以全新的姿態,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從而推動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