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作為一位在中國畫領域有著深厚造詣和廣泛影響力的藝術家及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勇力以工筆人物畫聞名,同時擅長寫意人物畫,其積極參與國家重點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如歷時三年創作的巨幅中國畫《新中國誕生》,便以恢弘氣勢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歷史時刻,彰顯了他嚴謹的創作態度、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唐勇力不僅在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上取得顯著成就,更在藝術教育和推廣交流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主張加強人物畫專業造型基礎訓練,遵循潘天壽先生“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學術思想,堅持兩端深入、中西融合、多元共進的教學方針。這一教學方針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基礎技能,也拓寬了他們的藝術視野。唐勇力的作品和學術成果不僅豐富了中國畫藝術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也為中國畫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期“對話”專欄,邀請唐勇力分享其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過程中的所思所感。
中國美術報:您如何理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您怎么處理個人創作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唐勇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對我而言,是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從中汲取靈感與素材,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表達人民的心聲和期望。
美術工作者通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能夠真實地觀察和體驗人民的生活狀態、情感變化和審美需求,從而獲得豐富的創作素材。與不同地域、文化和行業的人民群眾接觸,有助于我拓寬創作視野,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審美習慣,創作出更加多元化、具有時代特色的美術作品。這樣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還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喚起人們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
在處理個人創作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時,我始終堅信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人的一生每時每刻都在生活,無論是日常的活動、情感的變化,還是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作為畫家,需要深入生活,觀察和理解人民的喜怒哀樂,將生活的情感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創作的過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在生活中不斷創作,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真誠。
同時,我也認為美是在生活中發現的。無論是小到肉眼看不到的,還是大到無邊無際的,我都能在生活中發現美的形式。這些美的形式與我內心的情感相通,激發我創作的欲望。因此,我經常到異地去走走看看,畫些速寫,拍些照片,和當地人接觸。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生活,也為我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和靈感。
總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不僅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深刻的作品內涵,還促進了我的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表達。我堅信,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創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美術作品。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我將繼續堅持這一理念,為人民、為生活而創作。
中國美術報:2015年11月26日,您創作的《新中國誕生》正式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大廳。高4.8米、寬17米的這幅巨作,成為當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最大一幅中國畫作品,也是新時代體現中國氣派、民族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請您結合自身近十年來的創作經歷,談談您在人物畫主題創作方面有哪些拓展?同時請您分享一下如何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主題性藝術作品。
唐勇力:《新中國誕生》這件作品,不僅是我藝術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我對歷史的深刻致敬。從2006年草圖初現,到2015年最終完成,這十年間,我傾注了無數心血與汗水,也收獲了無盡的感悟與成長。
創作之初,面對如此重大的歷史題材,我內心充滿了猶豫與掙扎。畢竟,董希文先生的《開國大典》已是經典之作,難以超越。然而,組委會的信任與期待,讓我決定挑戰自我,承擔起這份重任。我開始深入搜集、整理歷史資料,拜訪請教歷史學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與認識。在創作過程中,我遇到了諸多困難,尤其是人物素材的搜集。為了盡量還原歷史,塑造真實的人物形象,我遍尋新華社檔案室、各家圖書館等,搜集了幾千張人物照片。這些照片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創作依據,讓我能夠更加準確地描繪出每一位歷史人物的形象與神態。在繪畫技法上,我采取了中國傳統工筆畫和傳統壁畫相結合的創作手法。這種手法既保留了工筆畫的細膩與精致,又融入了壁畫的宏大與氣勢,使得畫面更加生動、逼真。同時,我也注重創新,嘗試運用新的元素和手法來豐富畫面效果,使作品更具時代感和個性風格。
創作《新中國誕生》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我需要不斷地推敲與琢磨每一個細節,以確保畫面的完美呈現。有時,我會因為某個細節的處理而陷入困境,甚至感到絕望。但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以及師友的鼓勵與期待。這些力量讓我堅持了下來,最終完成了這件作品。當我站在完成的畫作前時,我內心充滿了激動與自豪。這幅畫作不僅是我對歷史的深刻致敬,更是我藝術生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它證明了中國畫也能完成巨幅歷史主題創作,顛覆了以前美術界只有油畫才能創作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觀念。回顧整個創作歷程,我深感自己收獲頗豐。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繪畫技法與創作能力,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與認識。這種崇敬與自豪始終貫穿于我的整個創作過程之中,也成了我今后藝術創作的重要動力源泉。
總結如何創作出優秀的主題性創作作品經驗,我想從繪畫的核心技能入手至關重要,這涵蓋了造型能力、獨特的手法風格、和諧的語言調性、高超的繪畫技巧以及富有深意的形式意味。然而,繪畫技術只是基礎,畫家對主題的正確認識和深入思考同樣不可或缺。優秀的畫家應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傳達正面的畫面立意,并表達出豐富的精神內涵。廣義而言,所有藝術創作都蘊含著主題。“主題性”這一概念,相較于現代非主題繪畫,具有鮮明的時代規定性。因此,主題性美術創作必須緊密結合時代,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并與社會、歷史背景緊密相連。
其實,主題性創作有多種基本類型,其中情節敘事型主題人物畫強調寫實性,通過有故事、有時間、有地點、有事件的敘事方式,為觀眾呈現出一幅生動的作品。此外,還有虛擬型主題創作,這類作品具有象征寓意,通過虛構的情節和內容,結合特定時代的歷史史實進行創作。在主題創作中,作者需要巧妙地將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相結合,既要忠實于歷史的真實面貌,又要通過細節的藝術處理、獨特的繪畫語言以及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來描繪出藝術的真實感。這樣,作品才能既具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藝術魅力。
未來,我也將繼續探索新的表現形式與手法,不斷創新自己的藝術作品。同時,我也將更加注重對歷史的深入挖掘與理解,以期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價值與歷史意義的優秀作品。
中國美術報:“敦煌之夢”系列作品是您自1980年赴敦煌莫高窟參觀考察后受到啟發而創作的,這些年來也在不斷地延伸和拓展該系列的創作。請您結合該系列作品,談一談在面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多元文化交流中,您如何看待保持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進行藝術創新?
唐勇力: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走進敦煌,我就被千年前創作佛教壁畫的畫工們精湛的技藝所震撼。此后數年,我多次到訪敦煌,深入研究不同時期的壁畫,嘗試在創作中借鑒、挪用、再現敦煌壁畫的元素,并用現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傳統。
置身于莫高窟,我們很難不被璀璨的壁畫形象震撼,大自然與千年歲月賦予的豐富變化而神秘的肌理美令我驚嘆不已。這使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要把在壁畫中發現的更多神奇的因素融入我的作品中。脫落法和虛染法的繪畫技巧便是我通過敦煌壁畫探索出的成果。在《敦煌之夢》系列作品中,我描繪的母親、少女、老人等形象,構筑了一場超越時空的相遇,期望能在古人和現代人的精神追求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我深知,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需要藝術家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敏銳的現代審美眼光。在創作中,我注重寫實、變形夸張、裝飾、肌理和構成等多種形式手法的探索。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我都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工筆畫的寫意性”和“寫意性工筆畫”的藝術觀念。我認為,傳承與創新不僅不矛盾,而且為了開拓工筆人物畫向現代不斷發展的新空間。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我更加堅信中國藝術家應該汲取世界藝術的精華與創新能量為我所用。敦煌的藝術家在千年前就吸收了異域的繪畫、雕塑、建筑元素,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敦煌石窟藝術。當代的中國藝術家也面臨著相似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創造出不愧于偉大時代的新藝術,是我一直以來堅持和探索的。我相信,只有不斷汲取世界藝術的精華與創新能量,才能創造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新藝術。
中國美術報:您接下來有哪些新的創作和展覽計劃?
唐勇力: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面貌的不斷變遷,可以預見,文藝創作將更加注重跨界融合與形式創新,同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再創造也將成為重要的驅動力。接下來,我將繼續“敦煌之夢”系列的創作,我希望通過深入研究敦煌壁畫和雕塑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結合現代審美觀念和技術手段,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富有創新精神的美術作品。此外,我計劃每年深入不同地區、不同領域進行采風創作,圍繞人民生活、自然風光、社會變遷等主題進行創作。通過實地觀察和體驗,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和感人故事,創作出具有時代性和人民性的美術作品。我還計劃在國內外知名美術館或藝術機構舉辦“敦煌之夢”主題美術展。通過精心策劃和布展,將《敦煌之夢》系列作品與敦煌相關的文物、圖片、文獻資料等相結合,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和文化氛圍。